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6·阅读时长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552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刘涛)
( 褚摹本《兰亭》
)
《兰亭》由隐而彰,天下贵为法书名迹,功在唐太宗李世民。《兰亭》真迹葬进昭陵,真迹永绝,则是其过。当年太宗下令复制《兰亭》,赐给皇太子、诸王,还有近臣房玄龄等八人,算来十数本,幸有摹本传出宫廷,传摹不绝,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兰亭》面貌。
有人说,只要发掘昭陵,《兰亭》真迹可以重见天日。但昭陵在公元10世纪初已遭盗掘,《新五代史·温韬传》记载:盗人出身的后梁镇将温韬进入陵寝,见正寝两边东西厢列有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繇)、王(羲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欧阳修说,温韬只重财,将昭陵“所藏书画皆剔取其装轴金玉而弃之”,一部分被宋太宗赵光义购募,刻进法帖,传于人间,“独《兰亭》真本亡矣”。
太宗曾孙玄宗时代,《兰亭》已在世间传开。时人武平一追及源头:“普彻窃搨以出,故在外传之。”汤普彻是卑微的宫廷搨书人,胆敢私下多搨赐品外传,难以置信。但武氏道明了一个事实:世间相传的《兰亭》来自宫廷摹本。各种古本《兰亭》,无一例外地保持着28行的款式,行款一致,风格如一。这种现象表明,历代相传的《兰亭》源于共同的祖本。
发表文章606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88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