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晶晶
2018-02-27·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493个字,产生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李晶晶)
( 帕特里克收藏的部分寿山石造像 )
如果帕特里克·杰克逊(Patrick Jackson)年轻时没有来远东工作,或许不会迷恋上这些中国的寿山石雕刻小件。今年5月,伦敦苏富比推出英国藏家帕特里克的中国明清寿山石雕人物收藏专辑,27件拍品成交24件。在金融危机后的第一个春季拍卖中,这样高的成交率,还是很让人振奋。这些寿山石雕刻的佛像、观音、罗汉或是民间神仙等,借助着寿山石“温润光泽,易于奏刀”的特性,神态逼真,细节表达毫不含糊。
寿山石分布在福州市北郊与连江、罗源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因地处寿山而得名。旧说“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矿区的田底、水涧、山洞开采的矿石。寿山石质地滋润,富有光泽,硬度较低。人们曾选出10个矿物来表示10个硬度级别,称为摩氏硬度,在这10个级别中,寿山石约在摩氏2至2.5度之间。易于成形,适合很细的雕刻,出来的效果既有玉的润泽,又摆脱了玉石因为硬度高,很难进行细微雕刻的弊端。帕特里克对寿山石雕刻的工艺品极为倾心,收藏跨度长达30多年。
上个世纪40年代,帕特里克在英荷皇家壳牌集团工作。“二战”前,壳牌在中国设立了超过50间附属公司,在约20个省份经营1000个经销处。“二战”期间,所有设备被日军占据,并严重破坏,一切经营活动停止。战后,壳牌的重建工作迅速进行。1949年,帕特里克和其他34位外籍同事一起来到中国,当时壳牌已雇有员工超过1000人、4名华籍经理。1950年后,壳牌继续在中国发展,并成为当时唯一一家留在中国经营的西方石油公司。壳牌在上海的总办事处获准保留,直至1966年,该办事处才因时事结束。所以,很多年龄大的上海人都记得它那黄灿灿的贝壳标识。帕特里克是最后回国的工作人员,那一年他44岁。
发表文章1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185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