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今天·阅读时长13分钟
当我看到“夺回主体性”成为一个热门词汇时,作为一位哲学硕士,心中有点百感交集。就好像物理学家看到黑洞、经济学家看到博弈成为日常用语一样,高兴而又有些担心,高兴的是它火了,担心的是它可能走样。
谁能想到,“主体性”这样一个抽象又有些陈旧的哲学术语,现在成了一面旗帜,被用来促进人的境况的改善。说它陈旧,是因为我清楚地记得,有本书叫“主体性的黄昏”。但它也是一个很基本、很宏大的哲学术语。《辞海》中说,“主体性”是“人在主体与客体关系中的地位、能力、作用和性质。其核心是人的能动性问题……主体性贯穿于人的全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把它当作一个口号,为自己赋能,确实很能壮大声势。
现在人们所说的“夺回主体性”,其含义是多种理念的汇总:为自己而活、不在意他人的评价、摆脱讨好型人格、掌控自己生活的主动权等。
我们是一种有理性的、聪颖的生物,但也会受到各种环境、外力和各种负面情绪的影响,导致丧失斗志。美国学者丹尼尔·平克在《驱动力》一书中说,当我们受到内在激励时,会感到快乐,可以投入地、高效、富有创造力地做事。内在激励又源于三个基本要素:自主性、精通性和目标感。自主性是我们渴望自我导向;精通性是渴望提升技能;目标感是我们渴望为有意义的事情做出贡献。当我们缺乏自主性时,我们就缺乏行动的能力。
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但我们的主体性也离开不他人。上司、父母、配偶、工作、社交媒体既可能妨碍我们,也可能有益于我们,没法做到彻底割裂。我们要夺回主体性,别人也要夺回他们的主体性,从谁手里夺、怎么夺,还是需要一些智慧的。
传统社会对于女性的角色有些固定的规定,主要是相夫教子,不需要职业技能、生意头脑,在事业上强势反而不受欢迎,所以中年女性争取自主性时面对更大的困难。
我们经常说,不要在乎别人对你的评价,这是知易行难。有一本书说,社交媒体的点赞图标改变了世界。它就像尼古丁一样让人上瘾。“我们天生就喜欢通过受欢迎程度来识别智者。如果他们被喜欢,他们一定知道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因此,喜欢和被喜欢成为了我们进化过程中的核心机制。看到有人喜欢我们的帖子,我们会感到一丝愉悦。然而,这种愉悦的化学物质就像毒品。用精神病学家安娜·伦布克的话来说,社交媒体实际上就是将人际关系提炼成其最本质的强化属性,用它让人上瘾”。
如今,全世界的人每天发出大约1600亿个“点赞”,相当于每个人每天点赞20次。我们要抵制它的诱惑。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一般来说,你应当尊重公众舆论,但仅限于避免挨饿和不被关进监狱的程度;除此之外的顺从,就是对一种不必要的暴政的自愿屈服,而这很可能在各种方面妨碍一个人的幸福。”
《金融时报》专栏作家西蒙·库珀说,优秀的思考者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就是,做自己的事,而不是世界的事。他们不会花太多时间去追求收入最大化或攀登权力阶梯。杜德纳曾离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前往生物科技公司基因泰克领导前沿研究项目,但她只在那里待了两个月。为了获得完全的科研自由,她回到了伯克利,并最终凭借共同发明基因编辑工具CRISPR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上司、朋友、工作地点都可以换,父母可以远离,但自己的惰性和懒散一直伴随着你。哈佛大学教授亚瑟·布鲁克斯说,幸福有三个组成部分:愉悦、满足和意义,这三个要素都需要一定程度的努力、不适或痛苦,甚至一些不快乐,要放弃那些的轻松、不费吹灰之力的刺激。不要走最简单的路;选择做有挑战性的事情。
满足感是你完成努力后获得的喜悦。它就像你努力学习后在学校获得A的那种感觉;它就像你工作中应得的晋升带来的喜悦。满足感是当你完成了一件困难甚至痛苦的事情,但最终实现了你认为的人生目标时的感受。
真正有主体性的人不怕无聊,会安然地接受周围发生的一切,无论它是否令人兴奋。还要应对恐惧,不要害怕走出舒适区,探索、体验更多的可能,这样才能激发出自己的潜力。
马蒂·内姆科说,人人都觉得自己缺乏自主权,但他们可能忽视了自己已经拥有的自主权。首先,“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思考,无论循规蹈矩与否,热情或被动,这是多么自由的奢侈。思考一些日常琐事,但或许是更宏大的想法——一段感情,你的事业,以及你想要过上的美好生活。”
其次,你可能会屈服于社会和家庭的压力,但你仍然保留着相当程度的自主权:你想与某些家庭成员互动更多还是更少?你可以选择与别人轻松愉快地交谈,也可以进行激烈的情感、智力对话。你也可以选择何时独处。
第三,除非你的老板或伴侣对你施加压力或要求你放慢脚步,否则你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节奏。
无论你多么努力,你的工作或生活还是会陷入困境,因为这是一个剧烈动荡的年代。心理学博士埃里克·所罗门写道:“企业忠诚度?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盛行的减员增效和结构重组。经济可预测性?消失了。欢迎来到金融过山车。我们的注意力也不断被劫持。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实际上能掌控的是多么有限。”
人类大脑渴望模式,就像肺需要空气一样。我们喜欢确定性,因为它让人感到安全、舒适。当不确定性不再是令人不快的例外,而是体系性的,我们需要缩小视野,“你今天没法解决经济问题。你可以做午饭。你可以走出去,记住你还有身体,而不是一个深陷厄运漩涡的大脑。成功的人并非拥有最佳策略的人,而是能够灵活变通而不迷失自我的人。”
“当一切都乱糟糟的时候,人们很容易想放弃。但更好的办法是放弃认为只要你足够努力,就能让世界按你的意愿改变的幻想。”
排版:初初 / 审核:小风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发表文章525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978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