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赛
2020-07-22·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813个字,产生212条评论
发表文章232篇 获得122个推荐 粉丝4068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20年后重返霍格沃茨
1400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150*****690划线
03-18 16:23
作者看来,这是当下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绝妙的反讽:在科学技术驱动之下的现代社会,崇尚科技,背离神明,拥抱现实,但技术并没有消灭我们对魔法、恐惧、神秘的强烈兴趣。我们清空教堂,紧接着就把它们改造成了电影院。“哈利·波特”和《饥饿游戏》取代了《圣经》;我们想象力的内在世界曾经是祈祷和灵修之所,现在则嵌入到了计算机构筑的数字疆域中。当所谓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之类的技术真正混合了现实与幻境之后,我们如何能忍耐回到现实?逃避现实,当然是因为现实太无趣,而魔法是现实规则不起作用的地方。在魔法
03-18 16:22
《万古》杂志的专栏作家达米安·沃尔特在一篇名为《大逃亡》的文章中写道,今天的我们可能面临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集体逃亡——从令人失望的现实世界撤退,穿越到恶龙、女巫、吸血鬼的幻想世界。这些纯属幻想世界的印记正从极客们的罪恶小乐趣变成大众文化的宠儿——图书、电视、电影、游戏里比比皆是。
155*****656划线
02-22 22:04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霍格沃茨并不违背现实。在这里,日常生活中的灾难和死亡仍然无可避免,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的欲望与恐惧,那些你以为已经留在现实世界的问题并没有消失,只是换了一副面孔。哈利·波特经历了各种生死考验,才发现自己最强大的魔法,并不是在霍格沃茨学到的强大魔咒,而是当年母亲留给他的爱。
02-22 22:01
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就认为,自恋是人的基本需求,而且是贯穿一个人一生成长的线索。按照他的理论,一个孩子从生命之初,都怀抱着一个关于夸大自己与理想父母的幻想。他们将自己和父母看成是全能的宇宙中心,一种类似神的存在。而成长则是一个不断落地的过程,神一样的幻觉渐渐被驯服、被整合成一种成熟的人格。自大被转化,渐渐转变成自尊和自信。对父母的理想化,则变成我们此后人生最重要的价值的基础。相反,如果小时候这种自恋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才会发展成人格障碍——也就是精神疾病诊断手册上说的那种典型的“自恋型人格障碍”以及其他同样与自恋发展受挫有关的人格障碍,比如表演型和依赖型人格障碍,你会一直执着于那个宇宙中心的幻想。
175*****107划线
12-30 15:51
逃避现实,当然是因为现实太无趣,而魔法是现实规则不起作用的地方。在魔法世界里,一切好运与不幸,不取决于美德、智慧,或是信仰,而是魔法。
12-30 15:36
今天的我们可能面临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集体逃亡——从令人失望的现实世界撤退,穿越到恶龙、女巫、吸血鬼的幻想世界。
🌻苏宁划线
12-03 20:49
他问,“这些是真的吗?还是只是发生在我的脑海里?”邓布利多冲他眨眨眼,“当然是发生在你的脑袋里的,哈利。但是,为什么这样就不是真的呢?”
12-03 20:48
闭上眼睛,就可以在狭隘的人生经验之外,召唤一个理性无法到达的世界,一个被想象力照亮的奇境。
12-03 20:47
伏地魔为什么那么害怕死亡?连他的追随者都叫“食死徒”?除了死亡意味着一切的终结之外,是否还因为死亡对众生平等,无论国王,还是乞丐,无论最强大的巫师,还是最弱小的麻瓜?
如果小时候这种自恋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才会发展成人格障碍——也就是精神疾病诊断手册上说的那种典型的“自恋型人格障碍”以及其他同样与自恋发展受挫有关的人格障碍,比如表演型和依赖型人格障碍,你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