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匠人的两面

作者:维舟

2018-02-06·阅读时长5分钟

57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661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美国社会学家和思想家理查德·桑内特

湖南湘乡市碧洲公园内的一块语录碑上,前两年被人发现将曾国藩的格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误刻成“莫问耕耘,但问收获”,将意思完全弄反了——但它倒是在无意中道出了眼下这个时代的真相:这是一个结果导向的社会。众所周知的实用主义名言“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便隐含着这样的意味:结果比过程重要,目的比手段重要,以此类推,收获自然也比耕耘重要。这的确驱使中国人去实现早已确立的发展目标(包括自我发展),但恐怕也大大助长了急于求成、以成败论英雄的功利风气,人们往往不耐烦去做一些“莫问收获”的事。

这与匠人精神正好背道而驰。在《新资本主义的文化》中,理查德·桑内特已经表达出对那种灵活变化、频繁调整的现代文化精神的不满,认为它不仅惩罚钻研,而且实际上会对一个“更好的社会”造成损害。他因此将“匠人精神”作为一种文化批评,认为匠人身上那种长期不计报酬的投入与专注,正是创造更好的未来所需要的。那种“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精神,不仅对科技、工业而言重要,对文化的各领域以及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而言都是密切相关的。

在这本《匠人》中,桑内特作了更进一步的深入讨论。不过他没有急于去表彰“匠人精神”,而注意到了“匠人”本身所具有的两面性——这种“不问结果”的专注既使人专注于技术的细节而能把事做得更好,却也往往对自己所制造的事物可能带来的巨大破坏性考虑不足。主持制造第一颗原子弹的罗伯特·奥本海默曾说:“每当看到某种在技术上很诱人的东西,你会迎头赶上,把它做出来;只有等到成功以后,你才能够去争辩这种东西可以干什么用。原子弹的情况也是如此。”看看近几十年来的科幻电影,几乎满是这样的科学家形象:一个古怪的人物,在实验室里废寝忘食地钻研着,结果一不小心就捣鼓出某个自己也无法控制的、威力巨大的怪物来。那种表面上没有害处的忙碌与专注,结果则是“他们坐在桌子旁边就能毁灭整个人类”,这也意味着新创造出来的怪物无法融入周遭世界,而是破坏现有的世界。

文章作者

维舟

发表文章3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20人

涉猎驳杂,少时沉迷于古典文学与历史,长而旁及社会学、人类学等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国宝观止

重新发现故宫的文化价值

310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