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柳田明
2020-08-26·阅读时长1分钟
国内也有好些可爱的当代诗人。有较深印象的(列了下他们的代表作),像陈超的《我看见转世的桃花五种》,张二棍的《我用一生,在梦里造船》,唐不遇先生的《第一祈祷词》等,他们写的或通俗或难懂。
有好些电影/纪录片,看完了都不是很明白它在表达什么,我宁愿相信它们就像一些诗一样,读完了,对于它想表达的,糊里糊涂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但它确实真切的带给你一种感觉,它确实在你生命中的某个时刻真实的发生过。对于它,你有你自己的回答,以至于诸如导演或是别人说它想表达什么啊,它的评分它的票房它的解读啊你也不那么关心。
模糊想起石川啄木曾提出过一个概念,他希望他的诗是“可以吃的诗”,如果真的可以吃,他希望他写的不是“大鱼大肉”,而是“清粥小菜”。虽说啄木的写作方向以短歌为主,从诗歌体量上来说本就不属于长篇大论的那一类。如果诗果真能“吃”,电影也算一种食物(特定族群里电影对他们来说确实算一种食粮),我也希望我作为影迷的观影历程如啄木所想要表达的那样,满汉全席大快朵颐的快乐当然期待,但能过日子的,都是家常便饭,那些需要细嚼慢咽的清粥小菜。
以及,题外话。题:
阅读,写作与现实。
时不时写点文字(工作之余),算是一个好的决定吗?
很少在朋友圈分享自己写的诗,因为羞愧。因为有一些东西可能更适合分享在中读,豆瓣或者是其它平台。五年了,五年前第一次在网上发一些“句子组合”,拙劣,稚嫩,为赋新词强说愁,是的,换做今天,我也更愿承认我写的不是诗,而是一些句子组合。五年前在一起写诗的朋友,现在大都不怎么写诗了,他们说是为了寻找“诗”的更多可能性,转而去写别的东西了,有给陈粒写歌并一次性被她收录三四首还带上我是歌手和吴青峰一起唱出来的,有转而写小说并出书了,有的本身非虚构故事就写的好当时写诗也只是为了玩玩,上年写的故事拿了今日头条写作大奖转而成为全职写手的……似乎只剩我稍显愚笨,探索不出什么“诗”的可能性,日复一日的工作,生活的重担,也早已把我压的直不起腰,现在也不怎么写诗了,甚至连日常读书的时间都在缩减,一个又一个加班,家庭欠下的外债,为了想要更好的房子,更好的车子,一年漫长,也才产出寥寥几首狗屁不通的文字。缪斯下落不明,昨日毫无踪影
发表文章1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0人
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