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今天·阅读时长15分钟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度丰裕的时代。
商场货架琳琅满目,手机屏幕信息奔流。选择前所未有的多,与此同时,消费者要耗费的心力也前所未有的大:什么是真正的需要,什么是被制造的欲望?哪些是合理的价格,什么又是营销的溢价?……
十年前,拼多多诞生,这个名字里带着“拼”字的平台,从此深深嵌入了国人的生活。十年间,它向我们揭示了哪些关于消费、关于生活、关于中国市场的真相?
答案,就藏在那些具体的人和他们“拼”出的生活里。
启示一
实惠,依然是刚需
在被各式消费主张裹挟的年代,很多人对“实惠”有误解。实际上,正是价格的改善,让更多人拥有选择权,能够更好地对生活的优先级进行排序。
举个例子:一位月入6000元的年轻妈妈,为孩子买纸尿裤可能选最贵的,但为丈夫买麦片却可能挑最便宜的。并非生活在三线城市,就是三线的消费者。
一个人可能在某些场景选择“该省省”,却又在另一些场景舍得投入金钱,“该花花”。内蒙古的白嘎丽玛,以前为了摊薄运费,全家人组团买袜子,把一年要穿的都一次性买齐。日常用品能省就省,等攒够需求再一起买。但在生产工具上,她毫不犹豫:在拼多多上买GPS给牛羊定位,买无人机巡视草场,让自己从“不是在找羊就是在找羊的路上”中解放出来。
人们可能会为几块钱的差别精打细算,因为那省下的几块钱,最终会流向他们心中更珍贵的地方——或许是孩子多一本课外书,是妻子一条更暖和的围巾,是父母一台更轻便的血压仪,也可能是自己一次小小的技能投资。
云南小伙夏德锐把拼多多当零件库,以小号为灵感制作的灯(消费者供图)
消费的“第一性原理”,是在有限的预算内,为自己的生活做出最优配置。实惠,则意味着有限的预算内,人们拥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和更广阔的生活想象。
启示二
消费升级,
是让美好生活的门槛降低
当消费者学会理性的消费升级,把钱花在刀刃上,一个随之而来的疑问则是:实惠会影响品质吗?
峰瑞资本创始人李丰在谈消费升级时举过一个例子:牛奶的升级来自冷链技术让成本降低;利乐包装的普及,让运输、保存、加工的成本大幅下降。宜家的成功也是如此——通过供应链管理、标准化生产,把原本昂贵的北欧设计变成了人人买得起的商品。
近年来,在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助力下,湖北天门建起了从面料供应、成衣加工到国内外销售的服装完整产业链(陈勇/摄)
很多人简单地把消费升级理解为,把更贵、更好的消费品卖给更有钱的消费者。但并非其全貌,更深层的消费升级在于,技术、效率和供应链的优化,让原本稀缺昂贵的好东西,变成普通人也能享受的日常。
上海第一食品的李旺见证了这个过程。他们整个电商团队30多人,负责拼多多的只有5个人,“和十年前并没有明显增长”。就是这5个人,把旗下品牌从上海卖到了全国。
“在低运营成本的模式下,我们只要专注于做好自己,把货盘做好,把服务做好,平台则为我们带来了持续的销售增长。”李旺说,拼多多“实现相同产值的运营成本较低、付费流量的产出较高”。
农产品是一个更典型的例子。与美国的大规模农场不同,中国的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过去流通环节多、损耗大、成本高。而“拼团”的模式,可以快速聚集消费者需求,实现大规模的多对多匹配,再通过中国高效的物流网络,将农产品直接从农庄送到消费者手中,降低了整个产业链的不必要成本,得以让人们享受到更新鲜实惠的农产品。
当有成本优势的时候,才有价格优势。这个朴素的商业真理,常常被华丽的营销话术掩盖。拼多多通过精简流通环节、创新供应链模式,让实惠真正回归民生。所以同样一个商品,在不同平台、不同地区价格相差数倍时,也许不是质量的妥协,而是成本结构的优化。
我们真正需要的消费升级不在于颠覆一切,而在于让美好生活的门槛变得更低。
启示三
购物颗粒度,
决定生活幸福程度
过去我们谈论消费,总在说“买什么”和“多少钱”。但有一个维度常被忽略——“怎么买”。
是为一瓶洗衣液凑单囤半年,还是需要时随手下单?是为一顿火锅专程进城,还是下班路上指尖一点、明天就到?
这种消费的精细程度,我们称之为“购物颗粒度”。对大多数人来说,幸福或许不来自偶尔一次的奢侈品消费,而是来自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改善。
在四川大凉山腹地的美姑县,吉克古千曾是一位“延迟满足”的消费者。采购要赶集,每隔十天一次,走一趟要花一天时间。由于取快递要专门去县城,网购动辄五六天,他养成了“东西用到不能再用才买”的习惯。
吉克古千小时候,家里只能吃玉米、土豆,“每到冬天,家家户户做很多酸菜,一吃就是一整年”。2023年,多多买菜在美姑县铺开,前一天下单,第二天就能收到货。
现在他经常周五在多多买菜上下单火锅食材——毛肚、肉丸、鲜鸭血、鸡爪。“100元出头就能买差不多20样,全家7口人吃得饱饱的。”女儿特别爱吃火锅。“以前吃饭总要三催四请,现在只要喊一声,所有人都拿着碗等在锅边。”
而在青海的夏吾特村,公保加感受到了另一种“购物颗粒度”的提升。过去,村里的牧民需要开车30公里到县里采购,面对的是“价格高、选择少”的窘境。“比如烧水壶,很多时候只有一个品牌,全村买回来的水壶几乎一模一样。”
公保加在超市旁边开的驿站,成为远近村民网购下单的地址(张建/摄)
自从他在村里开设快递驿站,正好赶上拼多多发起“西进行动”,推动西部绝大部分地区实现包邮,村民的消费从“有什么买什么”,变成了“需要什么买什么”。灯泡、手套、烧水壶、茶吧机……这些日常所需不再依赖远途采购,而是以“步行一公里取件”的颗粒度融入生活;曾经县城130元一个的多功能插排,在拼多多上30元也能买到。
2025年,中国县域常住人口已近7.5亿,占全国人口超一半。人们每省下100元,可能就是孩子开学的一个新书包、一双新鞋,或是家庭一周的菜钱。
当消费的颗粒度越细,我们对自己生活的掌控力就越强。美好的生活,未必是昂贵的,但一定是称心的、及时的、恰到好处的。
启示四
好商家,是被“养”出来的
体验的改善,不是孤立发生的。它源于消费者、商家、平台之间共赢关系的构建。
“陇上刘叔叔”的创始人刘国宁,2015年开始卖羊肉时,因切割全凭顾客口头吩咐,结果“骨头渣子没处理干净,路上一颠簸就把包装袋戳破了”,导致近半订单需要处理售后。那时的他们,空有热情,却始终觉得有些地方不得其法。
2020年6月,一位上海顾客打来电话。她每次买羊腿都是三斤起购,收到货后要先化冻把羊肉切成小份,再重新冷冻。既费事,反复解冻还影响口感。她提出愿意支付一部分加工费,让他们帮忙切割,甚至希望能改进产品,做1斤的包装。刘国宁立刻改进。还有一位广东阿姨,收货时发现包装袋渗出血水,她没有直接退款,而是申请退款时说明情况。
车间内工人分装羊肉,机器切割提升了生产效率(张建/摄)
这些具体的“声音”,成了品牌进化的契机。刘国宁说,是顾客的电话推了他们一把,“坚定了做标准化切割的决心。”当消费者用一次次复购支持商家的改进时,也为品牌注入了强劲的成长动力。
消费者用反馈“教育”商家,再用购买“奖励”进步;商家则在倾听中精准洞察需求,在改进中赢得持续信任。平台在此过程中,扮演了连接与放大的角色,让这种有益的互动得以高效、大规模地发生。从满足产能,到和消费者共同创造,一个好商家就此被“养”成。
不要小看自己的每一次购买,我们的每一次选择、反馈,都在塑造想要的商业世界。
启示五
信息对称,才有公平交易
海南的陈晨最初每次网购都很焦虑。
“以前囤货是担心买不到划算的价格。”定金尾款、满减凑单、限时秒杀——她永远需要思考:“现在买划算吗?是不是该等一等?”她不知道真实价格是多少,不知道这次促销是真优惠还是先涨后降。每次下单都是一场心理博弈。
类似陈晨这样的消费者的焦虑,本质上源于信息不对称。经济学家阿克洛夫因研究“柠檬市场”获得诺贝尔奖。他指出:当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等,市场就会失灵。只有消费者能准确判断商品价值,好产品才能获得回报,坏产品才会被淘汰。
但现实中,商业天然存在信息不对称。商家了解成本、供应链、市场行情,消费者只能看到货架和价签。商家设计复杂的规则、制造稀缺的焦虑、隐藏真实的成本,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
信息不对称有很多种形式:有人焦虑不知道什么时候买最划算,于是囤货、等促销、算满减。有人困惑于不知道合理价格是多少,因为当地只有一家店、只有一个品牌,没有对比就没有选择。有人担心看不见摸不着,不知道收到的会是什么,交易变成了赌博。
陈晨的焦虑,在接触到拼多多后逐渐消失。2016年刚毕业时,陈晨还是个月光族,需要为租的房间布置家具。她打开所有购物软件比价,最终在拼多多上买到了心仪的家具。
后来陈晨结婚生子,购物车从家具变成母婴产品。她习惯一次买三四提纸巾,因为“一直都是最实惠的价格”,不用等促销、不用凑满减、不用计算复杂的规则,该买就买。这种确定性,让她可以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育儿、工作、家庭。
公平交易的前提,是双方都知道自己在交易什么。而真正的实惠,不仅仅是让你省钱,还要让你省下算计的时间。
启示六
商品丰饶时代,
要学会挑选“消费组织者”
商业观察者蔡钰讲过一个观点:当商品越来越丰饶,消费者会成为“上帝”吗?
不会。因为它虽然赋予了消费者理论上的话语权,但分散的个体,很难与精通营销的供给端抗衡。广告塑造欲望,品牌建立信任,KOL引领潮流——最终,或多或少,还是商家在定义我们的需求。
而市场也会催生另一股力量来打破这种失衡:“消费组织者”。
在我们的生活中,从电商主播到社区团购“团长”,本质上都是在扮演这个角色。
吉克古千送货到阿西的团点,并指导她如何更好服务客户(李靖/摄)
直播间中,常有主播为价格与品牌商据理力争的场景,这是代表消费者和供给端抗衡。而社区群里帮邻居们筛选、谈判、组织团购的水果推荐人,更是必须坚定站在消费者这边,因为一旦推荐的东西不好,就很难重建信任。
而在平台中,拼多多从诞生起就带着“消费组织者”的基因。“拼”,本身就是一种组织方式,把无数个“我想买”的零散意愿,通过拼单迅速汇集,形成议价能力。
《增长革命》作者菲利普·科特勒曾追踪过拼多多的商业模式与商业行为,他发现,拼多多不仅是把消费者聚合在了一起,更是聚合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并借此与生产厂家直接打通,指导供给侧按需定产。
当无数个“想买一斤”的需求汇聚起来,工厂就知道该生产一斤装;当无数个偏远地区的订单汇聚起来,平台就有能力和物流谈判,承担中转费,实现包邮。而百亿补贴、黑标认证、西进行动这些平台政策,正是“消费组织者”力量的体现。它们既是普惠消费者的手段,也是平台与供给端协同的结果。
重庆返乡女孩李春花教村里的老人们使用拼多多(程艺辉/摄)
聪明消费不仅意味着要学会挑选商品,更要学会挑选站在自己这边的“组织方”。找到可靠的组织者,就不再是孤独的个体,而是强大消费力量的一部分。
十年,很多东西在改变,有些从未改变。
变化的是:拼多多的商品更丰富了,从拼单爆款到如今涵盖衣食住行的全品类;物流更快了,多多买菜更是让次日达成为日常;服务更完善了,从七天无理由到适时的售后主动介入;场景更多了,业务从纯粹的拼团延伸到跨境、本地生活等生活更多角落。技术在迭代,规模在扩张,玩法在创新。
但有些东西从未改变:始终坚持消费者导向,始终尊重消费者的每一分钱。
拼多多没有去做金融、外卖、造车,没有追逐无限扩张。它只是专注地做好一件事——让更多人用合理的价格,过上更好的生活。
翻看拼多多早年的致股东信,或许可以找到这份专注的来源。创始团队曾总结拼多多的核心价值观:本分。本分意味着诚信;尽自己的本职,无论别人在做什么;隔绝外力,回归初心,专注于做好自己应当做的;不赚人便宜;出现问题首先求责于己。
十年间,这份专注变成了9亿人的选择,获得超千万商家的信任,也见证了无数普通人的“拼”法:从凉山的吉克古千每周为全家7口人准备的火锅,到青海的公保加在村里开起的快递驿站;从甘肃的刘国宁把羊肉卖到全国,到内蒙古的白嘎丽玛用GPS和无人机放牧——“拼”的智慧,正在影响越来越多的人。
李春花和村民们在一起(程艺辉/摄)
它既是拼团、拼单的生活策略,以集体的力量换取更合理的价格;也是拼搏、打拼生活的奋斗姿态,用有限的预算为家人拼出最大化的幸福;更是拼接、拼图,拼多多与无数个“拼”过的普通人们,用每一个微观的消费瞬间,共同拼出了一个多元、公平,也更加真实的中国消费图景。
正如作家马慧娟所说,辛苦工作的意义,就是为了过得更好一点。而“拼”,正是通往“更好一点”的现实路径。
愿我们都能在烟火人间里,拼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参考资料:
蔡钰《商业参考》
菲利普·科特勒《增长革命:营销战略大未来》
林军、胡喆《沸腾新十年:移动互联网丛林的勇敢穿越者》
陈雪频《一本书读懂数字化转型》
拼多多致股东信(https://www.pinduoduo.com/home/news/)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编辑 排版丨毛思雨
作者丨芬航、赵姗
图片来源丨拼多多 视觉中国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发表文章52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58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