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每天都很累的成年人,要怎么学会“放身体一马”?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5-20·阅读时长15分钟

51人看过
躺平一会,也没什么大不了

你的生活里,是不是也总有这样力不从心的时刻——

 

每天下班,觉得疲惫不堪,什么都不想干,就想瘫着不动;

 

经常觉得脑子生锈了一样,转不动;

 

有重要项目的时候,身体总是掉链子,要么头痛,要么胃痛。

 

每天觉得越来越累,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累的不是身体,

是不敢停下的我”


“最近身体一直在向我发出警告和求救,身为一名老师,各处大大小小的结节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同时还有更多微小琐碎的病症,选择性忽略带来的并不是轻松,反而让自己像一个空转的机器,不知为何每天忙忙碌碌,庸常烦躁,总也不好的鼻炎、结膜炎、坏掉的牙齿,藏匿在生活里的焦虑情绪,都似乎该成为一个暂停的节点,人最不该对不起的是自己。”

 

“大学时期可以通宵剪片子,第二天正常上课。工作后,但凡前一天晚上超过凌晨一点睡觉,早上7点闹钟响了上班,就想毁灭整个世界。以前代谢很高,减肥少吃点就能瘦,现在是少吃成了保持体重的常态,一旦恢复正常饮食整个人就肿。面对着镜子里的黑眼圈、驼背的体态,体检报告里异常项目一年比一年多,决定改变的心终于觉醒了!现在是白天上班,晚上去打拳击,在音乐轰鸣的操房里挥汗如雨,才发觉自己在认真地活着。”

 

“本科那会儿,天天忙得脚不沾地,早饭都基本省了,熬夜更是家常便饭,完全没把身体当回事。到了研究生有一次熬夜赶项目,头晕得厉害,路都走不稳,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再这样下去,身体肯定要出大问题,从那以后,我开始强迫自己早起吃早饭,坚持每周运动几次。”


读者们在《你不是不健康,你只是太努力了》里的评论


以上,是《三联生活周刊》5月17日发布的《你不是不健康,你只是太努力了》一文里,年轻人在评论区分享身体和自己“抗议”的故事。


而更多的留言还在不断涌入,每个人都经历着只有在身体坏掉时,才注意到它的瞬间:“备考和论文的压力真的压得我喘不上气,打开电脑没写两句就开始头晕恶心,但是不敢休息”“某一天加班下班到家,发现累的直接躺在地板睡着了,饭吃不下,觉也睡不着”……


2024年,“活人微死”成了社交媒体上的流行语——年轻人用一种半开玩笑的方式,形容“人在,但不太行”的生存状态。明明身体已经很累了,却从不敢犯错、不敢喊停;就算体检报告没有异常,“都市累人”们日常感受到的,也是疲惫得像灌了铅的身体、跑两步就已经喘上粗气的“老骨头”。


事实上,就像文章评论区里提到的,很多被我们忽略的“身体问题”,本质上都是生活问题的回音。据《2024年中国职场人健康调研报告》显示,超过七成受访者自评“中度至高度疲劳”,其中近一半人称自己“已经习惯了不舒服”;那些看似还能正常工作、生活的年轻人,其实早已处在“电量告急”的状态。


日剧《吃饱,睡足,等幸福》


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强度的工作节奏,让人长期处于“高消耗、低补充”的状态:醒来第一件事是查未读消息,午饭时间对着外卖吃完又赶会议,晚上下班在通勤路上处理收尾工作;即便身体下班,情绪也始终处在上线状态。很多年轻人并非没有意识到“自己累了”,但更常见的反应是:“还能撑一撑”。日积月累之下,我们对疲惫的感知逐渐变得迟钝,直到身体以“异常”的方式主动发出警报。


有时候,是身体先喊了“累”;但更多时候,是情绪早就崩了,只是我们还在硬撑。


京东买药和三联联合发起的「“不如有个好身体”生活倡议」,正是对年轻人现状一次及时而准确的回应。借由线下橱窗海报上一句句由经典书摘再创作而来的“嘴替金句”,那些年轻人们道不出口却深有共鸣的疲惫表达,有了表达的出口。而这种“被看见”的体验,也正是人们在橱窗前驻足的原因——也许,是时候认真问一句:是不是该对自己的身体好一点?


滑动查看更多

京东买药X三联「“不如有个好身体”生活倡议」橱窗海报


驻足橱窗,只是开启这场生活倡议的第一步。走进橱窗背后的三联书店,生活倡议在书店内部以更沉浸的方式延续:一组“身体”主题的飞页装置,等待读者驻足、共鸣,每一页飞页,都是一次关于健康的温柔提醒,也是一种向内观察的邀请。


年轻人们在线下装置打卡拍照


现场读者还可以在小红书#不如有个好身体 话题下分享自己与身体的故事,领取由三联精选的身体主题书单好书,把关照延续到生活之中。每本书都随书附赠由经典书摘再创作而成的书签,通过书本和文案的治愈提醒,更深刻地理解,健康不只是指标和数字,更是一种持续练习自我关照的能力。


身体书单好书随书附赠的书签




看见身体背后的情绪,

才能学会放自己一马


“身体在替你的情绪‘说话’。”这一说法由来已久。2014年,芬兰神经科学家劳里·努门马(Lauri Nummenmaa)带领团队做了一组实验,绘制出著名的“人类情绪身体地图”。研究发现,愤怒的能量集中在胸部和手臂;恐惧与焦虑则让胸口紧缩、四肢冰冷,像是随时准备“冻结”或“逃跑”。这些情绪并非只存在于大脑,而是以独特的方式,镌刻在每个人的身体感知上。


当情绪得不到表达,身体会接过它们的“话语权”。《柳叶刀》研究显示,中国约38%的躯体化症状(如头痛、胃痛、皮肤过敏)实为情绪问题的转化。我们的大脑像精密的翻译官,当情绪长期被压抑、忽视,它就会将心理压力“转码”为身体能听懂的语言。


《你不是不健康,你只是太努力了》的留言中,大厂产品经理林莫最近几个月频繁地头疼,尤其是在周一早上或者项目评审前一天。去医院查了脑部、颈椎,甚至做了两次核磁共振,医生最后的结论是:没有器质性病变,建议“放松心态”。他心里却更焦虑了——“都查不出问题了,为什么还是疼?”


当情绪得不到表达,身体会接过它们的“话语权”


直到有一天,他跟心理咨询师聊天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每次头疼最严重的时候,正好是他最怕“挨骂”的时候。每逢领导提问“进度如何”,每次需求变更、方案被推翻,表面上他点头说“没问题”,但内心的憋屈、愤怒、害怕被质疑,这些情绪从来没说出口。头疼,成了他不敢表达情绪的“代偿性动作”。


了解到自己隐藏的情绪之后,他开始学着听从身体的指示,不再强行把“坚持下去”当作唯一的选项。休完年假重新出发开始工作的他,如今一旦在晚上觉得效率变低、身体疲惫时,开始选择早早回家,留出时间洗个舒服的热水澡、放点舒缓的音乐入睡;周末觉得提不起劲来时,就去冥想训练营,给自己一个上午的放空时间。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林莫一样,不再把“硬扛”当作日常,而是慢慢开始学着温柔地对待自己。


5月18日,京东买药联合三联发起「多亏我这好身体,发现健康」主题沙龙,和当代年轻人一起,探寻身体与情绪的关系。注册营养师顾中一和三联生活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伟一起,从生理学角度解释了情绪如何通过激素、神经系统影响身体;同时,沙龙探讨了一个问题:怎么在忙碌的生活中对身体进行“自救”,保持一个健康的身心状态?


京东买药X三联「多亏我这好身体,发现健康」沙龙现场


在沙龙上,两位嘉宾探讨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三件事:吃饭、睡觉、运动的排序。而对于隐藏在身体背后的情绪,顾中一提到的最重要的课题是不要被自己欺骗。“有些感受或者有些情绪上的东西实际可能是个假象,它并不是真的很危险。比如说一件事情大家会觉得有压力,其实并不是这个结果真的不可接受。”顾中一分享了日常能够减轻情绪负担的清单化管理:只要两分钟之内完不成的任务,就把它记在不同的清单上,大脑里就能先不放着这个事了;尤其在睡前,告诉自己这个活排到明天了,就能更好的入睡。


点击观看视频


借由这场沙龙与线下场景的联动,京东买药和三联一起,让“健康”从抽象概念变成了贴身课题,也让许多年轻人再次意识到——照顾身体,不只是补救,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重建。或就像顾中一提到的,“固然,能够保持一个随时起来战斗的状态是很好的,但同时,其实我们需要接受自己在平淡、随和中的状态,去体会这样状态中的幸福感。”



当“主动躺平”,

成为一种长期主义生活方式


在法国电影《轻松自由》里,男主塞巴斯蒂安的一句话或许代表了当代年轻人的心声:“什么都不做也可以,只要开心就行。”


电影《轻松自由》


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主动躺平”不再是懒惰或逃避的标签,反而是一种主动的自洽。慢下来好好吃饭和休息,不等于放弃;相反,它是一种有意识的取舍——不再以消耗身体为代价,去刻意证明什么。


顾中一在沙龙中提到的“好好吃饭、好好休息、好好照顾自己”,在当下有了更多的释义。当“冥想”“慢运动”等生活方式开始流行,本质上是在弥补这种断裂:不是等到身体出问题才去关注,而是在每一次呼吸、一次伸展中,重新感知身体的存在。不只是作为一台机器,而是作为“我”最真实的载体。


打开生活的省电模式,给自己松松绑,或许已然成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就像在沙龙里提到的,多一些社交关系,比如和朋友的一些交流、一些难忘的新奇的体验、带有一定冒险性的活动,可以激发出人们对于风险的感受以及生命的活力。允许自己有喘息、休整、重新出发的空间之后,才能意识到世界无限,生命有很多可以探索的点。


沙龙中提到,主动躺平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顾中一提到,如果按照世卫组织的标准,我们对于健康的要求得是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承受能力都是很完美的状态,而这样的状态,其实没有人可以达到。“你要意识到,其实大家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各种各样的不如意的点,所以,一个可能的选择是‘放自己一马’。世界变化非常快,整个很多时候这种大环境的变化也不是你能左右的,所以更好地营造好内心的世界的稳定性,然后建立起一些确定性,其实还是很重要的。”


就像沙龙探讨的一样,我们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实际上都在构建一个人与自己身体相处的方式。而种种放过自己、关怀自己的选择,往往会累积成一种生活态度,最终决定我们的健康轨迹:它是允许在高强度工作之余不再“自责性学习”;是在一次地狱级项目结束后为自己按下暂停键,出远门度个假;不再“卷”下一个更高的目标,而是学着慢下来,把手头的事情做好,把明天的事情留给明天。


在这个意义上,“放过”不是放弃,而是接纳;不是松懈,而是松弛;是对身心健康的重视,是在高压生活中主动寻找平衡的能力。


日剧《孤独的心情》


这样的长期主义生活方式观,也正和京东“不如有个好身体”的生活倡议不谋而合。京东买药这一次关于健康的生活倡议,从线上征集、海报橱窗、线下装置、读者互动到沙龙对谈,正是对于当代人深刻而温暖的洞察。就像《当下的力量》一书中提到的,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投注越多意识和关注,免疫系统也会随之变得更强大,仿佛每个细胞都被唤醒、被滋养,变得更有生命力和幸福感。


正值心动购物季,欢迎大家上京东买营养品,体验营养师在线服务,安心挑选京东平台品质认证的金标滋补品、保健品,让大家能够“简单选、放心用”,用好营养让身体更有底气。当每个人都能够从源头改善生活方式,用科学理性的方式为身体储备能量,未来才会变得更加具体可感。



正如作家伊丽莎白·吉尔伯特说的,“最重要的,是有慢下来的勇气。”如果觉得太累了,那不如给自己一天,允许自己什么都不做。


在喊累之前,学会听懂身体的语言;在焦虑之前,找到可以依靠的日常节律。对身体的善待,不只是一种健康管理,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说说你和身体的故事#


没来得及去线下橱窗打卡的你,欢迎在线上云观看我们的橱窗海报,关注@京东健康 账号,带话题#啥都不如有个好身体,分享你意识到“必须要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的那些瞬间;


我们将在5月31日进行统计,按照发布时间前100位,获得赠书(和橱窗海报或身体书单相关的随机治愈书目)1本(总共数量100本)。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监制丨沈艺超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丨熊清

作者丨青子

图片来源丨京东买药、视觉中国


出品人丨李伟

监制丨刘刚 宋诗婷

商务丨施进

策划丨李慧敏

执行丨李加贝

公关丨罗启宏 张鼎堃

实习生丨王琢玉、李映仪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5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978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