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未来主义(1907年~20世纪20年代)

作者:曾焱

2018-02-08·阅读时长4分钟

2936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008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

1909年2月20日,意大利诗人和理论家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Filippo Tomasso Marinetti)在巴黎《费加罗报》上登出一篇《未来主义宣言》。这篇观点激进、文风有点浮夸但显然十分鼓动人心的文章迅速在意大利产生了影响。宣言提出的“未来主义”(Futurism),作为艺术运动在欧洲只短暂地存活了不到10年,其后便被战争打断,湮没于20世纪上半叶此起彼伏的各种主义之中,但作为行动指南它对欧洲20世纪的音乐、文学和艺术观念确实一度产生了狂飙似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是一个随时渴望决裂的时代,否认旧秩序——5年前的秩序也可能被视为旧秩序——成为各种先锋派的方向。当时,速度和机器的革命是最惊人的。以处在中心地位的法国为例:1890年富人阶层拥有了第一批汽车,1900年铁路运输规模翻倍并达到了每平方公里就有一公里铁路的密度。同样是在法国,拥有自行车的数量从19世纪末的几十万辆变成了1910年到1920年左右的几百万辆。这种可以迅速转换时空的自主能力给了人们巨大的错觉:新时代意味着一切皆有可能,而过去和秩序成为可以随时甩掉的“破衣烂衫”。

在意大利,人们感受尤其复杂。1870年独立后的意大利南北分化严重,罗马以南的省份还处于庄园经济阶段,而北部已经像法国等邻国一样向着现代化工业文明的新方向过渡。未来主义者们对意大利艺术在19世纪停滞不前的状况感到不满,希望跟上欧洲其他国家的步伐。所以未来主义也没有脱离“决裂”这个大思潮,只是它表现得更为激进和极端,“仅仅这个名字就是一套纲领了”。这些未来主义者渴望歌颂“被劳动、欢乐或者反叛所激动的广大民众”,自诩为“意大利思想的革新者”,即便是最温和的未来主义者也赞同烧掉所有博物馆,以便让新艺术摆脱旧艺术的管制。他们认为伟大而辉煌的文艺复兴是“过去主义”,而20世纪的速度和机器的世界才是意大利的未来。尼采“打倒偶像”、“重估一切价值”的学说被未来主义者视为“经典”,在他们的宣言中出现了这样的语句:“如机关枪一般风驰电掣的汽车,比带翅膀的萨摩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像更美。”

文章作者

曾焱

发表文章5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128人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意范儿

意大利精神中的42个角色

166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