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3-07·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005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文铮
1766年7月16日,再有三天就迎来自己78岁寿辰的郎世宁在北京病逝。55岁的乾隆皇帝亲笔为这位在华51年的意大利人撰写了墓志。其实,郎世宁不是第一位,也不是最后一位服务于中国宫廷的欧洲传教士画家,但他无疑是最成功的一位,对当时和后世中国艺术的影响也最大,以至于那些和他一样出色的中国宫廷洋画家的光辉都被他完全遮蔽了,就连他的中国同行也都因为他的存在而黯然失色,正如《清史稿》中的评语,他的才华“非(焦)秉贞等所及”。
1715年11月22日,初到北京的朗世宁,经意大利同胞马国贤的引荐,以传教士画家的身份觐见了康熙皇帝,旋即被起用,而这时他还不大会说汉语。原来,从利玛窦那个时代起,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几乎都是身负一技之长的科学家或艺术家,这样的身份是他们在中国上层社会和知识分子群体中立足的资本,这一传统从明代一直延续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对西学的热爱绝不是附庸风雅,他是一位极其刻苦的学习者和独具眼光的批评家,身边云集了一批有才华的西方传教士,然而他却不给他们广泛传教的机会,只让他们用掌握的西学为宫廷服务,只准他们关注现世的生活。几乎没有证据能充分证明康熙对于郎世宁绘画才能的赏识,我们仅能知道,他为康熙画了7年的画,而在这位“恩主”和保护人的葬礼上,他与所有满汉官员一样泣不成声。
雍正在皇位甫定之后,严肃处理了一批在他争夺皇位的斗争中站错队的传教士。不久之后,他干脆下旨禁止中国人信奉基督,还驱逐了大多数的传教士,只留下那些被视为“西儒”的专业人才。这样一来,郎世宁的传教理想化为泡影,但是他的艺术之路却由于这位新皇帝的偏好而越走越宽。从雍正时代起,郎世宁被皇家画院所接受,成为名副其实的宫廷洋画师,他那些让画上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西方技法在画院中得到推广,形成了风气,很多中国画家推崇郎世宁并拜他为师,年羹尧的哥哥年希尧还请郎世宁帮他将西画的技法写成《视学测算》一书,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著作。雍正二年(1724),圆明园大兴土木,郎世宁作为主要的建筑设计师,以“欧夷的样式”把古希腊的柱式、古罗马的拱券、文艺复兴的几何结构和巴洛克繁缛华丽的装饰与钩心斗角的琉璃瓦建筑融合在一起,颇得雍正赏识。甚至有人认为,频繁引起国人关注的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就有郎世宁的作品。
发表文章604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64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