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5.5 古琴 | 《普庵咒》里蕴含了哪些“禅”意?

作者:林晨

2020-03-16·阅读时长7分钟

63619人看过
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中最古老、最富代表性的乐器之一。那么,究竟是谁创制了古琴?为什么听古琴音乐会有种余音绕梁的感觉?文人是如何推动古琴艺术发展的?这一讲,著名古琴演奏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林晨,将带我们走进清、微、澹、远的古琴艺术世界。

5.5 古琴 | 《普庵咒》里蕴含了哪些“禅”意?

19.0MB
00:0020:44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进入《听吧!国乐》音频课。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林晨。这一节,我将带大家欣赏琴箫合奏 《普庵咒》。

为什么在古琴曲中会出现佛教元素?

大概是在中唐以后,“禅”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在文人士大夫阶层兴盛起来。到了宋代,文人阶层更是备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提出了儒、释、道三教同源的理论,在艺术领域,禅诗、禅画都成为了一时风尚。因此琴曲中为什么会有不少与佛教相关的乐曲,比如《色空诀》、《那罗法曲》, 以及今天我们将要欣赏的 《普庵咒》。

▲ 《泼墨仙人图》

梁楷(南宋) 绘

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

《普庵咒》,又名《释谈章》,是佛教的咒语,明代佛教典籍《诸经日诵》 就收录了这个咒语。《诸经日诵》又名《禅门日诵》,它收录了僧人佛事的规章和内容,包括禅门诸师之法要、法语、警策、问对、训诲文,它还大量收录一般寺院常用之经、律、咒语等。《普庵咒》就是其中的咒语,它的全名是《普庵大德禅师释谈章神咒》,又名 《释谈章》 。普庵禅师(1115—1169),法名印肃,是南宋禅宗的僧人,《普庵咒》就是以他的法号为名的。

《普庵咒》的作者究竟是谁?就像我之前强调的,中国传统音乐是以“演奏者”为核心的,而非作品,这就导致一个问题,只有很少一部分琴曲我们能确定作曲者。关于《普庵咒》的作者,有以下几种说法:一说是明代琴谱《三教同声》的编者张德新所作,或是张德新按照当时寺院的吟诵方式移植于古琴之上;1625年,陈太希编撰的 《太音希声》中又言,此曲为李水南所作;甚至还有一说为普庵禅师所作。在众多的说法中,我偏向于是根据明代寺院中流行的 《普庵咒》 的音调移植,既非张德新所作,也非李水南所作,当然更不可能是普庵禅师所作。

作为琴曲的《普庵咒》,最早见于明万历年间张德新编订的《三教同声》。之后,在近四百年的传习过程中,由历代琴人或扩充,或变奏,至民国初年,已有近四十种古琴谱集收录了这首琴曲。这近四十种谱本我们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配以《普庵咒》辞咒的琴歌;一类就是纯器乐化的琴曲。我所演奏的就是后者。

《普庵咒》除了以“琴曲“的形式流传之外, 其作为一个曲牌也被广泛运用于佛教音乐、琵琶、弦索乐、冀中音乐会、吹打乐、丝竹、昆曲等各个乐种中。这两天我还听了由琵琶演奏家林石城先生演奏的琵琶曲《普庵咒》,又是一番味道。

什么是“HIP”演奏?

在听赏这首琴曲之前,我想跟朋友们先分享一下我们研究、录制这首琴曲的过程。

这首琴曲是我和箫演奏家陈忱的一次HIP (Historically Informed Performance)尝试。陈忱就是吹箫的朋友,他也会弹琴。

▲ 箫演奏家 陈忱

(点击图片可查看《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文章)

那么,什么是“HIP”呢?这个可不是Hip-Pop,它是英文的缩写,意思是:基于历史文献的演奏。这种基于历史文献的演奏,主要是为了恢复音乐作品在那个时代的风格特点,需要使用音乐作品同时代的乐器,更重要的是,需要恢复那个时代乐器演奏的指法。因此,HIP的演奏实际上就是一种以研究为基础的演奏。

这样说来,古琴打谱和它有些相似,但按照HIP的方式,演奏的时候一定要用作品同时代的丝弦琴。不同时代的古琴都有他特有的制作特点,由此带来的音质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审美特征。我们之间提到的“真趣“琴,我给陈忱听录音的时候,他说了一句很值得回味的话:这张琴的声音很“明代”。这些年,很多琴人都开始提倡使用丝弦。钢弦的出现是有其历史原因:首先是客观原因,就是丝弦的原材料的缺乏以及质量的下降;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演奏场合和社会功能的改变,使得带有内省特点的琴乐风格已无法适合这个变化。传统的丝弦声音小、不稳定、易跑弦,但音质苍古、细腻、沉静,更能体现琴乐中那无尽的韵味,以及文人气息。

我是钢弦与丝弦都用,主要看场合与曲目,还有使用琴的特点。不同的琴加以合适的弦才能激发它最好的音色。如果在家中,我更偏爱丝弦,我喜爱它的音质,享受养护丝弦的过程,也喜欢因为它的不稳定导致在弹奏的过程中需要保持的那种敏感的状态。弹丝弦琴、听丝弦的琴乐,能够帮助你感知文人音乐中深沉、精微的审美特质。但如果是舞台上,或与人合奏,钢弦的稳定性还是让我踏实。陈忱对丝弦和钢弦做过一个比喻,颇为有趣,我想分享给大家:丝弦就像是老房子,接地气,但有种种问题。钢弦就是新房子,舒服,但住久了必须要去农村晃晃。但我想强调一点,丝弦的音质只是琴乐传统的一部分,不是传统的全部。

我和陈忱录制琴箫专辑的初衷其实就是为了纪念我父亲林友仁先生逝世五周年,所以我们的专辑叫做《琴韵箫声忆故人》。最初我们也没想做研究,因为从我们的父辈口中,我们对琴箫合奏已有最初的概念,那就是以琴为主,以箫为辅,而箫的声音是不能超过琴的。

▲《琴韵箫声忆故人》封图

主讲人供图

有一个形象地比喻:合奏时,琴音如珍珠,箫声如线,将珍珠串成一串美丽的项链。但传统的琴箫合奏是不是就是这样的?带着疑问,我和陈忱仔细研究了与琴箫合奏相关的琴谱,从中寻找定调与合奏原则。其中我们在清代琴人王仲舒所编的《指法汇参确解》中,发现了琴箫合奏本的 《平沙落雁》,并将他翻译、演奏出来,大家在纯享版的琴曲中可以听到。

由于常年研习音乐史的习惯,我又对琴箫合奏的历史流变产生了兴趣。最后我们竟然在清代李斗所著的《扬州画舫录》中发现了最早有关琴箫合奏的文献记载。在这本书中,李斗记述了乾隆时期,先机和尚与石庄琴箫合奏《普庵咒》的事迹。

▲《扬州画舫录》

李斗(清) 著

清代琴箫合奏中的箫可不是现在常用的琴箫,琴箫由近代琴人彭祉卿和查阜西创制的。清代的箫是一种旧制的匀孔洞箫。无独有偶,在排练时,我听了数十管不同音色的箫后,为《普庵咒》一曲选择的也是匀孔箫,但那时我并不知道那是一管旧制箫,我的选择完全依靠的是音质。

▲ 《普庵咒》录制时用的匀孔箫

陈忱 制

匀孔箫加之明代的丝弦琴,箫声中恰到好处的呜呜然与丝弦琴那有如裂帛的音质相结合,仿佛回到了当年扬州寺院中琴箫和鸣之情景。更为巧合的是,根据广陵派的传承谱系,先机和尚正是广陵琴人,广陵派琴家刘少椿先生也是我父亲的老师,这其中的渊源着实让我们兴奋了很久。下面我们就来听赏琴箫合奏《普庵咒》。

如何听懂《普庵咒》中的“禅”意?

如前所说,我弹奏的纯器乐版《普庵咒》为北京古琴研究会本。虽然这个版本没有辞咒,但依旧能够找到梵呗中“佛头”、“起咒”、“各回转”和“佛尾”的结构。

琴曲的开始,我们首先听到的是三声“撮“音(音乐片段)这三声,犹如古刹钟声,瞬间将我们带回到庄严的寺院中。这三声并非谱中所记载,而是我父亲在弹奏时自行加入的。这也不是简单的泛音,而是他自己发明的一种散泛同时的演奏方式,听上去有一种钟磬和鸣的感觉,呈现出庙堂的森严与空灵。现在,朋友们能理解”以演奏者“为中心的概念。

三声肃穆的钟声后,琴箫一起奏出《普庵咒》的“引子”段落(音乐片段),起始的散板如同梵呗中的“起咒“。如钟声的“撮“烘托出寺院那种肃穆的氛围,掺杂其中的走手音弹奏着代表僧人念诵的素材。因为有了箫的加入,这段属于”韵“的旋律如今变得清晰可闻。

现在我们听到的泛音段落(音乐片段),声如击磬。箫在此时停歇了下来,让琴营造出一种清静、安宁的气息。

接下来我们将要听到的是第一个念诵的音乐主题。旋律因为镶嵌其间的散音和带起,变得更为流畅生动。(音乐片段)

现在我们听到的是第二个念诵的主题(音乐片段),这两个念诵主题在之后乐段中不断反复、变化,就像寺院中的梵呗一样回转,回旋往复。

当击磬般泛音再次响起(音乐片段),暗示着“佛尾“部分到来,旋律也将进行最后一次再现。仿佛念诵中众僧进入到最后舒缓的合念,有沧桑,亦有慈悲。

熟悉《普庵咒》的朋友可能已经发觉,我们这个版本是一个节本,这其中也是有原由的。丝弦琴与匀孔箫虽然在音质上非常有文人气质,但它们的不稳定性也着实让人操心。而且,匀孔箫在演奏过程中需要通过气息、指法进行校正,不然就无法与琴音相合。

▲ 录制剪影

主讲人供图

录音的时候正值盛夏,录音棚中不能有杂音,所以在录音时得把空调关上。随着温度的升高,箫的音会慢慢偏高,而古琴相同的音却会偏低,随着差距的增大以致于箫再也无法校正到需要的音高,只能停下来降温。有时为了加快速度,我们就把箫放到空调的出风口。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们决定录节本。但这个节本也不是我临时节选的,它是我父亲在最后一次演出中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完成整曲,只能删节,这才有了这个节本。

《普庵咒》是我非常喜欢的曲子,特别是最近,真的让我感觉到有凝神静气之效。不仅仅是我,其他人也有这样的感觉。一位朋友曾对我说:心情不好,想听我弹琴。我把这首琴曲发给她,之后她告诉我,琴音真的能定心,每次听,不到结束就能安然入睡了。

其实,我不认为音乐需要听赏,只要静下来去听、去感受就可以,音乐自然会告诉你一切。我之前分享的只是我的感受,我的体会。音乐不是数学题,没有正确答案,如果你与我有不同的感受,并不意味谁是错的。海涅曾经说过:言语停止的地方,便是音乐的开始。那么就让我们忘记言语,开始听吧!

好的,这一节先听赏到这儿,本节的内容和图片都可以在文稿中查看。下一节,我们来欣赏《神奇秘谱》本的《流水》,谢谢大家。


转发下面的海报

和更多人一起

分享国乐之美



文章作者

林晨

发表文章8篇 获得51个推荐 粉丝323人

古琴演奏家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听吧!国乐

9000年音乐美学与高光乐器

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5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