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08·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489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乔尔达诺
文 / 文铮
2008年,26岁的博洛尼亚大学博士生保罗·乔尔达诺发表了他的小说处女作《质数的孤独》。小说问世后的短短几个月里,销量就超过120万册,几乎每50位意大利人中就有一位捧着这部小说在读,这打破了意大利文学史上小说处女作的销量纪录。直到两三年后,意大利畅销书排行榜上依然能见到此书,然而它的知名度已非局限于意大利境内,而是被迅速翻译成三四十种语言(其中包括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两个中文译本),在世界各地流行开来,仅2008/2009年度,它在欧洲的销量就超过了500万册,对于欧洲而言,这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又过了一年,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入围了第6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乔尔达诺本人参与了电影的创作。可以想见,现在全世界看过“质数”电影的人数要远远超过小说的读者。这部小说获得如此成功,直接原因就是它获得了当年意大利文学的最高奖项——“斯特雷嘉奖”,成为1947年这一奖项设立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
与以往很多获奖作品不同,《质数的孤独》是一本不折不扣的畅销小说。但它成为畅销书的理由并不十分充分:没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没有悬疑、暴力、变态、情色和其他怪力乱神的内容,没有意识形态的背景,也没有悲天悯人的崇高,甚至没有一个看上去像畅销书的书名。
这部小说唯一可能形成“卖点”的就是那个“孤独”的主题。但是,孤独和爱情一样,在文学里已经盘踞了数千年之久,并不是一个容易产生新意的话题。我曾直截了当地问过乔尔达诺:“你觉得你这部小说凭什么能这么畅销?”显然同样的问题他已经被问过很多次,即便在突袭的情况下也回答得平心静气、有条不紊:“因为我描述了年轻人都会遇到的状态,也就是感受到自己成为孤独质数、与世隔绝的状态,这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否则人生就不会完整,尤其对于像我这样成长在八九十年代的人而言,很少有时间真正思考自己的行为,一旦有人思考了,写出来了,自然会有很多人关注……”
发表文章604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64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