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3-05·阅读时长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124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史辅)
一直觉着能够用简洁的语言勾描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并把层次感清晰凸显,是只有诗人才具备的超能力。所以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段里的意识深处,又觉得诗人就应该生活得很好,至少衣食无忧不用为生计愁,他们的居地也应该鲜花锦簇常开不败。假如诗人有表现出的忧伤与哀愁,那也只是为四季变换在伤春悲秋。后来对诗人这类特别群体渐渐有所了解,才知道他们笔下的灵动不仅源自根植于内心的修养,还有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这些生活在市井里的诗人并非个个都身处人间天堂,锦衣玉食妙手著文章。
譬如,写爱情是埋在心灵深处“并不是住在双唇之间”的阿尔弗雷德·丁尼生。在十几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的丁尼生,这真是个尴尬的位置,既享受不着长子的那样受人关注度,也得不到幼子的那般特殊照顾。好在孩童时代的丁尼生聪慧好学,据说在8岁时就能写诗。这也是位可以与方仲永比肩的神奇人物,虽然在后来前者没随后者一样落至“泯然众人矣”,但是那时候的日子也特别艰涩。父亲只是一个经济窘迫的乡村牧师,而且还是有抑郁症的癫痫病患者。当然,吸毒和酗酒一直是潦倒落魄的知识分子们的附身魔鬼,要养活十几个一溜排的孩子,想想也绝非易事。
上天塑人自有他精准拿捏的方向与力度,是成妖害人还是成仙度人皆在其一念之间。显然,丁尼生并没有被放弃,但也得历经风雨。22岁那年,因父亲过世且留下债务被迫辍学,痛别剑桥回到家里后依然钟情诗歌创作。按说,丁尼生事迹完全可以作为励志典范被大面积地推广学习。假如要是搁在一般孩子身上,多半会一蹶不振,最好的结局也就是一辈子安静住在乡间,几头奶牛几亩良田。没过多久,对他最为欣赏、后来成为准姐夫的好朋友也因病去世,不仅失去一个生活中的有力接济人,而且此时的文艺界对丁尼生的诗歌也多持负面评论。双重压力与打击下的丁尼生沉寂了10年之久,年轻的丁尼生在那会儿还不太明白:其实喜欢你的人不需要原因,而不喜欢你的却有万般理由。
发表文章606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85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