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山与海那边的意大利人

作者:王星

2018-02-08·阅读时长1小时49分钟

106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4685个字,产生4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罗马西斯廷小礼拜堂中的礼拜

提起“山与海”,至少在中国某一个年龄段的人会下意识地联想到某个曲调和一群蓝晃晃的动画形象,而这似乎与一般东方概念中精通天上人间各种艺术、金光闪耀的意大利形象有些差距。当然,如果按照创作者的国籍归祖认宗,那些蓝色家伙理应归属远在北方的比利时。另一方面,所谓“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无论曲调还是歌词都是100%“中国制造”。意大利似乎只是在纯粹字面意义上符合了“山与海那边”,不过那毕竟是阿尔卑斯山与亚得里亚海(Mare Adriatico)。阿尔卑斯山在整个欧洲近乎“楚河汉界”般的地理意义自不必说,横亘在巴尔干半岛与意大利半岛之间的亚得里亚海同样扮演着地中海里阿尔卑斯山角色,即便是在东西阵营貌似已经不像当年那么泾渭分明的今天,提及亚得里亚海西岸仍能令人回想起碧海蓝天、绿荫金发等文艺复兴式乡愁十足的画面,飞旋在画面中的爱神、春神以及诸般俊男靓女很容易使人忘记:被欧洲文明称颂了千年的这些神祇其实更多地诞生于比亚得里亚海更接近东方的爱琴海。

以地中海的视角来看,中国位于遥远的远东。然而中国自然是和意大利有渊源的。《马可·波罗游记》虽然有种种争议,但它的存在确实使意大利至少在字面上似乎成了中国听说过最多的欧洲土地。中文“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的词曲作者最开始以为是在为一部日本动画片配主题歌,歌曲流传后却被广泛视为美国儿歌,当时中国还很少有人意识到比利时人其实也会画漫画。意大利自身历史也经历过类似的多民族融和与无厘头般突转,理应不会介意人们在远望意大利的山海时想到一首中文歌。与此同时,尽管有马可·波罗的存在而且意大利人在血缘上似乎还与东方残存着些许联系,意大利却很可能是中国最不了解的欧洲国家之一。2010与2015年两次世界博览会开幕后的景象便能显现出两种文化间的差异。马可·波罗的游记虽然创作于狱中的无聊时光,好歹也算是某种回忆录;就东方来说,自从见过,对于西方文明也难免存下了几分惦念,而意大利又堪称整个欧洲文明的乡愁所在地。只是这种并非属于同一水系首尾的思念通常会出现典型如“思念是一种病”这样的误读:非汉语母语的歌曲爱好者经常会唱成“思念是一种饼”——将东西方的互望比拟为“龙与鹰之间的对话”自然别具帝国风范,但实际上更多时候恐怕只是“馅饼之间的对话”。

说起“馅饼”,历史中的意大利又很容易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承继者的神龛上陡然掉到众口一词编排的笑话堆中。无论是真是假,意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形象都被这些笑话玩坏了:“当其他国家都在忙着开发新型武器时,意大利为保障军队用餐质量发明了冷冻干燥的保存食物法”;“某俘虏营的意大利士兵越狱,因为没有意大利面,他们跑到另一个有意大利面的俘虏营;后来之前的俘虏营向他们保证会提供意大利面,于是他们又回去了”;“德军在沙漠中接收到意大利军队的救援请求,派出一个中队的兵力前往救援。当他们与意大利军队会合时,发现对方正用宝贵的水煮意大利面”。其实比这些笑话原本更应该令人诧异的是,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在窃笑之后可以迅速以更为郑重的语气谈论当年罗马军团的显赫战功,在转换过程中甚至没有丝毫精神分裂的感觉。或许这是因为意大利历史中有太多的阶段容易被标签化,而这些标签经过历代修饰逐渐具备了威尼斯面具的装饰感与纯象征性,以至于人们日益习惯在这样一场意大利式的假面游行中毫不诧异地看到荒谬与华丽同行。整个意大利史即便是纵贯起来阅读也不大像部厚重的历史著作,而更接近某种松散的传奇乃至童话合集。

文章作者

王星

发表文章4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212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意范儿

意大利精神中的42个角色

166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