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流量的敌人

作者:邢海洋

2018-03-07·阅读时长3分钟

35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515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总理发话后,三大运营商同时公布了宽带提速降费计划。实质性内容都发生在1G流量以上,如:移动50元1GB全国流量升级至2GB;电信手机流量每GB 25元;联通10元1.5GB省内流量半年包等。一以贯之的,“降费”基本以“提速”面目出现,国人网络负担重未见缓解。好处是,行走在外的路人和旅人,上网的时候稍感轻松。

年初中国移动的统计显示,4G客户平均每月使用流量已接近1GB,其中超过50%流量被用于数字内容消费。在游戏、视频等流量消费爆炸式增长时刻,网费虽未减少,但至少保证消费者未来一段时间内不会“超支”了。相对于海外,中国人的移动网络负担仍是丝毫未减。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不限流量的4G网络无线接入相当于300多元人民币,正和各地移动运营商普遍提供的最高档的6GB流量套餐相仿。6GB以上,则是按流量计费。本地消费者永远也享受不到如有线宽带一样的自由上网。而无需边上网边查表的浏览,正是网络自由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虽然运营商的资费政策几经改进,不会再产生看一部电影看丢了一幢房子的荒唐事,但封顶费用意味着流量封顶,移动网络的自由消费时代并未到来。

移动上网,若不观看视频,一个月6GB完全够用,同样的费用,流量提升到12个GB,也算得上享有“自由”了。但一个家庭宽带的流量动辄数十GB。思科曾预测,到2016年全球家庭宽带的月平均流量将达到150GB。随着物联网、数据共享以及越来越多的传统通信转移到互联网上,流量呈指数级爆发。上网资费与流量挂钩无疑会限制消费者的使用,更不用说,相对于家庭宽带百元上下的网费,只服务于一人的移动网络费用数倍地放大。尤其是,相对于日韩等地,中国人收入相差甚远。或许正是因为与发达国家收入的绝对差距令运营商不愿全面放开网络流量上限:以中国人的收入水平,移动数据消费的中位数正处于50元左右,300元的价格未免曲高和寡。而不限量的移动数据,按官方的解释,频谱资源有限,推出无限流量套餐会耗尽网络资源。另一方面,同时经营有线和无线网络,若都不限流量,难免左右互搏。

文章作者

邢海洋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969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意范儿

意大利精神中的42个角色

166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