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星
2018-02-08·阅读时长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515个字,产生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在奥尔恰谷的蒙塔奇诺镇上,一个葡萄园区的农民正对刚采摘的桑娇维塞葡萄进行除梗处理
意大利半岛的形状经常被比喻为一只靴子,但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一只伸进葡萄压榨桶的脚。意大利葡萄酒或许曾经沉默过,但如今很少再有人质疑它们的价值。只是,即便对意大利历史只有零星的了解,也能设想当意大利的葡萄酒想架构自己的历史与分级体系时会有多少欢乐与混沌。甚至基础到葡萄品种名称这样的问题,在这片向来对家族姓氏抱有超乎字面意味的敏感的土地上也会遭遇意想不到的执拗:同一品种酿酒葡萄在不同地区享有不同的名称;赤霞珠、歌海娜之类的“国际品种”酿酒葡萄一旦因为在历史上过早地进入意大利并拥有自己的意大利语名称后,在传统意大利酒农看来它就如同入赘了一样不应再使用原来的本名。更可畏的是,恰如德国政治家曾感慨“如何治理一个拥有上千种香肠的国家”、他们的法国同行附议慨叹“如何治理一个拥有上千种奶酪的国家”一样,在意大利要面对的是上千个本土酿酒葡萄品种。尽管其中很多只存在于意大利而且种植面积很小,但其发言权并不因此弱于大批涌入的国际品种。考虑到这些因素,探究这样的问题确实有些不易:哪种酿酒葡萄最能成为意大利葡萄酒的形象代表?
香气丰富浓郁、成酒略带烟熏和巧克力口味的内比奥罗(Nebbiolo)经常被宣传为意大利酿酒葡萄中的“品种之王”。以它为形象代言的巴罗洛(Barolo)和巴巴雷斯科(Barbaresco)是葡萄酒爱好者耳熟能详的地名。大量种植内比奥罗的这几个村庄如今都隶属意大利西北的皮埃蒙特(Piemonte)大区,而这一地区在历史上几进几出现代意大利的疆域。尽管此地是1859至1861年间意大利统一运动的发源地,而且内比奥罗实际上对于种植地的风土条件颇为苛刻,但法国人在此留下的烙印至少对于酿酒葡萄的血统来说似乎还是有些风险。或许这能解释为什么桑娇维塞会成为谈论意大利葡萄酒时更经常出现的葡萄品种,而这一品种颇具传奇的历史与境遇倒也似乎暗藏着某种意大利特有的气质。
成酒带有肉桂、黑胡椒、腌渍李子和黑樱桃气息的桑娇维塞广泛种植于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纳(Toscana)大区,该大区治下的佛罗伦萨(Firenze)、比萨(Pisa)、锡耶纳(Siena)等城市可以赋予它意大利最引以为荣的文艺复兴色彩,何况此处距离“永恒之城”罗马显然近得多。桑娇维塞甚至在命名上也比源自“雾气”(nebbia)的内比奥罗占据优势。传统上认为桑娇维塞的名称源自拉丁文“Sanguis Jovis”,曾有不少中文介绍颇为浪漫地将此解释为“丘比特之血”,可惜恐怕是搬字时贴错了几处,原本应是“朱庇特之血”。爱神固然价高,朱庇特毕竟是古罗马神话中的主神。朱庇特承继了古希腊神话中宙斯的神格,而按照古希腊俄耳浦斯密宗(?ρφικ?)的教义,酒神狄俄尼索斯原本就是经历过两次诞生的宙斯之子,他在再生的过程中从宙斯的血脉里得到了监管世界净化、分解与平衡的能力。
发表文章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12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