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利玛窦(1552~1610)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08·阅读时长8分钟

340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005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利玛窦(左)

文 / 雷立柏(Leopold Leeb)

2013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名为“313:改变西方语言的一年”的学术会议,数学史专家纪志刚教授在会议上分析了利玛窦和徐光启一起翻译的《几何原本》,认为“利玛窦和徐光启……依据拉丁语名词,用新的术语系统,为中国传统数学注入了新的词语,其中一些名词甚至沿用至今”。一直到今天沿用的术语包括“点”、“线”、“平面”、“直角”、“半圆”、“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等等。看来,没有利玛窦的翻译和他铸造的那一套术语,今天的我们无法学习几何学!但耐人寻味的事实是,很少有中国人对意大利的传教士产生某种“感恩的心理”。

从意大利来华的传教士很多,早期的有孟高维诺(Giovanni Montecor-vino),20世纪的有雷永明(Gabrielle Allegra)等著名学者,但最普遍为人们知道的意大利籍传教士无疑是利玛窦。利玛窦也确实以自己独到的风范在意大利与中国,乃至西方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里程碑式的身影。

利玛窦出生在意大利的马切拉塔(Macerata),曾在罗马耶稣会院接受教育,1578年到印度果阿(Goa)学习神学,同时在印度教古希腊语,1580年他被祝圣为天主教的司铎,1582年到达澳门,1583年与另一位耶稣会会士罗明坚(Ruggieri)到广东肇庆,在天宁寺一旁建立小堂和住所,这是耶稣会会士在中国内地第一个住院。两个人采取时任耶稣会长上范礼安(Valignano)提倡的“适应方法”,学习汉语并适应当地风俗。1584年利玛窦印行《山海舆地全图》,使中国学人首次接触五大洲的观念。1590年他到韶州,结交官员瞿太素,研究“四书”,1591年也曾开始翻译这些儒家经典(遗憾的是,他的译稿没有保存下来)。1601年1月,利玛窦进入北京,皇帝允许他在北京居住并给月俸。在北京的岁月里,利玛窦与中国天主教徒徐光启、李之藻一起翻译了《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由于当时的文化环境,利玛窦重视基督信仰与儒家的共同点,尽可能使外来的宗教“适应”本地人的习俗,所以选择“间接传教”的方式,多介绍文化与科学知识,没有直接翻译圣书。他译有《天主实义》、《畸人十规》、《万国舆图》(亦名《坤舆万国全图》)等。据说第一本汉语西语字典(《葡汉字典》)也是利玛窦与罗明坚(Ruggieri)合编的。除此以外,利玛窦还留下意大利语的《利玛窦中国札记》和其他意大利语、葡萄牙语以及汉语著作。1610年5月11日,利玛窦逝世于北京,葬在北京栅栏墓地(今车公庄大街6号院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的校园内)。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4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64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意范儿

意大利精神中的42个角色

166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