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出发再说:当代人的情绪疗愈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今天·阅读时长16分钟

82人看过
人生走至今日,你有多少次未能成行的旅行?

人生走至今日,你有多少次未能成行的旅行?


如果仔细看旅行博主的评论区或社交平台上旅行话题的帖子,“羡慕”是出现最多的词汇——背后隐藏了多少名为“遗憾”和“无可奈何”的情绪。


在那些或活力四射,或厚重深邃的旅行视频下,有人略带失望地感慨:总是和朋友对不上时间,现在连约的念头都淡了;也有人苦笑着提出疑惑:为什么好多人隔几个月就出去旅游,反观我除了加班还是加班?还有分身乏术的新手父母无奈请教:是不是有了孩子之后,就再也不能有自己的假期了?


或许,“出去玩”并不是他们的核心诉求,“转换一下角色,哪怕只有3天”才是他们心之所向。尤其对于那些生活仿佛被嵌入特定轨道、被迫身兼数职的中年人来说,那未被言明的核心诉求是:短暂地卸下社会赋予的角色重担,重拾那个纯粹属于“我”的瞬间。这不是逃离责任,而是渴望在责任的缝隙里,重新呼吸到“我想要”的空气,而非仅仅是“谁谁的父母”或“某某的员工”。


生活的重压,无声地磨损着人们的棱角,留下不易察觉的疲惫与疏离。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情绪的缓冲与疗愈之所,一处能抚平焦虑皱褶、弥合精神缝隙的空间,让那个在都市节奏中渐行渐远的自我,得以喘息归位。


这也是MSC地中海邮轮携手纪录片导演竹内亮打造的中国首部邮轮旅客人文纪录片《出发再说》想要讲述的故事——一段关于卸下身份标签,找回自我的旅途。




一次迟到20年的毕业旅行


二十年前,河北农业大学日语系的四个姑娘——雪静、晴晴、kaku和飞飞,是同窗室友,更是挚友。在青春飞扬的校园里,她们曾许下约定:“毕业了一定要一起去日本旅行!”


然而,当毕业的日子真正到来,这场大学时期憧憬的旅行,却不得不为各自的人生选择一次次让路,四个曾经朝夕相伴的姑娘,也终究被这名为“生活”的流水带向了不同的远方。她们陆续成了家,做了母亲,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上奔忙,倏忽便是二十年光阴。


2025年,MSC地中海邮轮携手纪录片导演竹内亮共同发起了一场独特的招募活动,邀请游客登上MSC荣耀号开启海上旅程,雪静看到了这次机会,鼓起勇气写下当年的约定。


 “无论我们在各自的人生路上遇见了怎样的风景,依然怀念学生时代的约定,什么时候有时间一起去日本旅行吧,期待能够有这次机会,能让我们从各自的生活中抽离出来,不是妻子,不是妈妈,可以不去扮演人生中的任何一种角色。”


4位大学同窗,一起奔赴一个20年前的约定


于是,这四位人生际遇已大不相同的姑娘,再次团聚在MSC荣耀号邮轮,迎来了一场迟来二十年的“毕业旅行”。甲板上,伴着启航的汽笛声和卡通形象船员的欢迎,她们对着夕阳挥舞手臂,像是对困住自己的日常,进行一次郑重的、哪怕短暂的告别,五天四晚,是她们留给自己的、珍贵的“任性”时限。


然而,骤然卸下重担,灵魂却未必能立刻舒展,这种夹杂着兴奋和局促的拧巴,在kaku身上尤为鲜明。几年前生二胎后,kaku选择成了一名全职主妇。参加五天四晚的旅行,意味着她要彻底剥开自己和家庭的“粘连”整整96个小时——对她而言,带来的紧绷远大于惊喜。像是为了加深她的挂念一样,从她登船开始,家人的电话就没断过,“这个怎么办?那个放哪了?”看似是那个家没有她不行,实际上却将kaku“被家庭捆绑与社会脱节”的现状勾勒得一清二楚。


这种无形的紧绷感,在夜晚的伦敦大剧院达到了顶点。能容纳近千人的剧院里,百老汇级别的演出正酣,台下观众兴奋鼓掌,观众席上的kaku却抹起了眼泪。追问之下,她终于哽咽着袒露心迹。


Kaku的人生不算顺遂,妈妈去世得早,她被生活推着工作、结婚、生子,从来没有走出过那座城市,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人生会有另一种可能,此刻坐在MSC荣耀号的剧院内,她忽然觉得:原来世界这么大,原来当年那趟错过的旅行中拥有这么多的精彩。但好在,她们还是出发了,“我现在很幸福,幸福的事要跟最爱的人分享,如果我妈妈看到我现在的样子,她应该也能放心了”。


四个朋友在邮轮尝试着各种新鲜体验


邮轮上的娱乐安排紧凑,歌舞、相声、巡游,美食……让这四个朋友逐渐适应了松弛的节奏,她们开心地在舞池里和船员互动,在船员的教学下,终于学会了交谊舞;带着好奇在老船长酒吧啜饮限定鸡尾酒,微醺间,还翻出手机里珍藏的校园合影给导演炫耀。纪录片的镜头里,照片中几个女孩脸上的明媚,悄悄地和现实中的她们重叠起来。


航程第三天,邮轮抵达冲绳。日本之约终于兑现。在冲绳的沙滩上,四个人歪歪扭扭地画下四个牵手的小人,约定 “二十年后,四个人都还要在,谁不争气,就抱着她的照片来”。


邮轮抵达冲绳,她们实现了日本之约


在旅程结束时,雪静抛出了一个深藏已久的问题。 “你们爱我吗?” kaku反问:“你觉得呢?” 那个一直给人开朗勇敢印象的女人,声音里忽然就带上了一丝不确定:“我觉得是爱的…只是不知道,有没有像我爱你们那么多……”


对雪静来说,所有的旅行都有终点,她和朋友也最终会回到琐碎的日常,那些珍贵的瞬间会不会也随着旅程落幕而黯淡?


出乎意料的是,爱哭的kaku和不善言辞的飞飞给她了百分百肯定的回复,也就是在那个瞬间,四个好友才真正意识到这次旅行最宝贵的收获:在为家庭、为责任奔忙的半生之外,她们还拥有彼此——这份穿越二十年风雨、沉淀得愈发纯粹的友情。


雪静问三位同窗“你们爱我吗?”


这或许正是她们选择邮轮的理由,在一方移动的天地里,隔绝尘嚣,让4个人在纯粹的快乐中,感受20年时光所酿造出的深刻友谊,青春的记忆再次闪闪发光。


启程与归航,四个人都选择站在甲板上,沐浴在夕阳的金辉里。在荣耀大道的天幕上,船员和游客们一一打招呼道别,每一个笑脸与拥抱,都在告诉她们四人,我们一起度过了美好的一段光阴。这五天四晚的海上旅程,像一把温柔的钥匙,松动了她们被社会角色固化的外壳,让自己从既定的角色里稍稍松口气,在移动的海上家园里,在广阔的天海之间,找回那个被搁置已久的“自己”。


就像雪静在和大家拥抱后的那句总结, “好了,我可以安心地下船了。”




当祖孙三代一起去旅行


余华曾经写过,“亲人的离去不是一场暴雨,而是此生漫长的潮湿。我永远困在这潮湿当中,是清晨空荡的厨房,是晩归漆黑的窗,在每一个波澜不惊的日子里,掀起狂风雨。”


来自上海的张怡,对于那种“漫长的潮湿”再熟悉不过。她的大儿子在三岁时突患重症病毒性脑炎,张怡毫不犹豫地辞去外企工作,选择成为了一个全职护理母亲。几年殚精竭虑的守护,耗尽了她的心力,也让她的婚姻走到了尽头。然而,更大的不幸接踵而至——四年后,深爱的大儿子还是因病情恶化,永远地离开了她。


在张怡的的手机里,至今还珍藏着一张特殊的“合影”——那是她请人画下的、现实中从未有机会一起长大的两个儿子的合影。因为那个被她抱在怀里暖暖的孩子,还没来得及体会世界的美好就去世了,连一张跟弟弟的合影都没来得及留下,这也成了她心中永恒的“意难平”。


张怡手机里的特殊合影


但眼下她最大的困扰,是和父母之间的分歧。张怡的爸妈对小孙子豆豆采取了近乎窒息的保护与控制,张怡却希望豆豆可以拥有更多的自我探索的机会, “我只想好好的让孩子尽可能的享受快乐的童年,把哥哥没来得及看过的风景,没玩过的玩具,统统补上。” 但外公则坚信“业精于勤荒于嬉,孩子一定要严厉管教”。


一家三代人,带着各自未愈的伤口和矛盾,踏上了MSC荣耀号,就像张怡在邮件中说的“这次旅行对于我们而言,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出行,更是一个疗愈伤痛、放下过去和重建关系的机会”。


刚一登船,豆豆就直奔乐高海上乐园和游戏天地。桌面足球、超大屏电子游戏、F1模拟赛车……他只是一个孩子,试问哪个孩子能够拒绝 “超巨大的邮轮乐园”?豆豆的欢脱换来的是外公的不悦,好在张怡解释邮轮就是最适合家庭出行的,非常安全,甚至MSC荣耀号上还有托管中心,老人才稍微松了眉头。


豆豆在MSC荣耀号上玩桌面足球


邮轮上的氛围似乎带有魔力,可以轻易地让人放下负面情绪,张怡陪伴着孩子尽情探索邮轮,母子两人在亚利桑那水上乐园玩的不亦乐乎;而老两口也第一次体验了在邮轮上的伦敦大剧院里听相声的感觉。本以为邮轮上的项目只适合闲不下来的年轻人,殊不知MSC荣耀号上面还有专为老年人准备的“暗线任务”,相声专场、各国美食品鉴……甚至在即将到来的暑期航线中还将开设海上名医讲堂,变着花样让老人开心。在这样的环境里,张怡一家人之间那根“紧绷的弦”不知不觉间有了松弛的迹象。


旅程行至冲绳,一场雨后,天空挂起绚丽的彩虹,仿佛为这个家庭献上祝福。张怡终于站在了心心念念的海边,一家人在海边拍下了一张特殊的“全家福”。


画面中央,是张怡小心翼翼摆放的大儿子的照片。从未有机会一起旅行的兄弟,终于在辽阔的天地间“同框”。 外公看着镜头,沉默良久。当他发现女儿带着大外孙的照片同行时,惯常严肃的脸上,有了明显的松动,他低沉地说:“拍得很好。”


一家人在海边拍下了一张特殊的“全家福”


旅行结束,张怡依然选择带着豆豆独立生活。她知道前路仍有不安,但这份“尽力就好”的坦然,已是莫大的勇气。“该经历的和不该经历的,我都尝遍了。丧子,离婚,别人三辈子的经历我都扛下来了。我的人生已经完整,我觉得自己好厉害。”


这就是一个中国家庭的缩影。矛盾与争吵是生活的盐,而爱,才是永不褪色的底色。在日常的琐碎硝烟中,爱的比重常被忽略。而邮轮之旅,如同一场精心设计的“共处实验”,它为张怡一家——以及无数类似家庭——提供了一个远离尘嚣的“和解场域”。


邮轮上精彩的活动项目和体验,还有这趟丰盈而舒适的旅程,共同营造了一种“和而不同”的共处氛围。它不消除矛盾,却为理解与宽容的生长提供了珍贵的缝隙,让三代人在自然的靠近中,重新看见彼此内心那份被生活尘埃掩盖的爱与坚韧。




一场摆脱社会角色的出逃


无论是四位老同学,还是亟待疗伤的张怡,或许,都只是芸芸众生真实生活的侧影。我们穿梭于繁杂的社交场合,根据不同的场合无缝切换脸上的面具:尽职的员工、操劳的父母、孝顺的子女、可靠的朋友……日日“扮演”,时时“在场”。当代人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出口——一个在物理空间上能隔绝日常喧嚣,在心理意义上能提供绝对“安全”的港湾,让紧绷的神经得以松弛,让被挤压的自我得以喘息。


《圆桌派》聊到旅行的意义中提到,在某个时候,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自己的社会关系得到了暂时的解除,感受到自己什么也不是的瞬间,才能迸发新的自我。比如踏上一艘船,在辽阔无垠的海洋之上,熟悉的街巷、繁杂的目光都被远远抛在身后,这种彻底的“陌生感”带来的是一种奇妙的轻盈,你不再需要时刻戴上坚强的面具,不必刻意收敛真实的情绪,也不必对谁解释什么。


这样的出逃,在MSC地中海邮轮上,显得轻盈而松弛有度——邮轮本身,就是一个精彩纷呈的目的地。在这里,时间流淌的韵律变得舒缓,你或许会沉醉于甲板上的躺椅上沐浴阳光;或是在提供环球美食的餐厅里,让侍者以不打扰的体贴,奉上一杯精心调制的意式咖啡;亦或邂逅了熠熠生辉的施华洛世奇水晶旋梯。


邮轮本身就是精彩纷呈的目的地


而这样的体验,或许和品牌血脉中流淌的、对“美好生活”的笃定诠释有关。MSC地中海邮轮的精妙之处,在于将欧洲骨子里那份不疾不徐的松弛感、对生活质感的执着追求,与海洋无垠的包容力量,浑然天成地编织在一起。在MSC荣耀号,一张详尽的《邮轮日报》,便是开启每日惊喜的钥匙——从舞林大会比赛到壮观的天幕秀,从海上乐高大师课到百老汇级演出……密集排布的活动,让攻略变得多余。


在丰富的活动之外,MSC荣耀号上的船员也时刻准备好为每一位游客提供满满的情绪价值。探戈课堂的老师永远愿意邀你共跳一曲,受小朋友欢迎的船员永远等着与小朋友互动、欢迎、告别,短暂的海上之旅结束之时,离船日天幕上还将播出船员依依不舍的告别画面,这都将是游客与船员互相成就彼此的美好回忆。


邮轮里受小朋友欢迎的船员正在和游客互动


在MSC荣耀号,渴望卸下重压的职场人,可以在16层配备顶级泰诺健器材的270°海景健身中心挥汗如雨,或一头扎进多功能运动馆,在网球、篮球的跳跃腾挪间释放紧绷的神经;向往连接与重拾活力的探索者,可以在夜幕降临时,在6层荣耀酒廊,跟随国际化乐队Coco Band的经典或时下热曲摇摆身体,让音乐驱散孤寂;或是踱入7层地道英式的“老船长酒吧”,暖黄灯光下,就着蒜香薯条与一杯精酿生啤,与邻座萍水相逢的旅人交换一段故事……


在MSC荣耀号,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娱乐方式


在这里,“封闭”的安全感与“流动”的壮阔感达成奇妙的和谐,休憩与探索无缝切换。唤醒感官,重新与世界建立鲜活的连接。MSC地中海邮轮提供的不仅是一段航程,更是一个邀请:邀请每个人暂时卸下社会赋予的角色重担,在海洋的怀抱与欧式优雅的浸润中,循着内心最真实的节拍,重拾那份久违的自在从容,找到那条回归本真节奏的专属路径。


MSC荣耀号,让人能够卸下重担找回自己


这或许,就是“出发再说”对于当代人而言真正的意义——出发,不是为了抵达哪里,而是为了在途中重新找回自己。



邮轮不仅是一种旅行方式,更是一种治愈当代焦虑的精神载体。让每一次启航,都成为都市人重新发现生活与自我的新可能。


当邮轮破浪前行,不仅仅是在地理位置上进行移动,更是在为船上的灵魂提供一场深度的“情绪迁徙”。


邮轮,成为了一种治愈当代焦虑的精神载体


以优雅松弛为底色,以壮阔海洋为幕布,以丰富体验为画笔,邮轮为被社会角色重重捆绑的当代人,描绘出一个短暂却珍贵的“乌托邦”——在这里,角色得以松动,自我得以归位,疲惫的心灵得以汲取重新出发的力量。


点击观看视频


当你一直在寻找一个确定的目的地时,或许,邮轮本身就是答案。这座承载着无数情绪疗愈期待的邮轮——MSC荣耀号,将于7月13日荣耀回归上海母港。下一次的启航,或许就是你为自己精心策划的那场“出逃”。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监制丨沈艺超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丨熊清

作者丨赵姗

图片来源丨MCS地中海邮轮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26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