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佳玮
2020-08-01·阅读时长3分钟
品三国人物,尝人生智慧。
三联中读的朋友,你们好,我是张佳玮。
本专栏没有什么新知灼见,内容大概是我本人从一个《三国演义》爱好者,向三国历史爱好者过渡时,摸索的到的一点简单心得。
有人可能会问了:“《三国演义》爱好者跟三国历史爱好者,有什么不同?”其实,差异还挺大的。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小说,它有它的底本——《全相平话》,包括戏剧作品等等。所以《三国演义》因为是小说,所以符合老百姓朴素的价值观,不得不把一个个历史人物的性格推到极端,变成了一张张脸谱。就像著名京剧《唱脸谱》唱的:“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除了这些明显的脸谱,还有一些人物也被极端妖魔化,或者说浪漫化了。鲁迅先生说《三国演义》有一个疏失,就是“欲显刘备之长厚而近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也就是说,三国演义有一点不好,它企图想把刘备写得特别宽厚,结果却把他写得很虚伪,没事就哭个鼻子、丢个孩子;罗贯中企图表现诸葛亮足智多谋,却把他写得像妖道一样,没事放个火,禳个星,借个东风,玩个锦囊,呼风唤雨,仿佛活在仙境里面。
甚至三国正史有些人因为是配角,就被极端丑化了,比如王朗王司徒,正史里也不过是一个寿终正寝的老头,《三国演义》里,让他去劝诸葛亮投降,说:“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结果被诸葛亮骂死了,临时前还着补了一句:“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一锤定音。正史上,王朗“王司徒”是寿终正寝死掉的,小说里面是气得从马上摔下来,吐血而死。像这样被歪曲、夸大的内容,还有很多。
当然,我不是说《三国演义》这样不好,一来众所周知,小说《三国演义》已经算是相对尊重历史了,大家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实三虚,大的构架没问题,细节会有点出入,假也假不到哪里去;二来三国历史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也因为《三国演义》这本小说确实把人物写得光辉万丈。我想说的是,三国历史本身,为什么在古代就能得那么多小说家、戏剧家和说书人钟爱呢?也是因为它本身有非凡之处。所以罗贯中也是把这些特色发扬光大了,三国这段历史本身很有趣,罗贯中又把有趣的地方夸大了,就成为小说创作的经典素材。
也就是因为《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它的人物性格如此之有趣,所以才会引发后面的各种二次元、漫画、游戏的改编,给三国人物刻画上一张张脸谱,把一张张脸谱的个性越发地夸大。当然这样也有副作用,就是很多三国人物本身的性情多少被埋住了。所以,许多小说、评书,甚至游戏爱好者,他们接触历史的时候,第一反应很多是惊诧:“我小时候读的,不是这样的呀!”比如,我就是这么过来的。
本专栏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想为这些三国人物“卸一下妆”,让大家能看到可能相对真实一点的英雄们。卸完妆,有些人会更可爱,也有些人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
本专栏的“卸妆水”也并不出奇,无非是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为《三国志》做的注解、《晋书》《后汉书》《世说新语》,甚或《资治通鉴》等等。专栏里,我挑选了十几位大家常见的三国人物,按照名将、谋臣、君王分类,然后分别给他们“卸妆”。
对于名将,重点“卸妆”的猛将就有:张飞、关羽、赵云、吕布、马超、黄忠、吕蒙等等,你会发现卸完妆的他们,有些素颜更可爱,比如像张飞,张飞按照小说里面的样子,就是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黑脸酒鬼,而历史上他明明是一个地理能考100分的有勇有谋的将军。
对于谋臣,重点“卸妆”的当然首选诸葛亮,然后庞统、荀彧等等。比如说诸葛亮,正史上是一个贤相,但是小说里写成了妖道;比如说庞统,正史上并不是一个容貌丑怪的家伙。
对于君王,重点要“卸妆”的肯定是曹操、刘备、孙权,至于“最后赢家”司马懿也要说一下,毕竟在《三国演义》里,这几位帝王是被脸谱化最严重的。
当然要了解真实的三国英雄性格,卸妆的辅助手段就是把人物还原到当时的历史场景里。我们只有还原到当时的历史场景中,才能感受这些英雄人物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都在经历着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命运?他们都有过怎样的挣扎和纠结?只有真正代入到那个场景里,才会更深刻地了解他们。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这本小说里,当曹操去世的时候,他给曹操写了一首《邺中歌》,虽然说罗贯中一直在写曹操是个奸雄,但在曹操去世的时候表现出了一点佩服来,那首诗的结尾是:“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就是你不能轻易地议论已经死掉的英雄,因为死掉的英雄会笑你书生气。所以,我们对三国中的英雄人物擅加评论,也不免被逝者所笑。
这个专栏也如开头所述,并无新知灼见,也只是试图把小说和历史的小区别说一下,“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发表文章28篇 获得10个推荐 粉丝356人
自由撰稿人,出版小说、散文集、人物传记、译作共计四十余本,有温度的人气青年作家。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