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3.1 差序格局 | 费孝通怎样将人生经验融入社会学的探索?

作者:周飞舟

2022-04-22·阅读时长5分钟

21732人看过
作为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社会结构成为了费孝通一生中不断求索的学术命题。费先生曾说:“我是研究社会学的,所以很自然地就想到要弄清楚我这个人的社会地位是怎样的,是属于哪个社会阶层的人?”费孝通提出“差序格局”等著名概念,为理解中国人“水波纹”式的关系结构提供了独具一格的理论视角。他长期关注农业、农村、城镇的发展,在对变动的中国乡村以及社会内在结构的观察中,写下了《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等著作。而在晚年,费孝通重新思考“差序格局”的新含义,转向了中国人的心态问题。 在本讲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周飞舟教授将从费孝通先生的人生经历出发,为我们深入浅出地解答费先生“从实求知”的学问精神,以及他一生对中国社会学发展坚守的理想。

3.1 差序格局 | 费孝通怎样将人生经验融入社会学的探索?

15.2MB
00:0013:14

大家好,我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周飞舟,今天来和大家讲一讲费孝通先生和中国的社会学。大家知道费先生有很多途径,因为费先生是个名人,他也有名著。他的名著大家可能也有很多人读过,叫《乡土中国》,好像这两年也被列为了中学语文课本里必读的内容。

▲费孝通,国际著名学者,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奠基人之一

我今天就讲一讲费先生和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关系,我想还是以费先生的生平作为主要线索来讲。费先生的生平内容很丰富。首先因为费先生活的时间很长,费先生是活了95岁,他是1910 年出生,到2005年去世,用费先生自己的话来说,他的一生是“三级两跳”,三级就是他经历了三个时代,他是出生在清朝,其实是经历了民国,然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他的人生其实是见证了中国变动最激烈的百年。

就是在这100年里面,中国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被列强瓜分的传统帝国,然后到四分五裂的民国,然后到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其实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国从那样一个屈辱的历史,然后到站起来,再到富起来,再走向强起来的这么一个过程,所以费先生本人的人生经历,他的求索,他的探索,其实特别能和社会学对中国社会的认识连在一起。费先生本身的人生经历,他最后对生命的认识,他对人生的认识,其实就是社会学的一种表现,或者是他对中国社会学发展的一个理想,把他的人生经验都融入在其中,这是我们今天来讨论费孝通先生一生和社会学的关系,我觉得应该是对我们学社会学的人非常有启发的一个事情。

我大概是按照费先生经历(的线索),来讲一讲费先生的人生经历,我先简单介绍一下。

费孝通的人生经历与社会学理想

费孝通出生在苏州的一个大家庭中,在家中有好几个兄弟姐妹,他的父亲是传统士绅一般的人物,而母亲接受的是新潮教育,因此母亲对费孝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从很早就开始接受西式的教育。到了大学,费先生在东吴大学就读,当时读了一年的医科后他就选择退学,而后来到北京,在燕京大学里开始了社会学的学习。当时燕京大学的系主任就是冰心的丈夫——吴文藻先生。

▲费孝通在母亲怀中,前排左起:大哥费振东、二哥费青、姐姐费达生、三哥费霍

费先生在燕京大学社会学拿到本科学位之后去了清华大学,跟着一个叫史禄国的俄国人读人类学,做的是体质人类学,费先生说,他那段时间成天就是去测量人的各种骨头的长短,他在清华大学人类学毕业之后就去英国念博士,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些事情,他是因为他要做他的硕士论文,要去做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到广西大瑶山,他跟他的新婚妻子叫王同慧,他们俩刚结了婚,俩人一起去,结果在深山里面,他一不小心掉到了抓野猪的坑里面,爬不上来,然后他的妻子就下山去叫人来救他,结果妻子在下山的过程中从悬崖上掉下去,去世了。

▲费孝通与妻子王同惠

费先生最后被救出来,腿受了伤,很难受、很悲痛,然后就回到老家苏州,当时他姐姐费达生在吴江县的开弦弓村里面办一个缫丝厂,其实是办了一个厂子,他就去跟着他姐姐住在这个村子里面养伤,大概一个多月的时间,他在这个村子里的养伤期间,他就对这个村子做了田野调查,伤好了之后,他就按照原来的计划去英国读博士,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跟着马林诺夫斯基,当时非常出名的人类学家去学人类学。

费先生把他在吴江县开弦弓村期间做的调查,因为当时是坐船去,这个船要在海上走一个多月,他就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把这些材料整理写成了一个初稿,这个文稿就是后来他的名著叫《江村经济》,他把开弦弓村起名叫“江村”,后来就在马里诺夫斯基的指导下,在这个稿子的基础上写成了他的博士论文。

▲费孝通在江村

这个时候已经到了一九三几年,费先生在拿到博士学位之后,他就回国,但是当时日本人大举侵华。大半个中国已经沦陷了。当时北大、清华南开大学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在云南,燕京大学也迁到了云南,所以费先生在回国的途中,在船上他就没有办法在东南沿海登陆,他就直接在越南登陆。登陆之后从越南越过,从路上的边境直接到了云南,然后他找到他的导师——当时吴文藻先生,他在吴文藻先生的授意下,他组成了一个研究团队,用的还是马林诺夫斯基给他的钱。在云南昆明的郊区,昆明当时现在不是郊区了,在现在的呈贡找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是当地的一个小庙,叫魁阁,是上下两层的。他带着跟他学习的学生,还有他的同事,后来都是很出名的社会学家,包括有李安宅、林耀华,然后学生辈的人有李有义、张之毅等人,都在这个研究团队里。社会学史上将这个研究团队称为魁阁研究团队,因为这个庙叫魁阁。

▲青年费孝通在魁阁

费先生用他在马林诺夫斯基那里学到的方式,也是他当年在燕京学到的方式,一方面大家在周围的村庄里面做田野调查,然后在这个魁阁里讨论写作,当时写成了很多社会学史上的明珠,费先生在这个时期写的最出名的书叫《云南三村》。

在这个时期费先生还在云南大学教书,他在云南大学教书教两门课,一门叫农村社会学,一门叫家庭社会学。他当时每讲一次课,他就把讲义写出来,给报纸和杂志发表,这样每一次讲义都发表,最后就把这两门课的讲义都分别集结起来,出了两本书。农村社会学的那本书大家都知道叫《乡土中国》,家庭社会学的那本书也很出名,叫《生育制度》。这是费先生在云南做的事情,这两本书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作品,费先生自己也很认可这两本书。

从这个时期,就解放了。解放以后,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合并,或者叫燕京大学并入了北京大学,北京大学从现在的沙滩红楼搬到现在的未名湖、博雅塔,这个地方叫燕园,合成了一个学校。但是合并之后,社会学这个学科在全国就被取消了,社会学家们就分流到了其他的学校和学科当中去,主要是分流到了劳动关系研究、民族研究、人口研究和法律研究方面,分散到了各个学校。

费先生当时是去了是中央民院,就是现在的中央民族大学。此后,在这期间费先生的社会学研究基本就停滞了,这时候是1952年。一直到1982年,在费先生的努力下,加上像雷洁琼先生,袁方先生,袁先生是西南联大的,他算是费先生的学生,在这几位先生的努力下,社会学恢复重建在中国,1982年4月的时候,北大社会学系正式成立,要感谢这三位老先生的努力。

▲1957年5月,费孝通回到吴江县松陵镇的旧居

在重建的过程中怎么培训老师,怎么招收学生,社会学这个学科应该是什么样子,费先生都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主导性的作用。

但是当时费先生的人事关系,费先生的人没在北大,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费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第一任所长,后来1985年的时候费先生就离开了社会学所,辗转到了北大,在北大建立了一个社会学研究所,后来这个社会学研究所改名为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以北大其实在2000年以前一直有两家社会学的机构,一个是北大社会学系,一个是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系所(北大社会学系和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是两家,但是系所的建制还是很相通的,当时费先生也给社会学系的学生上课。到2000年以后这两个机构就合并成一家了。

所以费先生的晚年,他的编制、工作都是在北大的,从1985年到2005年这段时间,大概有20年的时间,其实他极大影响了北大社会学的发展,这是费先生一生大概的经历。

我下面就顺着这个经历谈一下费先生的社会学。


用社会学的眼光

定格古今家国

透视现实肌理


文章作者

周飞舟

发表文章11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56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社会学看中国

开启现实问题的10把钥匙

45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2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