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菁
2020-07-29·阅读时长4分钟
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三联生活周刊》的副主编李菁,我们又见面了,这次我要代表三联中读向大家介绍这一次我们与《英语世界》杂志社携手打造的“莎士比亚英文课”。
疫情期间,不知道多少人和我一样,借着网上的公开资源,度过了好几个足不出户,却有莎士比亚戏剧陪伴的日子。特殊时期的公开资源反而丰富,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的《第十二夜》,抖森(汤姆·希德勒斯顿)的《科里奥兰纳斯》,既满足追星的乐趣,又感受经典之作的隽永魅力,据说伊恩麦克尤恩爵士还会再演哈姆雷特王子,演不厌,看不尽,也读不完的,大概就是莎士比亚戏剧。这些故事里的人物,他们的野心抱负,他们的焦虑痛苦,甚至是他们的猜忌爱欲,总能使人产生代入感,现实时空距离显然都被这惊人的故事力征服了。
可要是细想,莎士比亚来自十六世纪的英国。曾在书里读过莎士比亚时候的伦敦城,当时的城市还不是如今的通都大邑,现今著名的皮卡迪里广场,当时也不过是乡间庄园,连地名都是因为当地有一家人靠缝制“皮卡迪”领而发了财。伦敦古城大致就是现在的伦敦商业区,拥挤,杂乱,空气里都是泰晤士河的臭气,鹅卵石河岸上马蹄哒哒,车轮辘辘,人们说起话来也是粗声粗气的,因为那个时候没人喝白水,茶也还没传入英国,麦酒是标准的饮料,也因此那时的伦敦人很喜欢音乐,民谣乐谱就像是时尚杂志一样摆满街角,大量的流行音乐在这座城市上空回响,唱的比如是《车夫的哨声》《约翰,快来吻我!》。
莎士比亚即便不是最早拿起笔记录这样沸腾的市民生活的作家,也是最富有创造力和影响力,书写市民文化的人。传说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虽然我没有考证过这句话究竟是不是丘吉尔所说,但莎士比亚剧作中的人文主义核心,确实代表了英国人共同的文化传统,肯定个人的尊严与价值,追求个性解放与自由平等,这种思想仍然影响着现代英国精神,我想丘吉尔的大意是说,百年积淀下来文化上思想上的共识,远比占领一个国家来得更重要的多。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莎士比亚报道
熟悉三联的朋友们大概都有感受,我们对于莎士比亚的选题有着执着的热情。比如 2014年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的时候,周刊就做了题为《人性困惑,莎士比亚“密码”》的封面故事,讨论了关于莎士比亚故事的共同幻想,莎翁抑扬格律中的语言魅力,还有莎士比亚戏服风格形成和流变,甚至文章中还大胆提出了莎士比亚是否是科学家的假设,虽然说来戏谑,但对我们更全面深入了解莎翁的智慧,用现代目光重读经典故事,提供了别样的乐趣。2016年,我们又推出了封面故事《说不尽的莎士比亚》,题目取自歌德300年前的同名演讲,在这个封面故事里,我们再次审视了莎士比亚宇宙的浩瀚无边,莎士比亚如何在他生活的那个英语尚未完全成熟的年代,用自创的英语表达出他的人生感悟和生命真谛。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莎士比亚报道
我想,未来关于莎士比亚的选题,三联还是会继续做下去,而此次中读携手老牌杂志《英语世界》打造《莎士比亚英文课》,便是用新形式去继承发扬老传统。
在这档音频课中,我们挑选了十个最经典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其中包括四大悲剧、四大喜剧,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暴风雨》,我们希望能从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中化繁为简地为读者勾勒出一个莎士比亚戏剧整体面貌。我们学习19世纪英国作家查尔斯·兰姆的改写版本,也就是现代英语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里的优美词句,也精选16世纪流传下来的莎翁原文中那些美妙的比喻,机智的措辞,尤其那些或深刻,或毒辣,或曼妙,或深情的莎翁金句,它们既是学习英文这门语言最好不过的基础物料,也是体会英文语言之美的最好文本。
统领此次课程方向的是辜正坤老师,他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导,也是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莎士比亚研究会会长,辜正坤老师将带着我们的读者总览莎士比亚文学美学价值,把最正统的英语语言文学审美方式教给大家。
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郭英剑老师将为我们讲解最经典的两篇悲剧《哈姆雷特》和《麦克白》,几百年来,每当王子穷途时,我们的心也跟着日暮,这是两个进入人类故事母题和精神分析样本的故事,郭老师为读者阐释莎士比亚如何成就这种恒久的故事魅力,又如何在故事背后抒发面对混乱社会时他自己的隐忧。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教授肖维青老师的《仲夏夜之梦》则用细腻的女性解读视角娓娓道来仲夏夜里那场乱点鸳鸯谱的闹剧,把浪漫人文主义时期年轻莎士比亚描写爱情时的灵动曼妙语言细细拆解开来。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文学学院英文系教授章燕老师,长期研究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以及莎士比亚诗歌戏剧,她将讲解的是《李尔王》和《威尼斯商人》这样两个的双线故事,画面感极强,暴风雨中前行般激烈叙事的文本,带我们领略莎士比亚戏剧格局之大,气魄之强。
西南大学外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罗益民老师,则要带领我们总览从莎士比亚语言到当代英伦腔形成中的传承迭代,也带我们走进《暴风雨》,这部莎翁晚期作品里,那些自由和依赖,憎恨和怜悯,深爱和放弃等等,“to be or not to be”的莎士比亚式的矛盾冲突,再一次向我们证明莎士比亚笔下人性之丰满多面,而我们至今迷恋莎士比亚的,大概就是拥抱矛盾和直面冲突的勇气。
这一次我们旨在让那些还在语言学习和名著赏析积累阶段的年轻人,那些想要更充分体验莎士比亚语言魅力的读者们,在专家学者的指引下,用最高效的方式接近最经典的文本和文化,扎实铺垫下能够终身享用的语言和文学认知基础。但愿莎士比亚之精妙,智慧,以及浩瀚,启迪开阔更多人的人生。
发表文章206篇 获得81个推荐 粉丝11208人
文字工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