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卡尔·李希特

作者:朱伟

2018-02-24·阅读时长4分钟

521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188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今年2月15日,是卡尔·李希特(Karl Richter,1926~1981)逝世20周年纪念。我是通过两个人认识巴赫的,一个是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另一个就是卡尔·李希特。

卡尔·李希特在20年前因患心脏病而逝世于慕尼黑一家酒店里。他出生于德国中部萨克森州的小城普劳恩(Plauen)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很小就进德累斯顿基督教堂唱诗班,随后入德累斯顿的顿克罗兹学校,学管风琴与羽管键琴。然后就学于著名的莱比锡音乐学院,师从合唱指挥与作曲家鲁道夫·马斯贝尔格(Rudolf Mauersberger,1889~1971)、管风琴演奏家和合唱指挥卡尔·施特劳贝(Kael Straube,1873~1950)、合唱指挥与作曲家贡特·拉明(Gunther Ramin,1898~1956)。从音乐学院毕业后,1947年起他在巴赫曾供职的莱比锡托马斯教堂当管风琴师。在这里,他天天与巴赫的伟大灵魂相会,我想,在巴赫使用过的管风琴上演奏,是否赋予了他某种神秘的启示?1951年他到慕尼黑音乐学院任教,并就任慕尼黑马库斯教堂音乐总监,就此移居慕尼黑,开始了指挥生涯。他于1953和1955年,先后组建了著名的慕尼黑巴赫合唱团和巴赫乐团。可以说,整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直到本真运动兴起前,他率领的他的巴赫乐团和合唱团,都是诠释巴赫的权威。

我崇拜卡尔·李希特,他有高傲的前额,深邃的眼睛,脸部轮廓极具雕塑感。他站在指挥台上,抬起手,真像神坛上一位神圣的祭司。很多德奥指挥家都有这样的神圣,比如富特文格勒,比如卡拉扬。卡尔·李希特的成功,始于1958年与德国唱片公司DG的子公司Archiv的合作。录制的巴赫《马太受难曲》成为进入立体声时代的一个里程碑,其中几位独唱者,布道者是瑞士男高音霍夫利格(Ernst Haefliger,1919~2007),与他搭档的是德国女高音谢弗莱德(Irmgard Seefried,1919~1988),费舍尔-迪斯考唱男低音。这部在沉缓中庄严、宏伟、悲壮的《马太受难曲》,渗透着迷人的古典主义,一直是这个曲目我最喜欢的版本。它成为巴赫诠释的一个高度。它之后,1961年卡尔·李希特又在Archiv公司录制了《B小调弥撒》,因为谢弗莱德身体的原因,女高音换成匈牙利出生的瑞士女高音斯塔德(Maria Stader,1911~1999)。1963年录制《约翰受难曲》,女高音又换成美国人莱尔(Evelyn Lear,1926~ )。1964年录制《圣诞节清唱剧》,再换成德国人雅诺维慈(Gundula Janowitz,1937~ ),男高音换成著名的德国人翁德里希(Fritz Wunderlich,1930~1966)。这几部伟大作品,加上他率领这个班底录制的75部巴赫清唱剧,构成了巴赫宗教音乐的丰碑。

文章作者

朱伟

发表文章12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548人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Facebook交易场

链接社交共同体

86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