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珊
2020-10-21·阅读时长8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473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切成鱼片的河豚,很有嚼头
摄影/蔡小川
鱼中之王
好吃的鱼,一定不能落下河豚,更何况还没有吃过。
最早对河豚有所了解,是因为读了汪曾祺《四方食事》里的一个小故事。故事讲江阴正街上有一家饭馆,专门做河豚。河豚有毒,为了让客人放心,店家就专门做了一块木板,用来刷印单子,说如果有人在店里吃河豚中毒而死,主人可以偿命。也为此,汪曾祺在江阴待了两年都没有吃过河豚,他将此视为人生的憾事。他还提到,读高中一年级时,江阴乡下出了一件“谋杀亲夫”的命案,毒死亲夫的东西,正是一条煮熟的河豚;涉案的男人和女人被拉到市场枪毙,汪曾祺还记得,那天街的两旁有很多人围观,男人是个黑脸的麻子。
河豚,在古代被称为鳆鱼,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山海经》,书里记载,4000多年前的大禹时代,长江下游沿岸的人们就吃河豚,而且“食之杀人”。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河豚有毒是因为其体内含有一种生物碱,是自然界中所发现的毒性最大的神经毒素之一,曾一度被认为是自然界中毒性最强的非蛋白类毒素,能够迅速作用于神经末梢和神经中枢,引起神经麻痹而致死亡。而且,河豚含毒的部位比较复杂,包括卵巢、肝脏、血液、鳃,甚至皮、肉等都含有毒性,所以处理起来也麻烦。
一只可爱的河豚
即使如此,这并不影响古往今来许多小文和故事,讲述河豚的味道如何鲜美。最知名的就是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遍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钱锺书后来对这首诗进行了分析,说这首诗前三句在写惠崇画里的事物,末句写苏轼心里的想象。宋代多以蒌蒿、芦芽和河豚同煮,苏轼看到这些物品,自然就想到了河豚,“鸭在惠崇画中,而河豚在苏轼意中”。苏轼还有一句话,“食河豚而无百味”,算是对河豚美味的极致推崇。
河豚究竟为何如此鲜美?“食物的鲜味源于自然界中的20种氨基酸,河豚目前能测出体内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的含量是淡水鱼类中最高的,味鲜就自然而然了。”中国渔业协会河豚分会的秘书长王常玉告诉我,河豚以红鳍东方鲀最鲜,是鱼类中脂肪含量最低的一种,被誉为“鱼中之王”。目前发现的河豚种类有将近200种,常见的有40种,日本规定可食用的是22种。这22种里面分为皮可食用和皮不可食用,而22种以外的很多河豚是全身带毒的。“这些鱼的外观都很相似,但如果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很难区分清楚,所以民间经常发生这种事故。”
王常玉说,目前国内规定可食用的河豚只有两种,一种是红鳍东方鲀,一种则是暗纹东方鲀。实际上,在国内,一直到2016年,禁食河豚的政策才被取消。1990年,因为河豚中毒事件多次发生,由卫生部发布施行的《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第三条明确规定:“河豚鱼有剧毒,不得流入市场,应剔出集中妥善处理。”王常玉告诉我,政策的解禁是建立在河豚驯化成功的基础上的。“河豚的毒素主要来自饵料和遗传,河豚身体呈垂体形状,在水里阻力比较大,只能吃一些贝类生物,这是其毒素的重要来源。科学家们将野生的河豚捕获,不断地改变它的饵料结构和生活环境,经过三代驯化之后,可以保证河豚是无毒的。”
发表文章155篇 获得5个推荐 粉丝838人
哈哈,天下天鹅一样白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