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鹏
03-11·阅读时长1分钟
核心内容介绍:
在本讲中,姜鹏老师探讨了司马光的政治经验及其在《资治通鉴》中的思想,特别是与王安石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两人在宋朝财政问题上的争论,揭示了他们在经济政策和理财观念上的核心差异。
要点提示:
1、历史的当代性: 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曾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即人们带着现实问题意识看待历史,试图从中找到解决今日难题的方案。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体现了这种当代意识。
2、宋朝的财政困境: 尽管宋代整体富裕,但政府财政状况并不理想。庞大的官僚体系、招募大量贫困人口参军、对外输送财物等因素给国家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
3、王安石变法与司马光的反对: 为解决财政压力,宋神宗启用王安石进行改革,但司马光对大多数改革措施持反对态度,两人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4、两人对财政问题的核心分歧: 在一次朝廷讨论中,司马光主张通过削减高级官员的薪酬来应对财政困难,而王安石则认为应通过有效的理财方法,在不增加百姓负担的情况下充实国库。
5、对“理财”概念的不同理解: 司马光认为,政府理财往往导致对百姓的盘剥,增加赋税会使百姓走上犯罪道路,最终导致社会动荡。
6、财富总量观的差异: 司马光认为天地间的财富总量有限,政府增加收入必然增加百姓负担;而王安石则主张通过经济发展,实现国库和百姓收入的共同增长。
7、历史借鉴: 司马光引用汉武帝时期桑弘羊的理财政策,认为过度盘剥百姓会导致社会动荡,这一观点也在《资治通鉴》中有所体现。
8、现代评价: 一些学者认为司马光不懂经济,未认识到GDP可以增长;而王安石则被视为懂得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发表文章87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02人
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