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04 端午 | 端午习俗如何体现古人的气节以及应对生活的智慧?

作者:陈连山

04-10·阅读时长2分钟

4562人看过

14.0MB
00:0010:12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非遗里的中国节”。我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连山。这一节我来给大家讲讲端午节。

现在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是开端,最初。午,是午日。这是干支纪日法。端午的最初含义是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东汉以后流行数字纪日法,端午节就改为五月初五了。

端午的起源到底和屈原有没有关系?

端午节起源特别早,形成于先秦时代。这个节日最初主要是辟邪的,和屈原一点儿关系也没有。东汉时代以后才有传说认为这是纪念屈原的。在古代,纪念屈原的说法主要在知识分子的小圈子里流传,普通百姓(除了秭归和汨罗江地区)基本上并不知道屈原是谁。对广大老百姓来说,端午就是辟邪的节日。

古人认为端午节在夏至前后,是阴阳二气相争厉害的时候,“阴阳争,死生分”,生死各半,此时有些植物生命期短,死亡了;有些植物生命期长继续生长。因此他们觉得此时特别危险。另外,五月是午月,初午是第一个午日,因此是午月午日,“午”和“忤逆”的“忤”在发音上完全一样,人们认为这一天出生的孩子长大后会弑父杀母,所以这是不吉利的日子。五月初五就成了“恶月恶日”。听起来,好像古人特别迷信。

古人是怎么来辟邪的?

是不是这样?咱们来看看古人怎么来辟邪?辟什么邪?古代端午节第一项风俗是采百药。采各种药物。采割艾草、菖蒲,用来悬挂,泡酒,沐浴。抓蟾蜍做药。用雄黄泡酒,用来喷洒房间,涂抹小孩口鼻耳朵,在小孩额头写王字。在小孩手腕缠五色线,戴香包,穿五毒图案的兜肚。好像都是巫术,其实是防各种毒虫、防各种疾病。

农历五月是仲夏季节,天气骤然升温,出汗多,人容易生病。所以用有香味的艾草、菖蒲泡水洗澡。说是“辟邪”,实际上做了卫生保健。另外,此时的各种毒虫都活动频繁,代表性的就是五毒:蛇、蝎子、蜈蚣、蛤蟆、壁虎。它们容易伤害孩子。民众借着端午节剪五毒图案、在孩子的兜肚上绣五毒等方式,普及五毒知识,用雄黄防备五毒,甚至通过象征性的吃五毒饼、五毒菜的方式“消灭”五毒。民俗学家江绍原先生就曾经说,端午是用法术进行的公共卫生节。这个说法非常形象而且精确。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端午节的习俗实际上蕴含着古人的生活智慧。

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吃粽子、赛龙舟是现代端午节依然盛行的风俗,传说都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当时楚国的大臣,也是国君的同族。他忠君爱国,可是被国君疏远流放。后来楚国被秦国吞并,屈原自投汨罗江,以身殉国。不过在江浙地区则传说赛龙舟是纪念春秋时代的伍子胥。伍子胥是吴国大臣,为吴国称霸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却被吴王夫差赐死,抛尸江水,死后成为潮神,受到百姓崇拜。这两位古代名人都具有爱国精神,所以相关传说在现代都得到广泛传播。

但是吃粽子、赛龙舟这两项习俗最初都和他们无关。粽子最初叫角黍,是用五月成熟的黍子包裹起来煮熟食用。这是顺应季节的时令食品。赛龙舟原本是驱除瘟疫,送走瘟神的活动,属于辟邪。古代的知识分子是以屈原为高尚人格典范的,他们给这两项习俗赋予了纪念屈原的意义,逐渐被一些民众接受。这也是节日习俗发展中的自然现象,毕竟古代知识分子掌握着更大的话语权。但是在今天,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文化权利。既然还有很多百姓仍然把端午节当作纯粹的辟邪保健的节日来过,这也是完全正当的。

在传统的节日中重建链接

找回生活中的古老仪式感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陈连山

发表文章1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7人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神话和民俗学研究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非遗里的中国节

回望生活中的古老仪式感

2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