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读推荐
2019-09-27·阅读时长14分钟
对于在西方文化中地位显赫的小说,国内很多读者倍加追捧,相比而言,中国历史的结晶之一——中国古典小说,却常被冷落。的确,在数量上,读者可选择的中国古典小说不如市面上的西方小说多,但在质量上,部分中国古典小说可以说是“一部顶一万部”,例如,世上鲜有哪本书能滋生一个学派,《红楼梦》做到了,而另一部书也做到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金瓶梅》。
透过《金瓶梅》,我们可以窥见中国人对人性、对世事的洞察力,其实丝毫不弱于西方。鲁迅曾说《金瓶梅》是“描写世情,尽其情伪”,即穿过世情表面的温馨热络,点出其中深意,作者兰陵笑笑生不动声色地嘲讽世人和市井,嘲讽那些虚情假意和万丈红尘,它不仅是昨日世界的再现,也是对人性的永恒讽刺。
“善恶、虚荣、真伪、嫉妒、谎言、爱欲、物欲、权力、人情凉薄……”无数文学作品极尽描述之能事,而在《金瓶梅》中,读者都能找到不动声色却又入木三分的描写。很多人说它是一本奇书,甚至是一本“史记”。
然而,《金瓶梅》又有着其他文学作品所没有的争议性,它常被冠以“淫书”的称号,而有人说它被污名化了,传言说它一直以来是本禁书,它的作者更是扑朔迷离,还有人说《金瓶梅》涉嫌抄袭。
对于这些问题,或许,你能在中读的原创专栏《卜键详解<金瓶梅>》中寻找到答案。主讲人卜键是中国金瓶梅学会副会长,著名的文史学者,在他的讲述中,听众不仅好好了解了《金瓶梅》是如何“描写世情,尽其情伪”的,还通过它观照到了自我和身处的生活世界。中读君把其中有意思的见解拧出来,集合成这一期的读感周刊,让你也感受到新知的乐趣。
(以下是中读君在中读专栏“卜键详解《金瓶梅》”的读感区搜集到的一些优秀读感。)
我 们 为 什 么 要 读 《金 瓶 梅》?
开启《金瓶梅》正名之旅
@柳絮因风而起
卜键老师讲得通俗易懂!但又耐人寻味,希望坚持到底听到最后!不负老师的课程,也让我一个中文系的学生,开启我心中的《金瓶梅》正名之旅!
去污名化——读者的使命
@墨梓
四百年来,《金瓶梅》作为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座高峰,可谓命运跌宕。然而,它是金子,总归会因众多研究者,批评者的慧眼而使它大放异彩。研读它、欣赏它、清除它的污名,是阅读者的一项使命。
偶然与必然
@爱浓醇
偶然与必然中开始读《金瓶梅》,又于偶然与必然中来听卜键先生讲《金瓶梅》。这些基本的还算有印象,大学的时候老师讲过,这次又加深一下印象。文学作品,必要时自己去读才行,别人与你讲其中的奥秘与故事常常是隔靴搔痒,而这次卜键先生讲的《金瓶梅》却正好挠中我心中的痒处,很好地启发了我的《金瓶梅》阅读之旅。
重读之前未读完的书,是对过往的补偿
@禅鱼
家中的金瓶梅束之高阁多年,从没有想法去翻开一读。四月好友曾在微信群语音分享《金瓶梅》读后感,接连听了二十多回,很是喜欢。因缘际会中遇到卜键老师在中读讲解《金瓶梅》,希望能在老师的带领下,读完这一部文学巨著,有所收获。
记下来,假装读过《金瓶梅》~
@笑容只因有你
卜键老师在第一讲里揭开了《金瓶梅》很多谜团,让人豁然开朗,有一探究竟的兴趣。第一,这真是一本小黄书,有性描写,比例是4000:100万。第二,它曾被地方政府禁过,朝廷皇帝却不在乎,大官们偷偷流传,评价甚高!是市井史记。第三,作者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写的聪明,保护自己也聪明。
情色片的“污水”泼到了《金瓶梅》身上
@Jinging
大学时,美术鉴赏老师曾向我们推荐杨思敏版《金瓶梅》,称这部电影有非常高的美学价值,底下同学们都窃窃私笑。也难怪, 对于《金瓶梅》来说,最早的记忆应该就是来自香港的情色风月片,一直以污名看待这本书,以至于忽略了她本身的价值。当初不知“金瓶梅”含义,只觉这三字念起来就十足的风月感。后来看了电影还有原著片段,也不甚理解,而这次跟着卜健老师的讲述,渐渐深入深入理解了这部文学巨著。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诗乌
鲁迅论《金瓶梅》,他说“描写世情,尽其情伪”,这个“伪”就是“虚情假意”的意思,穿越事情那种表面上的温馨热络,点出其最本质的内涵,兰陵笑笑生不动声色地平静地来叙写嘲讽世人和市井,嘲讽那些虚情假意和万丈红尘,那是明代人的生活,是他们的悲哀。或者有很多也是今天人的生活,是我们今天的悲哀。在人性的弱点上,我们仍旧不能摆脱这些精神痼疾。
太阳底下无新事
@Aprilday
一直以来对《金瓶梅》有种好奇心,觉得它充满神秘色彩。俗话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虽然时空转换、移风易俗,但也许金瓶梅所反应的社会、人心、文化,以及人生百态,与现在并无二致,读史之经典是为了更了解我们现在的时代和人生。
菩萨、君子、小人、禽兽,读者请对号入座
@墨梓
《金瓶梅》是一本奇书,奇在它可以多角度解读。就像《哈姆莱特》一千人读就有一千个他。同理,《金瓶梅》也有各人的《金瓶梅》,同一人物,在古今金学家们笔下更有不同的解构,我们且跟着老师边读边听边理解。
专属于文人的幸福感
@一一=^_^=
很羡慕那时候做研究都是读原文,博览群书,写论文做研究也是旁征博引,现在更多的是二手资料套外国的理论框架,看起来很厉害,却很难说是对中文历史和文学的理解。听卜先生讲做学问,听到了能够认真读书的幸福感,是文人的幸福感。
迥异于脸谱化的《水浒传》,市井气更浓
@Sue
用现在的话说,《金瓶梅》可以算是《水浒传》的同人小说,借鉴了里面的人物关系,但又在此基础上结合市井文化与时代背景加入了作者(或者说是“说书人”)的想象。在兰陵笑笑生的笔下,英雄好汉与地痞恶棍没有那么鲜明的脸谱了,都成为了北宋末年被时代浪潮裹挟的市井人物。
课程吸引力密码
@阜东
卜键老师的音色很好,符合我对于学者的期待,这是课程是否吸引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并且课程的内容也很充实,有丰富的文本交叉比较,论证很充分,文本解读也很细致,显示出卜老师治学的严谨。
潘 金 莲 的 成 色
既是货物,又是模特,更兼在线旺旺
@新水令JAR
每当武大挑着担子出门叫卖炊饼时,不甘平庸的小潘也下楼来开始了她一天的生意:门帘高卷的临街民宅像一个绝佳的货柜,将她与生俱来的美貌和后天习得且调整至最佳的风情一一展示,她既是货物,又是模特,更兼在线旺旺,当理想买家西门庆出现在视野中时,她知道,叉竿该出手了……水浒最佳同人文,金瓶梅开头貌似讲述了一个行商坐贾和风流店王的故事。
潘金莲的命,怎么走都是死局
@smurf
古代的女子须遵从三从四德,成为男性的附属物品,无法独立又自尊地活在社会上。无论是《水浒传》中被骚扰、告状却被卖给武大郎的潘金莲,还是《金瓶梅》中有艺术爱好、懂得断文识字同样被卖给武大郎的潘金莲,都是可怜人。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潘金莲的命怎么走都是死局:无论是反抗张大户的骚扰,还是迎合张大户的骚扰,最终都被卖给武大郎,社会规则和人物性格导致了后面的全部悲剧。《红楼梦》里说甄英莲“有命无运”,这样看来,潘金莲是命运两无的可怜人。
人呐,谁能没点感情,别"裝"
@一建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我相信西門慶和潘金蓮之間是有真感情的。說到男女之間的愛情,外表太重要了,我想沒多少人會因為內秀而愛上外表醜陋的人,有才而貌美的潘金蓮跟"谷樹皮"武大郎在一起過日子,她內心的苦楚可想而知。《金瓶梅》是最不"裝"的一本書,那些"偉光正"的文學作品實在是沒趣,沒價值。
潘金莲与西门庆算不算一见钟情?
@一块石头
潘金莲与西门庆的相遇方式,已经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经典”,应该算是一见钟情吧,毕竟那个年代,看脸就够了。《金瓶梅》用《水浒传》的这个桥段开头,引发了后面的故事,作为熟读水浒却没有读过《金瓶梅》的我来说,还是挺期待的。卜老师的语音很有味道,不像有些一听就是念文稿的,而是讲述的感觉,这点很赞,让人有听下去的欲望。
@洗时
一说起西门庆和潘金莲,大家都觉得不是什么好人,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他们所做的坏事上。先搁开道德上的审判,至少在《金瓶梅》里,潘金莲是个可爱的形象,很鲜活。当然,西门庆和潘金莲之间,很难符合我们现代人对爱情的定义。但要说“情”,本身就很难诠释,首先互相看着对方顺眼,合眼缘,也很难得。想起一部电影里的台词:情就是情,没有什么奸不奸的。西门庆和潘金莲的所谓“一见钟情”,又何尝不是人之常情呢?
@潘则坤
要说两人之间是否存在一见钟情,我认为是有的。之所以存在大量的质疑,是因为潘金莲西门庆二人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由于两个人有明显的道德缺陷,所以重看他们的初见,实在是不愿意用一见钟情这种美好的词语来形容二人。但如果忘却背景,单看潘西二人见面的这一段描写,却能读出情人眼里出西施(潘安)之味。
人物“标签”的内在肌理
@136
潘金莲在那个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改变命运的时代,只能靠自己唯一的一点美貌资源寻求改变命运的机遇。潘金莲有自己的私心、有自己的小心机,她是一个有心为自己谋划的女人。现在还有这样的女人、男人,世人常常不齿,但其背后却又是何等的悲凉?拿自己的身体去换东西。如果有别的途径或资源,谁愿意如此卑贱地去为梦想付出?
潘金莲的“杆子”总会落下
@静
世间百态,没人能抽离其中。同样是生命,贵妇小姐可以是撑杆的美人,潘金莲又为何不可呢?命运给了她好的皮囊,却没能给她好的出身,心有不甘,利用一切机会,抓住可以攀附的一切,顾不得良心。杆子总会落下,只是恰巧砸中的是西门而已
世事变迁,人性依然
@C柴先森
放在今天,潘金莲就是宁在宝马上哭,也不愿意在自行车后笑的女生。这无关道德,而是选择。她自小的环境,经历,社会,打磨了她,构成了她,她只是一个载体,折射的是整个社会的浮躁,浅薄。王朝更迭,虽然我们的物质生活远超明朝,但是人心,依然如斯。
而随着互联网的发达,人人一部手机,人人都是媒体,众多浮躁的声音,掩盖了美好。社会越发分裂。
一见钟情的幕后背景
@CarrieYe
从我们现代人的理解来看,一个婚姻不如意不幸福的女子是很悲哀的,她内心想追求美好的爱情和生活也是可以理解的。老师讲的有一点挺有趣,很多古代名著小说里男女的确都是一见钟情,想想是有道理的,那时候没有任何联系方式,女子更是深闺无人识,根本就没有机会认识朋友,更别说中意之人。就是如今资讯这么发达的时代,要遇到一个合适的能够相伴一生的人也一样是何其难啊😥
你的心中有一个西门庆或潘金莲吗?
@iamyourfan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人心中恐怕都只有一个潘金莲。千百年来潘金莲的形象贴上了美貌、淫荡、狠毒的标签。《金瓶梅》通过更贴近描写人物细节,内心变化,勾画出人性中的美丑善恶。扪心自问,在两性关系上,恐怕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西门庆或潘金莲,关键在能不能用道德约束行为,所谓“好色而不淫”。对潘金莲这个小说塑造人物,已被设计到了极致,恐怕不能报以“理解之同情”;从故事中读到警醒和怜悯,那是因为我们内心中时常会出现的那个潘金莲。
无耻者无畏
@栐
用“无耻无畏”来形容潘金莲,卜老师点评得精辟。她的无耻、无原则和无底线,在西门大院没人能比得了她。但是她遇上了比她更“无耻无畏”的对手李桂姐,这种女人都是怎么炼成的?环境,她们的生活境遇决定了她们的行事主张。不公的生活激发出了她们人性中的恶。
人性总是幽深的
@贝贝同学
金瓶梅是很难一次读完的,巧合在国图买到这本书以后,放了很久。读完了开篇的“阆苑瀛洲,金谷菱楼”就搁起来了。直到听人分享了金瓶梅与红楼梦的关系,讲到了书中对欲望与死亡的深刻描述,才又捡起来。潘金莲是个活色生香的小女子,有欲望有能力,有风情,如果她换个成长环境,或许就是个“才子佳人”故事中的佳人也未尝不可,人性总是幽深的。
《金 瓶 梅》中 的 市 井 人 情
年岁增了,才知道市井人情的妙处
@王沐沐
小时候,父母从不限制我读书的题材内容,家里书柜中有一套金瓶梅,也被我翻出来过,那时太小不懂这书的是是非非,只看了不到一半,印象最深的好像是西门庆家宴里一道关于鸭子制作方法的描写,觉得好有趣。前两年因为格非的《雪隐鹭鸶》,又提起我对这部作品的兴趣,正如卜健老师所说,抛开情色,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如此多彩真实的市井人情和社会国情!
王婆的“壮胆”功能
@洋桃
西门庆和潘金莲的相会中,王婆子并不多余。虽说有点儿故弄玄虚,什么五项基本条件“潘、驴、邓、小、闲”、“十条挨光计”,但王婆的计谋使这两人相会顺理成章,他们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碍,有地儿相聚还有人帮他们看门儿放哨……至于若干条夹带了私货的要求:在她的茶馆见一个面,一定要用做寿衣的名目,买绸缎,花银两置办酒席, 对于西门庆而言,根本不是事儿,西门庆明知是敲诈,乐得随从。
贱民的世道生存法则
@仙名廷
看了金瓶梅的梗概,再听卜老师的分析,才发现内中自有深意。原来一个小小的王婆,竟也反映了当时市井屁民鲜活的人生百态。可怜之人必可恨,可恨之人亦可怜。贱民在当时混乱的世道中为生存,真是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贫穷带来罪恶,所言不虚。
急色的甲方觉得值
@新水令JAR
王婆秉着多赚的原则造了个这么复杂庞大的pua方案,西门庆作为“甲方爸爸”居然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听话得很,那么问题来了:他是在交智商税吗?个人感觉是:然也非也。商人出身的西门大官人似乎很认同拿银子办事和出钱消费那一套,而不讨价还价的“过度消费”行为凸显了他的急色,金钱和欲望真真成了金瓶梅的底色
拉开《金瓶梅》帘幕的人
@滴水藏海569
王婆虽然是配角,但是她在这本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她将主角串在一起,也将书中的许多人的命运串在了一起,拉开了明代后期市井生活的大幕,让身处现代生活的我们了解明代后期的社会百态。王婆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她中年守寡,在寻求温饱中苟且生活,做过许多来钱但是不地道的事,只为活着。如果王婆生活在一个有活力有潜力的社会中,她的一些才能用在正道上,也许最后的结局会截然不同,这就是从小人物的命运看社会的状态,社会的状态影响个人命运的写照。
世情凉薄,本是常态
@喜豆喜
街坊四邻的麻木与默然,这是社会整体民风的反映,武大郎死了,明显死得不正常,但是没有人说话。谁是主谋?是郓哥?是王婆?是金莲?是西门庆?还是武二郎?好像每个人都有份 ,又好像不完全是,是这个凉薄的民风,是人人自保的意识,是这个世界下的每一个人,互相伤害、互相被害。古往今来,变化了吗?变换了形式 没有变换本质。整体悲凉……
“三娘”孟玉楼为何比“五娘”潘金莲更高级?
@诗乌
孟玉楼是《金瓶梅》中一个重要女性,仅次于金莲、瓶儿、春梅的重要女子。评者多称之为“乖人”,很传神,对于她却又难以一个“乖”字概括。以西门庆的六位妻妾相比较:玉楼的聪明似金莲,而平和内敛远过之;她的立身谨严端正如同月娘,而通脱随和远过之;她的出手大方近乎瓶儿,而恬淡豁达远过之;至于上不了台盘的李娇儿和孙雪娥,更无法与之相比。玉楼一开始应是很爱西门庆的,及至嫁入西门大院内,目睹生活中的种种污浊不堪,种种争风吃醋,她理性地后退一步,选择了谦让,选择了忍耐,以此来守卫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生存空间。西门庆的女人中,大多数是没有人格尊严的。但是吴月娘有,孟玉楼有,潘金莲是根本没有什么人格尊严的,而且她也不在乎这个。《金瓶梅》字面上写的是宋朝,实际上描绘的是明代中晚期社会,那是一个道德糜烂的社会,一个缺少正义和良知的时代。
“享乐”是他的人生终极追求
@慢·慢
“咱闻那西天佛祖,也不过要黄金铺地;阴司十殿,也要些楮镪营求。咱只消尽这家私广为善事,就使强奸了嫦娥,和奸了织女,拐了许飞琼,盗了西王母的女儿,也不减我泼天富贵!”从西门庆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他的所欲和所思,这“欲”和“思”显然与传统价值所主张的社会礼法和道德准则背离甚远。在西门庆的世界里,金钱和权力是他“享乐”的通行证。
争来争去,争一个立身之本
@仙名廷
古时女子地位之低可见一斑。所谓的宅斗争宠,多与情无关,即便与情欲有所关联,更多的还是在争自己的立身之本,争自己的饭碗。文学文化中,女子总是痴情,男子总是负心,这样的形象怕与父权主义关系甚深。女子对情宠的用尽手段,与男子对名利的用尽手段,多有相似。
人扭曲了,肯定有社会的份
@墨梓
《金瓶梅》里的女主基本都是寡妇,妓女,她们为了生存无所畏惧无所不为,作者的深意到底在哪里?是因为作者为了与道学家对抗,特意塑造一群最为道学家鄙视的失节妇女,写她们如何为了生命的快乐不顾一切追求为人不齿的“性”吗?或者,作者是在如实叙写当时的社会风俗世情。我们通过潘金莲的一系列所为所言,可以看到某类妇女的缩影,这是一个被社会残害压迫,奋起反抗的女性,在那样的社会里她唯一的武器就是身体。从她的最后悲局揭露,女人的反抗不可以没有底线,不可以违背社会。
没有一个“好人”
@陈小珩
喜欢《金瓶梅》,是因为书中没有一个“好人”,如此市井,如此真实。如果说《红楼梦》是升平幻境里一场富贵黄粱的美梦,那《金瓶梅》所描绘的,便是那芸芸众生的一地鸡毛。它难堪,它残酷,它招人厌弃,只因为人性不过如此。然而我一直喜欢那句“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所以读一读又何妨,无需当什么菩萨君子,人生百年不过一笑耳~
世事一场大梦
@似水流年
西门庆一死,周围各人便处心积虑地为一己之私欲,勾心斗角、众叛亲离,从爱妾到好友,从亲属到伙计,有卷款跑路抹消欠账的,有另攀高枝献上投名状的,有勾搭成奸觊觎美色的。作者对西门庆生前热闹奢华、畅意一生的极尽描绘,突显出人在死亡面前的无能为力,因为戛然而止的热闹比长久的凄清本身更添冷森;肉眼所见的所谓热闹人生,其真实的面目也不过一场私欲的群魔竞逐。
离魅魍魉皆过往,世情依旧凉薄
@欣彤
三大欲望“钱、权、色”。一部《金瓶梅》,可能走到最后,不是什么大院里的风花雪夜,浪荡形骸,鬼魅伎俩,你争我斗,而是一座人生的警示钟。
你命由“你”不由天
@慢·慢
《金瓶梅》是一部“炎凉书”。写西门庆加官生子,可谓是他人生中最“热闹”的时候,标志着西门庆人生鼎盛时期的到来。然而,古人云:“多行不义必自毙”,作者设置了吴神仙这个人物在此时登场,将西门大院一男八女的命运一一预示。其实,“吴神仙鉴定终身”在全书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吴神仙”在作者心中也许就是“无神仙”之意,因为每个人的命运多由性格而定。
在中读 App 的读感区,华丽精美的文字不是必须,波澜壮阔的经历不是必须,只要你真情流露,坦诚倾诉,无论多么朴实无华,都将是一期一会的【读感周刊】的不二选择。
发表文章927篇 获得30个推荐 粉丝4230人
精选内容推荐,分享最新的热门好知识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