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伟
2018-02-27·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968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朱伟)
伏的意思,首先是覆,自上而下地笼罩遮盖。以它解释三伏,可理解为暑气铺天盖地覆蔽,人如泡在热水中。从姿态的角度,伏是面朝下,背朝上,所以又是匍,匍匐伏地而行,是未站立前幼儿状。匍匐伏地,危伏于安,是人面对暑毒的自我保护,此种幼儿状如犬。
查阅典籍,涵义不同了。在唐朝徐坚等为唐玄宗编的类书《初学记》中,引用《历忌释》一书说法,说伏是何,是“金气伏藏之日”。这个何应是荷,是承受,金气乃秋气。这种解释是,秋气为避藏还在肆虐的炎气。《历忌释》对此解释说,从天气角度,“四时代谢,立春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以火代木,木生火;立冬以水代金,金生水;至于立秋,以金代火,金畏于火,故至庚日必伏”。庚是天干中的第七位,一旬中的第七天,是西方之日,庚是更换——《周易》复卦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也就是说,阳气循环,以七天为一个周期,周而复始。
这种说法,伏藏是气象自然更替的反应,这就需要理解夏、秋各自涵义。南方为夏,夏为假,假是借——借助阳气长居而生养万物。西方为秋,秋为聚,这个聚是阴气四起的结果,阴气收敛借夏阳生长的万物,聚而成熟成象,金由此也是禁,是禁止。唐朝颜师古在解释《汉书·历律志》时说,伏是指“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换一角度,也就是金秋到来前,阴气被阳气强迫的结果——一个企求上升,一个疯狂下逼,才构成湿气蒸腾,闷热难耐。
发表文章12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548人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