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湖水
2018-05-16·阅读时长8分钟
这几年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上见过不少家长寻找丢失孩子的信息,也在电视和网络新闻里见过有些人在胸前挂大幅寻子广告,在地铁、商场等人流密集区域吸引公众注意,以前总觉得这类信息与自己关系不大,就没太注意看看也就过去了。有次在朋友圈见有人分享信息说青岛某天桥上有位农妇正带一小男孩在路边乞讨,孩子一直沉睡不醒,长相白净衣着入时,明显与农妇风格不搭,怀疑是被拐骗的孩子,并公布了孩子照片。我见照片后也觉古怪,就顺手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了。后来听青岛的朋友说警方注意到了这条信息,已将农妇和孩子带回警局审查。这件事后,我对儿童拐骗事件有了现实的认识。最近因关注陈可辛导演,偶然看了他拍的现实题材电影《亲爱的》,对儿童拐骗的社会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电影《亲爱的》由陈可辛执导,张冀编剧,赵薇、黄渤、郝蕾、张译、佟大为、张雨绮等人主演,在2014年上映。据说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以深圳为背景,讲述了孩子被拐走的父母寻找孩子的故事,以及孩子找到后出现的深层次问题。片长两个多小时,情节紧凑,纪实感强,从始至终都能抓住人心。从影片的故事情节来看,为便于还没看过的人理解全文我将其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离异夫妻田文军、鲁晓娟的儿子鹏鹏丢失了,田文军作为法定抚养人对孩子丢失充满愧疚感,他通过线上线下各种渠道到处散播寻子信息,并发布20万元寻子悬赏金。寻子成为他后来生活的唯一目标,过程无比艰辛,经常与眼馋赏金的骗子过招,险些丢了性命。令他欣慰的是,他找到了由富商韩德忠发起成立的寻子互助团体,同样丢失孩子的父母聚在那里,他们倾诉心情、相互鼓励,还组织放生活动积功累德,有人贩子团伙落网的消息他们就一起包车去寻找线索。这个团体让田文军的寻子之路走得不再孤单和无助,在不断努力下,三年后的一天他终于找到了孩子的靠谱线索,于是和鲁晓娟、韩德忠一起前往安徽农村。
第二部分讲田文军三人一起根据线索找到安徽农村一处老宅,他们在村宅门口看见一个小男孩,在暗处观察一会儿后,田文军和鲁晓娟走到小男孩跟前。这孩子酷似他们丢失的鹏鹏,而且孩子额头上也有和鹏鹏一样的疤痕,他们确认这孩子就是鹏鹏,于是抱起孩子赶紧跑。孩子哭喊着妈妈,村妇李红琴追了过来,边追边喊,引来不少村民一起追赶。田文军三人被村民追得筋疲力尽,遭到村民追上来围殴。还好警察及时赶到,村妇李红琴被警察带回警局审讯,她说自己不能生育,那男孩是她死去的丈夫生前与其他女人生了带回来的,她一直抚养那孩子,不知道孩子是拐回来的。警方在李红琴住处还发现了小女孩吉芳,李红琴说是他丈夫在深圳工地捡回来的弃婴,也一直由她抚养。经DNA鉴定,小男孩确认是鹏鹏,于是被田文军带回了深圳。小女孩吉芳因为暂时找不到亲生父母,被送到深圳儿童福利院寄养。
第三部分讲鹏鹏回到深圳后不适应城里的生活,一时无法接受亲生父母,田文军、鲁晓娟虽然心里难过,但对失而复得的孩子十分有耐心,田文军甚至晚上出门倒垃圾都把熟睡的鹏鹏背上。韩德忠看到鹏鹏找回,想到自己的孩子更加心酸难过,他找了6年没有下落,却帮田文军找回了孩子。他决定放弃继续寻找,并且他的妻子也已经怀有身孕,这个决定让他无比痛苦。村妇李红琴6个月出狱后到深圳儿童福利院看望小女孩吉芳,可是福利院不让她见孩子,她只得趁天黑爬上高楼的窗户偷偷与吉芳见面。她想收养吉芳,找到律师高夏帮忙,为让丈夫的生前同事证明吉芳属于弃婴,她不惜失去贞操。她在街上偶然看见鹏鹏,并追了上去,没想到那里是寻子互助团体的聚会,鲁晓娟大喊“她是人贩子的老婆”,引来激愤的寻子团成员将她团团围住,幸得同行的律师高夏帮助才得以脱身。她收养吉芳的申请法庭明确拒绝了,正彷徨无助时发现自己怀孕了。
看完这部电影感到心情沉重,由于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对儿童拐骗的相关主题挖掘得很有深度,以致我自己看完也陷入了深深地思考,几个尖锐的问题一直在脑海盘旋,试图找到问题深处的答案。
1、夫妻离婚,若孩子还小到底该由谁来抚养更为合适?
鲁晓娟在电影开始不久就对田文军说过,有权威研究认为孩子尚小时跟着妈妈更合适,可当时田文军不认同,说法院已把孩子判给了他,就应该他负责。接着,田文军一时疏忽,鹏鹏就被人拐走了,似乎电影在有意支持鲁晓娟所说的看法。孩子尚小的时候,确实对妈妈的依赖性更强一些,妈妈的细心照料能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而爸爸却很难像妈妈那样细心,孩子跟随单亲爸爸因粗心大意而被忽略的可能性更大。不管夫妻关系如何,既然有孩子存在,双方都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多考虑,孩子怎么生活和成长更积极更健康,这应是双方考虑的重要问题。
2、家长如何防范孩子被拐骗?
电影中田文军找回孩子后的做法是晚上出去倒垃圾也把熟睡的孩子背上,当然,他这是深刻体会到找孩子的艰难和痛苦,才会像惊弓之鸟般小心谨慎。不过,也给其他有孩子的家庭提供了参考,孩子还小时要么不离手,要么不离视线,这是基本守护原则。若自己有事请他人帮助看孩子,只能交给信任可靠有责任感又细心的人,让本身就比较粗心的人去看孩子要谨慎。孩子上幼儿园必须有家长接送,哪怕离家很近也不能让孩子自己去自己回。平时就要经常教育孩子若家里的大人不在身边,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能要,不能让陌生人抱,也不能跟陌生人走。在家里可以多玩坏人抓小孩的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加强对人贩子的认识。要教孩子辨认街上的警察,告诉他们若与家人走失了就找警察帮忙,并让孩子背熟家庭住址和父母的电话号码。此外,近几年有儿童卫星定位设备开发出来,可以作为儿童配饰给孩子随身配戴,并告诉孩子很重要不能自己取下。家长平时细心点,多防范,就不容易陷入丢孩子找孩子的无底痛苦深渊。
3、人贩子与骗赏金的人为何如此猖獗?
电影中丢失孩子的父母组成的寻子互助团体人数不少,反应出儿童拐骗不是少数事件,具有一定社会群体性。为什么人贩子这么猖獗?他们不知道拐骗儿童是违法的吗?我想不是,违法他们肯定是知道的,偷东西尚且违法,偷孩子更是重罪。那么他们为何铤而走险、知法犯法呢?还是巨大的利益诱惑在驱动,比如电影中的人贩子,他是因为自己无法生育,所以拐骗鹏鹏回老家抚养。还有些人贩子拐骗孩子是为了转卖挣钱,总有没孩子的家庭愿意购买。更可恨的是,有些人贩子拐骗孩子后加以残害,让他们沿街乞讨博取路人同情生财,人性的恶在利益面前没有底限。电影中田文军为找孩子发布20万元赏金,引来不少骗子提供假线索,还差点被骗子追杀丢了性命,这些落井下石的赏金骗子,将人性的丑恶嘴脸展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对于这些人,普及法律收效不大,只能事前通过线上线下各种媒介向民众多普及防范儿童拐骗的意识,提高家长的安全警惕性,事发后应尽可能扩散消息鼓励全社会支持和举报,并依据法律严厉打击惩处。关于公关机关对失踪人口24小时后才能立案,我认为对儿童失踪事件应酬情加强支持力度,毕竟,24小时对无知又弱小的孩子来说实在是太长了,什么都可能发生。
4、长期找不到孩子,还要不要继续找下去?
电影中的富商韩德忠是这个问题的代表人物,他家住在五星级安全小区,只是带孩子去趟超市就不见了,他花了6年时间到处寻找,还组织成立了寻子互助团体,带领大家一起找孩子。他帮田文军找回了鹏鹏,可是自己的孩子仍然下落不明。在鹏鹏6岁生日宴上,他说到曾在马来西亚吃猴脑的经历,他去挑活猴子,其中一只猴子指向其他猴子,店家说就挑那只,越聪明的猴子猴脑越好吃。他丢了孩子后觉得是吃猴脑的报应,就改吃素食了。宴会上他公开宣布妻子怀孕了,意思是打算放弃找孩子,重新开始新生活,说完现场气氛一时沉默又尴尬,寻子团其他成员都若有所思,在得到大家勉强表示支持后,他离开了,在无人处失声痛哭。
韩德忠是不是因吃猴脑受报应不好说,但他放弃找孩子一定是极为痛苦的,这痛苦和遗憾很可能伴随终生。小女孩吉芳找不到亲生父母而被送进儿童福利院,或许正是因为她的亲生父母早早就放弃了寻找,以致她或许终生再无缘与家人团聚。每个孩子的到来,对一个家庭来说,既是欢喜也是责任,这责任不能轻易放弃,那关乎孩子一生的命运。吉芳还算幸运,被养母善待,后来还被找回送进了儿童福利院,有的孩子就没那么幸运了,不知会受到怎样的虐待,承受怎样的悲惨命运。若还能寻找时,家长千万不要轻易放弃啊!
5、长期抚养孩子产生的亲情是否应该得到尊重?
鹏鹏虽然是人贩子拐骗回老家的,但村妇李红琴并不知情,并尽心抚养他三年,两人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母子亲情,以致鹏鹏回到亲生父母身边后,竟无法接受他们。那么,这种因长期抚养孩子而产生的亲情是否应该得到尊重?在电影中李红琴对孩子的感情是没有得到社会认可和尊重的,她去儿童福利院看望吉芳被拒绝,她通过律师申请收养吉芳也被拒绝,而吉芳是她从婴儿一直抚养长大的孩子,两人之间已产生深厚的母女亲情。养育婴儿多么劳心劳力,有孩子的家庭应该能感同身受。我认为这种养育亲情应该得到社会尊重,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6、长期被拐孩子找回后如何回归原来的生活?
电影中鹏鹏由于被拐骗在农村生活了三年,在回到深圳后,一时无法接受自己的亲生父母,也无法适应深圳的城市生活,让田文军和鲁晓娟感到心疼和难过,他们倾尽所有爱和耐心去包容孩子,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孩子去慢慢适应。由于鹏鹏想念妹妹吉芳,鲁晓娟就带鹏鹏去儿童福利院看望吉芳,见到两个孩子感情深厚,她还向鹏鹏承诺会想办法收养吉芳,这让鹏鹏感受到了理解和尊重,他主动牵住妈妈的手以表谢意。从这个情节来看,长期被拐的孩子找回后,家长保持耐心、理解和尊重,用亲情之爱一点点拉近孩子的心理距离,是值得借鉴的方法。
这种现实题材的电影很有揭示真相普及大众的教育意义,电影中写实又精湛的表演将拐骗儿童这个社会现实问题冷酷地推送到观众面前,让观众去深入感受丢失孩子父母的心酸、痛苦和艰难,以获得广大观众的理解和同情。陈可辛导演用这部片子扎扎实实做了一件好事,给丢失孩子的家庭争取到更多的支持和希望。据说,不少观众看完电影后见到有寻子信息都会随手转发,他们懂得了自己的举手之劳对某个家庭来说很可能是一份难得的希望。我想我以后也会如此,对这个问题会更加关注,写下这篇小文也是希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社会正义的力量越强大,人性险恶面的破坏性就会越减弱。希望孩子们的童年都能在积极健康的环境中度过,不必遭遇突然与父母分离,再也回不了家!
发表文章19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人
文人 哲人 禅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