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1.2 视觉志 | 如何快速精准地找到一个好选题?

作者:李飞鸿

2022-09-13·阅读时长12分钟

6656人看过
秉承着寻找优质内容的初心,这次我们齐聚新媒体领域的7位头部创始人、主编,通过36节课程、60+实战案例,让你一站就学透打造爆款的核心方法!

1.2 视觉志 | 如何快速精准地找到一个好选题?

31.7MB
00:0023:04


 

发现有趣之高级,探索好看之深度。

大家好,我是李飞鸿。今天是课程的第一部分,由我来和大家做一个分享,我分享的主题是:《如何打造独具创意的爆款内容》。 

先简单自我介绍下,我目前在视觉志任职VP(副总裁)兼内容总监,从2014年接触新媒体开始,摸爬滚打到现在已经有6年多了,我写过很多百万加的爆款文章,比如说《垃圾男人分类图鉴》、《3分钟看懂一带一路究竟是啥》等;也策划过千万加的现象级创意内容,比如《没有特效药,新冠肺炎治愈全过程曝光》、《疫情之下,世界各国在一个群里会聊什么》等。曾先后参与运营视觉志、她刊、少女兔多个500万以上量级的微信公众号,可以算得上是个新媒体老兵了。 在接下来的6节课中,我将把自己在这个行业里积累的经验,踩过的坑,以及总结出来的实用方法论都教给大家。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米”对应到新媒体里,就是选题。没有选题,或者说找不到一个好的选题,就算你有再好的写作能力也发挥不出来。所以,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快速准确地找到一个好选题? 

我遇到过很多从作家、记者、编剧等职业,转型来从事新媒体创作的人,他们都有着非常强的写作功底,但是呢,进入新媒体行业之后就有点“水土不服”。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发现原本领域里的选题,并不适合新媒体的土壤。

比如,我认识一个作家,他觉得乡土情结这类选题,非常有人文情怀,很多知名作家都写过乡土文学。于是,就把这类选题拿到公众号上开始创作,每篇稿子的文笔、结构、情感都很好,但是推送半个月之后,读者很少,转发也很少,账号发展就遇到了瓶颈。

他很困惑嘛,所以来找我咨询,看看哪里出了问题。我就告诉他,选题的方向错了,因为乡土情结属于文学的选题范畴,它是对内的,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投影。而新媒体本质上还是媒体,属于传播学范畴,它的选题必须是对外的,是作者对外部世界的解读。要做好新媒体内容,不要总想着自己想写什么,而要多想想用户想看什么。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要问了:既然选题如此重要,那么有没有具体的方法,可以帮助大家快速找到优质的新媒体选题呢?当然有。

从对外的用户导向出发,我为大家总结出了两种最实用的方法。

第一种:对面打击,选择普适性选题,推动底层传播。

第二种:对点打击,选择特殊性选题,诱发圈层传播。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对面打击,用普适性选题推动底层传播。

一、对面打击:选择普适性选题,推动底层传播

1.什么是普适性选题?

所谓普适性选题,就是说这个选题,能够引发人类这个群体最最基础的共鸣点。

人类本身就是情感动物,哪怕是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人,对某些情感天生有相似的判断标准。

就像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大家的判断标准都差不多,所以很多爱情故事才能从古代流传至今,或者从一个国家传到世界各地。

那作为一个普通人,与生俱来的共鸣点都有哪些呢?在我看来,主要就集中在两个方面:情感和情绪。

情感方面,比如亲情、爱情、友情,每个人在社交生活中几乎都会经历这三种情感;

情绪方面,比如开心、兴奋、感动、愤怒、悲伤、辛酸、失落等等,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七情六欲,这是一个凡世俗人都会有的情绪。 

2.怎么找到普适性选题?

了解了普通人的这些共鸣点之后,我们怎样在庞大的信息洪流中,挖掘出普适性选题呢? 

第一,从亲情和爱情切入,选择与之相关的话题。

这里,我们重点讲讲亲情。

亲情是伴随人们一生的话题,针对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切入。

(1)从歌颂父爱、母爱切入。大多数人从出生开始,就置身于亲情之中,伴随着亲情的滋养长大成人,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亲情的理解,是父爱的深沉和母爱的伟大。

比如纪录片《人间世》第九集,26岁的张丽君怀孕时查出癌症,她抱着向死而生的决心,选择先生孩子再治疗,这种伟大的母爱,就感动了很多人。 

(2)从生养孩子的体验切入。当我们自己成家之后,生了孩子,这种身份的转变又让我们对亲情的理解有了变化,我们感叹生孩子不容易,我们也吐槽养孩子又气又累。

比如《凌晨1点,一个妈妈的咆哮刷屏了朋友圈》这篇文章,就从亲情的角度切入,讲述了一个妈妈陪孩子写作业的经历,又累又气又好笑,戳中了很多人的共鸣点。

(3)从亲人故去的怀念切入。等我们步入中年,也少不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担忧,以及对故去亲人的怀念。

比如《没有父亲的父亲节》这篇文章,就是选择在父亲节这天,来缅怀已故的父亲,让读者触景生情,通过转发文章来表达同样的情感。

关于爱情的选题,我们同样可以尝试从不同的情感阶段切入,比如:

(1)情窦初开的恋情。暗恋了、暧昧了、患得患失了等等青春期的爱情话题。

(2)热烈浪漫的爱情。国内国外、明星素人之间或浪漫、或感人、或惋惜的爱情故事。

(3)白首不相离的爱情。讲述那些或许比较平淡,但最长情的老一辈爱情故事。 

除了从亲情和爱情的情感切入,我们还可以从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切入,确定选题,这也是我们要介绍的挖掘普适性选题的第二种方法。

人的情绪非常丰富,但不管哪种情绪,都超脱了身份、年龄、地域等限制,有着相似的判断标准,抓好正面、负面两种情绪,便能引发大多数人的共鸣。

要精准抓住这两种情绪,一方面,要培养共情心理。有些人是天然情绪敏感型的人,对周围的人和事有超强的感知力,看到别人失恋了,他也会难过;看到比赛赢了,他兴奋激动;看到有人破产,他同情怜悯……而有些人可能天生是情绪感知不太敏锐的人,那也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写日记等方式提升自己对情绪的感知力。

另一方面,留意热点事件评论里的情绪导向。刚刚我们提到的是自己对情绪的感知力,也就是主观感知力,主观感知力会受到作者自身经历、阅历的影响,我们还要借助客观感知力,确保我们对某个热点的情绪判断足够大众化。

我们可以通过热点事件的评论区,或者朋友圈里不同人对热点的评论,看出他们对这件事或者这个人的情绪,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人们在评价一件事或者一个人时,主观的情绪总比客观的分析要容易得多。所以,一个热点之下,被点赞最多的基本都是这个热点的核心情绪点,比如:看哭了!好暖呀!太燃了!气死了!等等。

好的,我们刚刚介绍了从情感和情绪两个维度出发挖掘普适性选题的方法。这里也要提醒大家注意一点,那就是在寻找普适性选题时,要警惕人性的“阴暗面”。

普适性选题,之所以能够引发大多数普通人的共鸣,是因为它触达的是人类最朴素、最原始的情感点或者情绪点,也可以称之为人性。但是,人性天生带有阴暗面,比如猎奇、猎艳性。我们要避免这种靠打擦边球或者标题党,甚至是直接选择低俗露骨的话题,短时间内获得巨大流量的“流量陷阱”。

这里,我给大家两个小建议:

(1)关注和学习互联网信息服务安全规定。比如说《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和行业自律公约,在掌握新媒体传播红线的基础上,不传播谣言,不夸大事实,不推送低俗情色内容等。

(2)在内部建立三审或多审制度。每一篇文章创作完成之后,作者本人先审一遍,然后让当日责编二审,最后在推送前,由主编进行三审。多一层审核,就多了一层检验标准,风险也要小很多。

好的。除了对面打击,挖掘普适性选题,我们还可以通过对点打击,用特殊性选题诱发圈层传播。 

二、对点打击:选择特殊性选题,诱发圈层传播 

1.什么是特殊性选题? 

普适性选题触达的是大多数人都存在的共鸣点,而特殊性选题触达的是特定圈层人的共鸣点。这个圈层的划分,既可以是按年龄划分,比如80后、90后;也可以是以地域划分,比如北京人、上海人、广东人;还可以是以职业划分,比如老师、互联网人等。

所以,那些能够精准触达某一个特定圈层共鸣点的话题,就是特殊性话题。这种话题的传播范围虽然比普适性选题要小一些,但是人群的共鸣点更加清晰,人群的社交传播效率更高。

比如说,你要写“老师快被上网课逼疯了”这个选题,这里就涉及一个职业身份“教师”,毫无疑问,最有共鸣的肯定是老师这个圈层。虽然它不如亲情、爱情这种话题触达的人群广泛,但是更加精准,更能打动老师这个群体。而且,一个老师转发之后,他的社交圈里,大部分也是老师,就能带来更多的二次转发,同理二次转发的这些老师又能带来更多的三次转发,如此高效的转发率,会短时间内催生出病毒式传播。

2.怎么找特殊性选题?

第一,时刻留意特定圈层的新闻事件、热搜话题

(1)坚持每天刷热门榜单,对不同圈层的热点进行排序。我每天都会刷微博热搜榜、知乎热榜、百度热榜等,把不同圈层有关的热点筛选整理出来,放到一个Excel里,然后对比来看。主要对比三项:① 哪一个话题的圈层更大;② 哪个圈层的话题热度更高;③ 哪个圈层的选题是我最擅长写的内容? 

先来看第一项,什么话题的圈层更大?我觉得,最直观的一个判断就是客观的受众数量,比如北京相关的话题,明显比石家庄的圈层更大,毕竟在北京生活的人比在石家庄生活的人更多。

至于话题的热度,这个也容易判断,就是看各个平台上的热榜位置,比如微博热搜榜、百度热榜、知乎热榜等,位置越靠前热度就越高。但是,这里需要注意,很多热搜位置是可以花钱买的,所以我们不光要看热搜位置,还要留意朋友圈、社交圈,看大家是否在谈论对应的话题,如果这个话题既出现在热搜榜,又在各种社交环境里引发了讨论,那么这个话题的热度肯定很高。

(2)除了刷热点,还要预判热点,提前把跟不同圈层有关的节日标注出来。

比如,我们每个月月初会通过查看手机日历,或者是查看专门的热点日历,提前把这个月跟特定圈层有关的日子圈出来,尤其是那些跟职业身份相关的节日,比如教师节、护士节、1024程序员节之类的,这样就可以提前准备相关的内容,到了对应节点时就可以有先发优势。

还有一个比手机日历更高效的工具,那就是互联网热点日历,它在标出节日的同时,还会附带往年同节日相关的爆款案例,相当于是一本爆款素材案例集,感兴趣的同学上网一搜就能买到。

 (3)还要关注一些跟圈层有关的周期性的节点。它可以是地域性特征,比如北京春季柳絮乱飞,江浙地区七八月份梅雨季。也可以是特定圈层的时间点,比如老师圈层的开学季、毕业生的求职季、销售的金九银十等,这些周期性节点,常规日历没有明显提示,需要我们自己建立节点素材库。

 如果你不知道这些节点,看见别人发了相关文章,你就收集整理起来,在日历或备忘录上设置好提醒,等明年快到了对应节点时,通过设置的提醒,你就能提前准备相应的内容了。

第二,利用自身圈层优势,洞察共鸣点,归纳共鸣点。

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一个或者多个圈层里,要善用自身圈层优势,洞察好选题。

以我自己来说,从地域圈层看,我生活和工作在北京;从职业圈层看,我是新媒体从业者。这两个圈层相关的话题,我本身就是参与者,我身边的人就是素材提供者,我就可以抓住这种优势,洞察对应圈层用户的共鸣点。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线上线下两个维度来归纳共鸣点。

(1)在线上,通过朋友圈观察同圈层的人都在提及什么话题,来判断对应话题是否具有共鸣点。如果你发现朋友圈有3+个同圈层的人都在谈论同一个话题或事情,那就说明这个事在对应的圈层有一定的共鸣。比如刚刚提到的北京柳絮的事,我就是在刷朋友圈时看到,连续几天一直有北京朋友吐槽柳絮多烦人,所以洞察到了这个共鸣点,就去创作了对应的文章。

(2)在线下,可以尝试观察不同的社交场合,比如公司茶水间、食堂、电梯间等,大家在聊什么。比如,我就经常在公司茶水间听到95后同事吐槽,公号狗没有性生活这个话题。基于这些线下洞察,再结合自己在这个行业里的经验进行判断,若确实是这个行业(圈层)的痛点,就可以去创作对应的稿子。

当然了,要提升这种圈层洞察力,既需要我们积累自己在对应圈层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多观察和多总结。另一方面也要主动学习新闻传播学知识,提升自己的新闻敏感度。大家可以看看《传播学理论》和《乌合之众》这些经典传播类书籍,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辅修新闻传播课程,请教专业老师和教授。

第三,建立采访制度,对素材查缺补漏。

对于自己所在圈层的共鸣点,我们有一定的参与感和切身体验,可以尝试洞察和归纳出来。但如果遇到一些自己不熟悉的圈层话题,我们该怎样挖掘呢?

(1)对于陌生的圈层话题,我们可以先运用搜索工具,做基础的资料搜集。借助知乎、维基百科、论文、公开新闻资料、纪录片、访谈录等等网上公开的搜索途径或方式,获得真实准确的话题资料。

(2)掌握资料后,我们可以再采访相关圈层的人员,这个过程可以帮助我们验证搜集到的资料,查缺补漏。当然,这里有一点要提醒大家,那就是我们在采访时,采访面一定要广,这样才能起到互相验证和查缺补漏的作用。

比如,我做了一篇漫画爆款《被ETC逼疯的银行人:太难了,真的太难了》,阅读量180多万,转发量15万多,被微博大V转载后#被ETC逼疯的银行人#成为热门话题,很多在银行工作的朋友都私信我说,他们行里都在转,甚至行长的朋友圈都转了。

那么,这个话题我是怎么来做的呢。我先从微博、知乎、朋友圈里查找了大量资料。接着通过我母校经管学院的一个辅导员,联系上了很多在银行系统工作的人,采访他们对ETC指标的“吐槽”。最后把采访得来的资料和我找到的资料对比验证,发现有些槽点是大范围存在的,而有些槽点只是某个银行才有。互相验证,我就挑选出最具代表性,最有共鸣的素材点来创作。

大家平时可以借助公司资源,或参加行业会议和活动等方式,积累不同圈层领域的专家、学者、KOL,甚至普通人,建立起自己的采访库。

好的,学会用这三个方法挖掘特殊性选题的同时,大家也要了解特殊性选题的局限。

(1)相对于普适性选题,特殊性选题对应的圈层人群更精准,共鸣点更统一,容易快速爆发,但是不同圈层之间的话题缺少相关性,容易导致阅读断层。

比如老师这个圈层,全国的老师也就1600万左右,这基本就是传播天花板了,如果你想进一步扩大范围就很难了。但也不用太担心,如果你的选题能让某一个圈层的人都转发某一篇文章,那也相当厉害了。

(2)无法稳定输出内容,容易导致账号定位混乱。

比如你今天写地域,北京、上海、广州;明天写职业,老师、空姐、代购,账号定位就很容易混乱。在选择特殊性选题时,我们最好是选择一个特定圈层进行长期稳定的内容输出,形成自己的固定群体用户。

比如年糕妈妈重点写妈妈圈层,姜茶茶重点写广告话题,吓脑湿重点写互联网从业者圈层等。作为新媒体创作者,我们要了解自己擅长什么领域,处于什么圈层。如果你是一位妈妈,你就可以写妈妈群体;如果你是一名互联网从业者,就可以写互联网;如果你化妆厉害,就可以做美妆博主。

三、本讲小结 

好的,以上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最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

选题是创作的方向,选题找得好,创作起来才能事半功倍。好的选题分两种:普适性选题和特殊性选题。

要找到普适性选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向切入,一是从亲情和爱情这两种最打动人的情感角度切入,二是抓住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确定选题。

要找到特殊性选题,我们可以时刻留意特定圈层的相关新闻事件、热搜话题;利用自身圈层优势,洞察和归纳共鸣点;建立采访制度,对素材查缺补漏。


 本节课程思维导图

最后,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结合自己所擅长的创作类型,分别找一个普适性选题和一个特殊性选题,大家可以在音频下方留言,我也会定期在评论区和你们交流互动。 

好了,选题这部分讲完了,下节课我们将学习新媒体内容的创意角度。


转发下列海报

和更多人学习

爆款打造秘籍


 

文章作者

李飞鸿

发表文章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人

“视觉志”副总裁、新媒体矩阵内容总监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如何为创意赋能?

7家头部新媒体的爆款创作秘籍

11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