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近期最被低估的冷门佳片,打工人看完破防了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8-22·阅读时长20分钟

63人看过
2025年医疗剧的“准确性”除了再现医疗过程,还体现在精准指出今天医患面临的困境。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 | 李孟苏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把瑞士-德国合拍电影《夜班》和美国电视剧《匹兹堡医护前线》对照着看,会得到饶有意味的观影感受。

这两部剧都讲述了医护的一个轮班。《夜班》的主角是瑞士一家医院的外科护士弗洛里亚,90分钟的电影浓缩了她轮值的一个夜班。与它同期上线的美国电视剧《匹兹堡医护前线》第一季,讲述了匹兹堡一家教学医院急诊室里某一天一次真实时长的轮班。

《匹兹堡医护前线》剧照

《匹兹堡医护前线》形式上有巧思,共15集,借用了《24小时》式的单集一小时实时叙事,每一集表现急诊室里一个小时中发生的事,仿佛当代医疗剧的鼻祖《急诊室的故事》嫁接了反恐剧《24小时》,让人耳目一新。说起来,《匹兹堡医护前线》的男主演诺亚·怀尔出道之初在《急诊室的故事》(1994-2009)里演了卡特医生,三十多年过去,他再次参演急诊室大夫,虽然电视剧出品方华纳兄弟断然否认《匹兹堡医护前线》是《急诊室的故事》的衍生剧,但好看的医疗剧总是相似的。

《匹兹堡医护前线》延续了好看的医疗剧的模式:故事与悬念丰富,叙事夸张,似乎全市的急诊都送到了这里,病人数量超出任何一个真实急诊科一天内可能接收的病例,还有比最初看起来更复杂的病情,让急诊室里危机迭出,于是观众体内不断产生短促刺激的肾上腺素冲击。此外还要加上一个有魅力的男主角,他心灵受到过创伤,却始终保持冷静,技术当然更是出类拔萃。

我们喜欢看医疗剧,最直接的原因是鲜血的冲击力,比如韩剧《重症外伤中心》,手术场景中血管、骨头清晰可见,镜头对此丝毫不回避。在医疗剧中我们通过他人来认识自己,从病人破碎的身体联想到自己身体完整的重要性,看他人如何面对疾病与痛苦,提前预习我们有一天也会遇到的问题:关于痛苦与脆弱,关于生死的边界,也关于某个时刻要亲身面对的恐惧。医疗剧里映射出我们在潜意识里最深处的恐惧与希望,剧中的每一场急诊、每一次手术、每一段康复与挣扎,都是人类面对自我与命运的故事。病痛之前,人人平等,这让我们与剧中人直接产生了共鸣,效果不像看宫廷剧、古装剧那样遥远。

《匹兹堡医护前线》剧照

如今,我们早已将医生与科学家视为“提供答案的人”,寄希望于他们能够战胜疾病甚至死亡。我们把医生放在了神坛之上,医疗剧满足了我们对医护人员的幻想,所以看一集电视剧,如同去了一趟医生的诊室,既自我调适又宣泄情绪。与此同时,观众对医疗剧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准确性。

比起2010年代的主流医疗剧《实习医生格蕾》《豪斯医生》,《匹兹堡医护前线》有种粗粝的真实,更贴近现实压力。前两部剧的音乐高亢,镜头稳定,有大量的情感纠葛,人物的戏剧化张力似乎是按歌剧角色塑造的,那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医生和医院。《匹兹堡医护前线》则用流动的镜头捕捉着一个随时变化的急诊室环境:爆满混乱的候诊室时时逼近崩溃边缘,走廊里挤满了病床,荧光灯很刺眼,遭遇突发伤害的患者一个个送进来,医生们戴着黑眼圈,汗流浃背,疲惫不堪。这让《匹兹堡医护前线》有着罕见的准确性,准确性又让这部电视剧在烂番茄上的新鲜度达到94%,在豆瓣上也得到了9.5分的高分。

而2025年医疗剧的“准确性”除了再现医疗过程,还体现在精准指出今天医患面临的困境。《匹兹堡医护前线》在第一集开始,就有医生担忧医院财政困难,如果关门了我们会不会失业?医院行政官员来和男主角“讨价还价”。行政指出,你们科的病人满意度只有8,我们的目标是36,这会影响到病人不愿推荐我们的医院;男主角回应,如果你不让他们在走廊上等待12个小时,他们的满意度就会提高;行政告诉他,全国的医护人员都很短缺,我们没有足够的病床。

《匹兹堡医护前线》剧照

在社会舆论中,美国的医疗体系是出了名的不公平,特朗普政府推行的政策又进一步攻击了医疗体系,削减医疗补助更加剧了“医疗即生意”的趋势。这部剧切中了美国医疗的这些现实问题。

再看电影《夜班》,背景虽然设在瑞士的医院,却与《匹兹堡医护前线》不约而同地反映了医疗困境。

影片并没有给我们讲一个充满戏剧化的医疗故事,没有狗血的三角爱情,也没有不现实的用药错误,只是老老实实拍了弗洛里亚,一位普通护士,如何尽心尽力护理住院患者,满足他们的一个个需求。以护士为主角,这让《夜班》不同于当今流行的医疗剧。

从风格上看,《夜班》回归了《急诊室的故事》之前的传统医疗剧,侧重医护的个人生活和医患情感冲突,这让影片没有《匹兹堡医护前线》里喷射的鲜血。

《夜班》剧照

电影的第一个画面并非医院,而是洗衣房,一排排款式和颜色相同的医护工作服在工业洗衣流水线上平稳地运转,暗示着支撑公共医疗体系正常运转的庞大人力。实际上,当晚弗洛里亚的搭档只有一个同事,以及一位没有经验的实习生,3个人要照顾26位住院病人。

弗洛里亚面临的工作看似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她却和匹兹堡急诊科的医生一样,有一个接一个棘手的问题要解决,没得片刻的喘息。医疗剧事关生死时速,时间是患者流逝的生命,与弗洛里亚对立的力量也是时间,时间支配着她的一举一动。片中有个细节,一位自恃有钱买了商业医疗保险,把护士视作仆人的私人患者拿着价值4万瑞士法郎(约36万人民币)的手表,卡着点儿为弗洛里亚的动作计时,对她说:“这是一条纪录:等了1小时15分钟你才拿来止疼药。”

《夜班》剧照

她一直在各病房间走动,不停歇地同时做着几件事:消毒双手,戴上或取下手套,把药物分装到注射器中,寻找静脉好插入输液管,动作精准,手势干脆利落。她说的最多的话是,“我马上来”“疼痛程度在1到10之间的第几级?”

这部影片里的护士,是隔在病人与病痛之间的缓冲,她创造不了奇迹,只能尽力避免最坏的结果。每扇病房的门后都藏着不同的医疗和情感需求,护士根本无法全部满足这么多的需求,所以弗洛里亚与每位患者的每一次交流都充满压力。

当医疗资源短缺导致医疗体系出现危机,冲在一线的护士却要为此担责。弗洛里亚一边要宽慰等了6天仍等不来医生的老年患者,一边要面对医生刚下手术台的疲惫烦躁,她被困在愤然离去的医生和苦苦等待的患者之间,犹如困在噩梦中;一位女患者的抗生素输液延迟了好几个小时,不满地抱怨她给自己扎针太疼,弗洛里亚冷静地回答,“痛是因为发炎,不是我技术差”。这句台词精准地表达出她受到的双重剥夺:一重是工作本身的消耗,另一重则是人手不足带给她的压力。每次,她在说“今天只有两个人值班”时,其实很没底气。过分忙碌让她失误,导致病人药物过敏,“每个人都会犯错,”医生安慰她,但她知道自己出错、搞不定,是因为制度在与她对抗。

《夜班》剧照

导演佩特拉·沃尔普(Petra Volpe)与一位护士同住多年,亲眼目睹室友的工作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新冠疫情暴发了,公众曾用“阳台鼓掌致敬”向护士致敬,很快又把这份感激忘了,沃尔普心里萌生出为护士拍一部电影的想法。

2020年底,她看到一本新出版的自传体小说《我们的职业不是问题所在。问题在于环境:在今天做护士意味着什么》(Unser Beruf ist nicht das Problem. Es sind die Umstände: Eine Geschichte, die zeigt, was es heutzutage bedeutet, Pflegekraft zu sein.,作者是德国护士马德琳·卡维拉奇(Madeline Calvelage),小说写了她的一次值夜班经历。沃尔普心想,这就是我想拍的电影。

沃尔普为剧组请了一位护理顾问,严格训练女主演莱奥妮·贝内施,并让她全程待在片场,和导演一起盯着每一个镜头,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准确无误。这位护理顾问在重症监护室工作了25年,经历过新冠疫情,身体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导致她无法再做护士了。

《夜班》剧照

沃尔普说,“护士这份工作技术极其复杂的,情感负荷沉重,但在社会中却被彻底贬值。”于是沃尔普在片尾加上了一个字幕:

“到2030年瑞士将短缺3万名护士,36%受训护理人员在入职4年内离职,这也是全球范围内面临的问题,已造成健康危机。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030年全球护理人力短缺将达到1300万。”

《夜班》剧照

电影在今年二月的柏林电影节上举行了全球首映后,口碑与票房上都取得了成功,在瑞士票房收入超过了《BJ单身日记4》。同时这部电影在欧洲引发了护理人力赤字的激烈讨论。

欧洲是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对护理和长期照护的需求持续上升。老龄化意味着护士们也进入老年,根据 WHO 欧洲区域办事处2022年的数据,欧洲有约900万名护士,占医疗劳动力的近一半,但每3个护士中就有1个年龄超过50岁,预计未来10-15年将迎来大规模退休潮。长久以来护理人员处于高强度轮班、人员不足导致过劳的状态,加上薪资与责任不匹配,护士离职率很高;新冠疫情期间,社会对护理人员的依赖大幅上升,但工资、地位和制度支持不足,加速了护理人员的流失。

欧洲经济发达的国家,如瑞士、德国、英国、北欧国家,从南欧、东欧或发展中国家引进护士,这又导致原籍国的人才流失,被批评为“新形式的殖民主义”。

为了解决护士荒,改善护理人员的工作条件,2021年瑞士全国公投通过“护理倡议”,用宪法来保障护理工作质量。但截至2024-2025年,倡议的实施仍被批评“进展缓慢”,护理人员普遍表示改善尚未真正落地。德国也存在类似问题,护士在培训中途退学率高,使得护理岗位难以填补。英国则在今年5月发布《恢复对移民体系控制》白皮书,计划终止从海外招募低薪护理人员,摆脱对低薪海外劳动力的结构性依赖,以提高本土护理人员薪资和改善工作环境。这个举措仍然无法改善短期内的护理行业结构,被批评为“拆东墙补西墙”。

《夜班》剧照

柏林电影节期间,正逢德国联邦大选,《夜班》的首映式上,数位男女护士穿着制服,举着“#wirsindfloria”(我们都是弗洛里娅)的标语走上红毯,借此推动“护理权益”和“工作条件改善”成为竞选焦点,而不是仅仅以“英雄”来称呼他们——《夜班》的德语片名为Heldin,意思为“女英雄”。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球球 / 审核:小风


招聘|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40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