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龙卷风

作者:杲子

2017-06-28·阅读时长3分钟

168人看过

晚上照例躺在阳台上涮微信,梅雨季节,闷,湿,只有窗户里漏出一点风。

突然工作群里有人发了几张图。战友们在集结。立刻意识到事件的严重性,我大呼小叫地进了客厅,跟配偶聊起当天下午的新闻,伤亡人数已致78人。我们把收到的几个视频放开来看,一则是不明物件像巡空的炮弹一样砸在水面,溅起重重的水花,看完了方意识到那些是冰雹,已经可以推断出冰雹的大小和体积了;一则是头破血流的尸体被装在卡车的后备箱,脸色惨白;一则是几个村民奋力在刨一个埋在瓦砾之中的人,同样是面色惨白,不同的是满身都是灰土。

因为职业的缘故,灾难现场并不陌生。尤其是在并不遥远、三个小时车程之外的邻市,感同身受感更甚。对阜宁的印象只有阜宁大糕,看那受灾的农村景色跟日常印象里的苏北平原并无两样,平直的河流,方块棋盘状的稻田,排成一线的带着院落的两三层农舍,典型的河网密布的里下河风貌。只是比我们的乡下乡舍稀疏了一些。一个视频里一个中年妇女发出惊叹“没的命哦”,我听得出那浓重的盐城方言后面的绝望和惊讶。龙卷风也并不陌生,小时候的乡下,也会耳闻甚至亲眼见过一起,那突然旋起的旋风,急扫了一户人家农舍的一角就消失了。想不到美国大片中的那一幕,今天在我的身边上演。

我可爱的42名战友(以前觉得这种抒情廉价而浅薄,但当你的感情充沛的时候,除了抒情别无他言)!一声令下,带上最轻便的器具和装备,迅速集结奔赴。这种场面太多了,熟悉得如同在眼前放电影: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去年的抗洪、今年奋战七天六夜的“329”、也是半夜集结的“422”------大多数时候打好背包、紧急出发的时候,其实都没有思考,也来不及思考,只是大脑下意识地告诉自己,我要上前线了!然后就是身体的自觉服从。然而,更多的、更常见的却都没有集结:警铃响,下楼,穿衣,登车,上车后才从忙乱中停顿下来,梳理各种信息。

这时窗外突然响起消防车的声音,我立起身来,看到对过街面三辆车呼啸而过,过了一息,又调头回去,声音也没了。估计又是一场虚警。这种场景实在太过平凡。

跟他们想比,我并没有深入过那些惨烈现场,但是也不陌生,站在烧穿的天花板下,被热浪吞没;站在爆炸现场的对面二楼,震碎的玻璃窗看到对面火红一片,“轰”一声,那烟雾腾起像蘑菇云;爬到16层高,房间里满是积水,中间一个完全烧得蜷曲缩水的女尸------我见过的第一个现场,大约17年前,拿着相机,掀开铁盘,下面是个被削碎砸扁的人头,四周还有脑浆。跟大多数人不同,可能是我自动屏蔽了那些不适反应。我没有第一次的应激反应,只是照旧拿起相机,咔嚓咔嚓拍下了那场景。我曾经跟很多人聊过,也聆听过很多故事,甚至很多我也亲眼见过,第一次出警的慌张,第一次抬死尸的失眠,夜半警铃的频繁,事故现场的血肉模糊,荒郊野外的寒冷、暴雨,高温之中的炙烤,毒气之中的窒息,甚至无能为力时的痛哭、爆炸之前的仓惶出逃、战友远离时的欲哭无泪------当大多数人过着舒适、温暖的生活时,作为面临灾害最多的人群,我们有那么多光荣的名字:逆火者,蹈火者,但真的,有的时候可能我们只是本能地在做,甚至当我们讨论奉献、使命感、自豪感的时候谁都不以为然,那些字眼又空洞又宏大。你说他们崇高也罢,嘲他们天真也好,笑他们傻气也罢,骂他们是机器也罢,他们只是普通的血肉之躯,而且大多数人还只是十八九岁的孩子,

很正常,在我的各个微信群里,如同812,如同422,如同每一个大事件发生,又有很多人敲出键盘,冷嘲热讽。龙卷风又给我们上了新的一课,人在自然面前有多渺小就有多伟大,有多少人伟大就会衬出多少他人的卑微。我们可能并不需要别人认同,赞同,只需要你的理解。有很多时候,面对不理解,我们笨拙地不发声。可是,如果我们不发声,那就连发出声音的机会都没有了。毕竟,只要你发出微薄的声音,就必定会有或多或少的人会接收到你的信号。这不是三体,只是真实的人类社会。

文章作者

杲子

发表文章81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233人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