中读

读者来信(1336)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04-22·阅读时长2分钟

87人看过

成为回忆的现金

上个月要到北京培训一周,我早早就准备好了行李箱。去高铁站之前,妻子问我要不要带些现金。我瞬时有些蒙,好像上次用现金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她从抽屉中取出那个久未动用的钱包,抽出几张粉红色的百元大钞,轻轻塞进我的口袋,说道:“‘身手钥钱’,以防万一!”

我还清楚记得这个出门前的口诀,“身”是身份证,“手”是手机,“钥”是钥匙,“钱”是钱包。之前我们俩出门时,必然用这个口诀互相提醒。如今,我自是习惯了手机支付,钱包早已经不再随身携带;自从换了指纹锁,钥匙也不再是必带之物。要不是因为高铁要查身份证,我现在每天出门只需要一个手机。是的,连汽车都是用手机启动的。

科技的进步宛如汹涌浪潮,每时每刻都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我也谈不上这改变是好是坏,只是身不由己地被时代的洪流推着。

前天清晨,我如往常一样去买早餐。那家我光顾了十几年的油条摊位,最近悄然多了一个碰一碰支付的收款码。NFC功能本身并不稀奇,然而我着实未曾料到,其应用场景竟已下沉至街边的早餐摊。我还记得前些年,炸油条的老板还曾满脸愁容地抱怨手机支付给他带来诸多困扰,可如今,这位年过半百的山西老汉,已然坦然地接纳了这一切。

排在我前面的大爷颤颤巍巍掏出一张十元纸币,老板怔了一下,从桌子下面拿出他的零钱盒,递到大爷面前,说道:“自己找钱。”说完就低头一心一意地翻动着锅里的油条。那洁白的面团在沸腾的油锅里膨胀,渐渐绽放出灿烂的金黄色。

我对这个零钱盒再熟悉不过,那是一个画着米老鼠的铁皮饼干盒。多年以前,这个盒子总是稳稳当当地摆在他的案板上面,里面有各种面值的钞票和硬币,花花绿绿。“自己找钱”是早餐摊的传统,我每次都从里面仔细挑出看上去成色新一点儿的票子。五角的,一元的,五元的,几张纸币攥在手里,然后向老板挥一挥,老板连头都不抬,专心炸油条。

有时坐车没零钱,我还特意到他的钱盒里换。老板也只会嘟囔一声:“别把我零钱都拿走了。”依旧头都不抬。

在那段日子里,老板的零钱盒简直就像是我们的小银行。钞票从我的口袋到他的钱盒,再辗转到下一个人的手里,而后又不知去向何方。那一张张轻飘飘的纸币,承载着我们之间那份淳朴的真诚与深厚的信任。

遗憾的是,我的女儿今年10岁了,却至今未曾见过一整套完整的人民币。在她的认知里,钱就是电话手表里显示的钱包余额。存钱罐对于他们这一代孩子而言,更是一个全然陌生的概念。我深知,他们定然无法体会到,当年我们攒满一罐子钱时内心所洋溢的快乐。当扑满被打破,纸币、硬币哗啦啦散落一地的瞬间,那种感觉仿佛自己就是整个世界的王者。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现金的身影在我们的生活中越发少见。伴随着现金逝去的,还有曾经的岁月,怕是也只能深深珍藏在回忆的宝盒之中。

(读者 王维宁)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4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52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