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糖糖
2018-11-19·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391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学乃身之宝
“恋生恶死是人之常态,但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你是国王,还是车夫,是大亨,还是乞丐,地位与金钱都无法改变个体生命必死的事实。人生的最后一道考题就是如何面对死神的召唤,恐惧、沮丧、忧伤是人之常情,再坚强、豁达的人在死神面前也无法高傲、从容起来。”—《最好的告别》
死”或“死亡”这个让人忌讳的词,特别是在我们的文化氛围里,最好不要直接说出,因为那代表着不吉利。我们会用“去世”、“人走了”、“人没了”等词来代替“死”或“死亡”。
我们拒绝谈论死亡,并不代表人就不会死。死亡是人人必达的终点站,谁也绕不过去。为什么我们不愿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呢?为什么我们对死亡如此恐惧呢?
1.
怕死,是人类的本能。
我们知道,所有生物与生俱来都有属于自己的求生本能。比如,变色龙,会根据环境不同而变换自己的皮肤来保护自己;蔷薇会长出刺来防御外界的“攻击”以保护自己;松鼠也会在寒冬来临之前,贮备好属于自己的果实,这些都是它们求生本能在基因中的表现。
人类也不例外。正是求生的本能,让人类恐惧死亡。
《怕死:人类行为的驱动力》一书就阐释了为什么人类会恐惧死亡,并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心理机制,即文化世界观和自尊来应对这种恐惧。书中讲到,因为人的大脑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重要的心智能力,包括高度的自我意识和思考的能力,这也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
这两种能力让我们人类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同时也知道有一天我们终将不在。这种高度的自我意识让人类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我们有本能的求生欲,我们又聪明地意识到,这种求生的努力最后会失败。因此,人类对于死亡就会感到无能为力,自然会有恐惧感。
而对于这种恐惧死亡的心理,书中给出两种途径,一个是坚定信仰,让自己的现实感有序、有意义,且持久。就像有人相信永生、轮回,或转世。另一个是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自尊。高自尊的人,会有强大的心里安全感,内心有安全感就不会惧怕死亡。
就像那些初发的癌症患者,他们第一反应就是否认,这个否认就像人的本能反应。在他们看来,癌症不会在自己身上发生,那是电视上的新闻事件,怎么能发生在我身上呢?
这种否认,就是不接受,也就是惧怕自己会死去的本能反应。
2.
死亡,意味着失去。
失去,会给我们带来痛苦。抗拒痛苦,是我们无意识状态下的反应。这种无意识状态让我们向自己的思维认同。我们被自己的思维控制着,以致无法找到答案,因为思维本身就是问题的一部分。
《当下的力量》这本书就讲到了我们是如何向思维认同的,以及如何摆脱这种思维带来的痛苦。书中说,我们的大脑给我们创造一个虚假的自我,即小我,它为了生存,一直在思考,并控制我们的生活。这个小我让我们痛苦,因为它总是让我们回忆过去和过分注重未来。
总是回忆过去,我们会活在过去的阴影中,而过分注重未来让我们不能真实地活在当下,都是会带来痛苦。只有活在当下,才能真正摆脱痛苦。
而我们对死亡带来的痛苦,也是和我们的思维方式有关。因为死亡意味着的失去,更多地指向未来。失去生命,意味着没有未来,没有和家人在一起的机会,也无法品尝美食,更不能感受人间的美好。如果我们过于注重这样的未来,那在死亡之前我们也无法真正地做到陪家人、品尝美食,以及感受人生,因为我们在那一刻无法做到真正的喜悦和平和。
初发的癌症病人,在经过否定阶段后,会进入愤怒阶段,他们会抱怨老天的不公平,更会愤怒地质问“为什么是我得癌症?”,“为什么我没做坏事,却让我得癌症?”而这个愤怒,也是来源于自身的思维,因为他们的思维是“自己不该得癌症”,“自己是好人,好人不会得癌症”,他们在向思维认同。
3.
对死亡的恐惧,更多的是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发表文章207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547人
学乃身之宝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