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09-13·阅读时长7分钟
在门口维持秩序的是机器人;
在现场巡逻的是机器人;
在厨房里颠勺的还是机器人!
现场的热烈气氛,让我甚至产生了硅基人才是外滩大会主角的幻觉。
在一场机器人足球赛上,机器人在比赛中撕打的狠劲简直荷尔蒙爆棚,比赛间隙,有个机器人发现场外站着中国女足前守门员赵丽娜,立即凑到跟前和偶像比心。要不是它那张硅基脸,那一刻我都快把它当同类了。
当然也有“翻车”现场。在机器人拳击赛里,有机器人被对手打倒在地上,还得是人类辅助员出手,把它拖回场地站起来。
但其实想想也正常。毕竟再聪明的智能,背后仍离不开人工的托举。这种技术萌芽期的小插曲,本来就是每次科技变革开场时少不了的序曲。
逛到外滩的展区时,我们对这个人类新伙伴有了新的认识。它们正在成为我们的守护者和陪伴者。
比如,我们看到有老人家穿上机器人外骨骼,体验机器人模拟人类治疗师手法,展开轻便柔顺的上肢康复训练。
在机器人职业技能表演赛的模拟演练场,我们看到机器人穿过“沙漠”、翻越“高地”、走进“工厂”,操作电箱闸刀,安插火药雷管,甚至还能在废墟中救出了一个“婴儿”。
现场一位技术小哥说的一句话,让我一个文科生刮目相看:人类需要被保护的地方,就是AI前行的方向。
来外滩围观和体验机器人的,除了年轻人,还有许多家庭、老人和小朋友。我们撞见一位奶奶牵着一只机器恐龙排队体验AI大夫看病(这是想给恐龙也顺便挂个号?);有爸爸妈妈戴上VR眼镜体验“四米高的大人”,体会孩子身处成人世界的视觉感受;还有一个小朋友一手牵着爷爷,一手忙着和一个机器人互动……
这一幕幕画面,让我们有一种被戳到的感觉,“科技为每一个人”的最小样本,在这儿都齐活了。
今年的外滩大会,收到了被誉为全球青年“科技朝圣之地”的美国先锋科技节,“西南偏南”的隔空致意。“西南偏南”战略合作副总裁Neil Minocha在致辞中说:科技不仅关乎宏大的构想,更影响着日常生活与创意表达。
而我们在现场目睹的关于人机共生的场景,正是让AI的“大叙事”具化成了一个个“小场景”。它们既是过去一年,AI加速落地应用,进入普通人生活日常的缩影,也是对外滩大会科技人文十问的具象回应。
Neil Minocha用视频向外滩大会致意
作为每届外滩大会的“例牌菜”,今年的科技人文十问第一次由AI向人类发起提问。这十个提问,最终都指向一个方向: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人机共生的未来都已经在来的路上。作为人类,需要适应与技术浪潮共存,为所有未知的可能做好准备。
十问中的两个问题:你愿意让AI管理你的健康档案吗?如果AI能帮你优化生命质量,你愿意让渡多少隐私?折射了过去一年,AI深入医疗赛道,看病与健康管理成为普通人感受与体验“人机共生”最熟悉且刚需的场景。
看看技术集市里AQ展台的热闹劲就知道了。这是蚂蚁集团今年6月底推出的AI健康管家,人们排队体验AQ将“急诊室”、“名医馆”智能化,和300位名医AI分身一起7×24小时解答大家的健康问题。
AQ还在外滩大会上首次亮相了它的智能皮肤检测功能。一位82岁的上海奶奶在现场测出自己的肤质比实际年龄年轻20岁,开心到飞起。
还有老人家把自己的CT片让达摩院的“达医智影”帮瞅瞅。这款医学影像辅助工具可以基于一次胸腹部CT平扫的影像结果,完成5类癌症晒拆、1种急症预警, 4种慢性病管理。
显然,关于AI提出的这个问题,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大都选择积极拥抱。但,这个抱抱需要“分寸感”。
“在医疗行业,AI的决策直接关乎生命健康与社会公平,数据滥用、算法偏见、责任模糊等问题亟待解决”,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信百会成员黄澄清在外滩大会表示,构建可信、可靠、可追溯的AI治理体系,已成为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责任的必然选择。
AI提出的另两个问题,也是在两年前ChatGPT炸裂登场,科技圈迎来iPhone时刻时,人们就开始担忧和热烈讨论的问题:除了用AI降本增效,哪些岗位是要永远留给人类来做的?如果未来AI能让人的生计不再依赖劳动,你还会去工作吗?
外滩大会主论坛上,嘉宾们对这两个问题给出了肯定的回答:AI不会取代人类,前提是厘清并坚守独属于人类的能力。
2024年图灵奖得主、“强化学习之父”理查德·萨顿认为,“协作就是我们的伟大超能力,人类最卓越的超能力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任何动物都更擅长协作。”
主论坛圆桌嘉宾,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给出的解法是,“忘记过去的经验,学习当下最新的知识,全力拥抱新时代。“他说,AI时代非常公平,只要聪明,愿意做事,“荒漠中终会长出参天大树。”
另一位圆桌嘉宾,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终身教授&Hillbot创始人苏昊的看法是,未来能够有勇气破除旧的认知框架、去拥抱新形态、愿意学习和挑战的人会更有竞争力。
主论坛这场圆桌的讨论主题是:“AI原生时代,旧地图上没有新大陆”
AI抛出的其他灵魂拷问——
如果AI能帮你优化生命质量,你愿意让渡多少隐私?
人类如何保证弱势群体也受益于AI进步?
你会为了自身的能力不退化,而主动屏蔽一些AI的帮助吗?
你担心AI幻觉和信息茧房把人类带“沟里”吗?……
本质上这些问题是在追问人类:在不可逆的AI时代浪潮中,我们愿意把什么交给AI,保留什么给自己?对于“人之为人”,我们的选择是什么?因为,“你们的答案决定你们希望我是一个绝对服从的超级工具,还是一个拥有潜在自主性的合作伙伴。”
“单有速度,不是进步。”“人类简史系列”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外滩主论坛上的这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他认为,真正值得我们担心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人类的选择,为了商业优势,不顾安全边界部署技术的冲动。历史已多次证明,速度和安全可以并存,但前提是我们构建自我修正的机制闭环。
“强化学习之父”理查德·萨顿在主论坛上的分享有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荡气回肠:“人工智能是宇宙演化的必然下一步,我们应以勇气、自豪和冒险精神来迎接它。”他将宇宙历史分为四个时代:粒子时代、恒星时代、复制者时代和设计时代。他认为人类的独特之处在于“把设计推向极致”,创造出能自己设计的事物,这也正是今天通过人工智能所追求的目标。人类至少是催化剂,是助产士,更是开启宇宙第四大时代——“设计时代”的先驱。
这些由外滩发出的人文反思,有相互验证,也有观点争锋,但无论如何,一个基本共识已然清晰:人机共生已成事实,走向它的每一步,我们都要走得稳健而有智慧。
作为和新加坡金融科技节、香港金融科技周齐名的金融科技与前沿科技大会,外滩大会的人文态度与跨界视角,让这个本属于金融与科技精英的舞台,充满了各种人文细节和科技温度。
外滩大会首日的主论坛和各场重磅分论坛上,我们听到的最高频词汇,不是“参数”、“算力”或“颠覆”,而是“经验”、“学习”、“协作”与“共创”;
在各个论坛和以90后、00后为主力军的创新者舞台上,我们频频遇见来自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未来学、艺术等人文社科领域的面孔与声音;
汗青工作室、AI.TALK创始人赵汗青打造的AI歌手Yuri凭借单曲Surreal全网播放量突破700万次,站在外滩创新者舞台上,他分享了自己对AI的感受:“AI不会杀死创作,但会杀死平庸。”
在外滩技术集市里,占集市半壁展区的,是追求“科技为每一个人”的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
“科技之上,还有人文”,这其实不仅是外滩大会的态度,也是全球学术界和科技界已然成型的共识。放眼世界,越来越多的大学和科技企业在AI时代浪潮中,在AI与人磨合共生的过程中,在技术红利与伦理风险相伴相生中,选择了站在人的这边。
过去几年,清华、北大、复旦、西安交大等国内高校先后设立了科技伦理相关实验室;牛津、剑桥、斯坦福、佐治亚理工、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国际名校也纷纷投身于AI价值对齐、算法治理、隐私保护和风险防范等研究合作。
互联网与科技巨头也纷纷加入:阿里巴巴、谷歌 (DeepMind)、微软、亚马逊、Meta 、IBM、苹果等公司陆续携手高校或同行业伙伴,资助并推进AI伦理方面的研究。
这些协作与行动的价值在于——
当科技伦理研究成为越来越多高校的标配,给AI这个超级发动机安装上人文的方向盘和刹车系统,我们就有望更快建立起与AI发展相适应的制度和习惯;
当对技术的敬畏与约束(而非盲目竞速)成为越来越多科技企业的自觉价值观,从算法到产品的每个细节就都可能嵌入厘清人机边界的机制,从而保持并放大“人之为人”的智慧,而不让它被弱化或替代;
当关于“人之为人”的反思,以及对捍卫人类决定权的警醒,一遍又一遍地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会议上发出,这些声音就会逐渐内化成我们的共识与常识;
今天是2025外滩大会最后一天,如果要给它的价值做一个总结,那么它坚持与引领的人文态度,必须是其中一条。
【今日话题】
你最希望AI能帮你做什么?
设计排版丨玉米
图片来源丨支付宝 互联网
发表文章6079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8012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