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白谦慎:书法艺术里的中国与世界

作者:李菁

2020-11-11·阅读时长13分钟

548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884个字,产生1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赵孟頫《妙严寺记》(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王方宇旧藏《八大山人书法轴》,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从八大到傅山

三联生活周刊:您的论著《傅山的世界》出版后,引发了很多读者对于那个时代的文人以及那个时代的兴趣,其实您对傅山的研究是由八大山人触发的。我好奇的是,您当年为什么没有想过专门写一本研究八大山人的论著?从世俗的意义上讲,八大的名气似乎更大一些。

白谦慎:说起来,这里面有个小故事。我进入耶鲁大学读艺术史博士的第二年,也就是1991年,著名华人收藏家王方宇先生(八大山人的重要收藏者和研究者)与我的导师班宗华教授一起策划了一个八大山人艺术展览,在耶鲁大学美术馆展出(首站在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这个叫作“荷园主人:八大山人的生平与艺术”的特展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学术展览,一共展出了王先生和班老师从全世界公私收藏中精选的八大山人书画作品72件(册页和四条屏等均作1件计)。虽然那个时候我对八大山人书法绘画精妙之处的理解不如现在深,但不管怎么样,那一次看到了这么多八大山人的原作,对我走上明清艺术的研究之路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配合这次展览,耶鲁大学举办了一场八大山人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班老师邀请了很多名家来做演讲,包括故宫博物院的刘九庵先生、高等教育研究院的汪世清先生等等。班老师自己也准备了一个发言。我很清楚地记得,在研讨会前的某一天,我们下课往楼下走的时候,班老师突然问:“谦慎,八大山人的国际研讨会,你讲讲八大山人的书法行不行?”我毫不犹豫地说:“可以!”就硬这么接下来了。

我推测班老师当时的想法是:展厅里面有这么多八大山人的书法,但已经计划参加讨论会的学者中怎么居然没有一个人准备就此进行讨论。那时候我才是博士班一年级的学生,在这么大的会议上找一个一年级的学生发言,也很少见。我接了这个活儿以后也很紧张——我从来没有在学术会议上发过言,更别说国际级别的会议了。之后我就天天到展览馆看八大山人,天天琢磨从哪个方面来讲。我在读展览图录里附录的八大山人信札时,注意到八大山人提到他为著名学者阎若璩书写对联,结合他具有浓厚篆隶遗风的书法风格,我突然想到一个题目:八大晚年的书风似乎受到金石学的影响。后来我还就此论题写了一篇文章。

在那次研讨会上,我的发言得到不少学者的鼓励。我觉得从金石学角度来研究清初的书法、碑学的兴起很重要。此后,我就开始把注意力放到了金石学的方向,我的研究也开始转向傅山,而不是八大山人,因为傅山更具代表性,是一个更好的切入点。虽说八大山人的艺术成就很高,在艺术史上地位很重要,但在讨论我所关心的问题时,傅山更具典型性。

文章作者

李菁

发表文章206篇 获得5个推荐 粉丝11209人

文字工作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再问“李约瑟之问”

一个科学史谜题的历史路径

1684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