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rist
2019-01-22·阅读时长4分钟
谁家过年还不吃顿饺子?我老家就不吃,我们吃包子。大年三十晚上我们吃包子,饺子是大年十五晚上才吃的。这个与众不同的风俗不知从何时穿下来的,饺子和肉都是面包裹着肉,所以本质上差不多,包子在寓意上似乎还更胜一筹,意味着蒸蒸日上。
蒸包子一般在年前几天,那几日乡间见到人家厨房里飘出白烟,就是忙活着蒸包子了。蒸包子是一个大工程,一家一次动辄要蒸十几斤面,蒸够一家人吃一个正月的量,此后很多天内妈妈们不用每餐都煮饭,回锅蒸几个包子馒头就够了。蒸包子时往往是全家老小总动员,从发面、和面、做馅、包包子、上蒸笼、添柴火都要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完成。
早年间蒸包子是一件很讲究很有仪式感的事,有很多禁忌,比如不许乱说话,不许小孩玩面团,有的人家甚至关上门夜里开蒸,防止有外人来说闲话影响了包子质量。但夜里蒸包子有一个问题,早先人们都用白炽灯照明,晚上对颜色的分辨会出差错,明明看着很白静的大包子第二天早上再一看就变成黄色的了,闹了一个大笑话。
因为我们本地人平常主食都是吃米饭的,很少自己动手做面食,蒸包子是一年一度的事,所以技术上是个很大的挑战,蒸出好看漂亮的包子很多时候要靠运气。运气不好的时候包子要么碱小变粘,要么碱大变黄。不过这也无关紧要,对着黄灿灿的包子人们会笑嘻嘻的说一句“黄金万两”,过年嘛,总要讨个好彩头。
大年三十一大早我们本地乡间要去土地庙祭土地神,说是土地庙其实只是几块砖或石头垒起来的小神龛,里面只能放得下一块排位和一鼎香炉,供奉的土地爷大概就是老被孙悟空招来喝去的长胡子老头。这种简易的土地庙乡间到处可见,平时也很冷清,土地老爷没有什么存在感,只是每年最后一天早上会迎来一番热闹,香烟缭绕,鞭炮声不绝,再见又是下一年。
年三十一整天都很忙,女人们要忙着张罗最丰盛的一餐,男人们要在午饭后去祭祖。祭祖像是一个年终汇报总结活动,一个大家族浩浩荡荡去祖先的面前汇报这一年的情况,并祈求祝福和保佑。对于现在分散四处,平日里各自奔忙的亲戚们来说,祭祖活动是难得的团聚见面机会,一大家族的男人聚在一起,一年只有这一次机会。有时人群里又有新的面孔出现,新的成员来到家族,或者有新的生命出生,也要带去给祖先看看,让祖先得见家族繁盛,人丁兴旺,以告慰他们的英灵。
祭祖完后就赶着回家贴春联,小时候我们家的春联都要是自己写,有时还要帮邻居写。写春联前要置办红纸和墨水,红纸还要裁剪成不同的条幅大小。裁纸时会染上红色颜料,舞文弄墨时又免不了沾上墨汁,一通忙活后会弄得一手红一手黑,贴春联时还会抹上一手浆糊。
春联有几种写法很有趣,比如竖写的“黄金万两”,组合在一起的“招财进宝”,都凸现了中国汉字特有的趣味和韵味。福字有很多种写法,有“口福” “五福” “全福”等,贴着时要倒着贴,这也没有什么稀奇,只有一个竖条幅“对我生财”最讲究,须要一家之主亲自来写。据说只有亲自写了才能对“我”生财,找别人替写财就跟别人走了。不管这种说法是否靠谱,发财要靠自己的双手,这一点总归是没有错的。
大年三十晚上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吃团圆饭、放烟花、看春晚,只是少了一个包饺子的活动。现在有很多人讨论春晚的节目质量和存在的必要性,不可否认随着娱乐文化的发达,春晚的重要性已今非昔比,人们有了更多的节目选择。但正是因为如此,春晚才更显出它独特的意义,试想一下,如今一大家子人在一起对着一个屏幕看一个节目,这样的场景已经很稀有了。时代进步让每个人都有了自己专属的屏幕,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而春晚是一种努力,努力凝聚一家人的目光,凝聚平日里稀疏的亲情,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这么多年来春晚已经成为一种背景音乐,一个共同话题,对着电视一家人说说笑笑也是极好的选择。
如今生活条件不断变好,年货也越来越丰富,过去最常见的过年小吃是瓜子和花生,小时候过年走家串户,总能把棉衣口袋里塞满这两样东西,偶尔有富裕的家庭能拿出金丝猴或大白兔奶糖待客,那是难得的惊喜。不过有一样吃食是本乡过年从来没有缺少过的,那就是大糕。大糕也就是云片糕,用糯米粉、绵白糖、麻油、芝麻等做成,白如雪柔如云,甜香软糯,入口即化,别具滋味。按照本地规矩大年初一一睁眼不许能说话,要先要吃几片大糕,名为“开口糕”,寓意新的一年步步登高。
初一开始走亲访友,各种民间节庆活动也开始上演,有踩高跷的,跑旱船的,扮演大头娃娃的。踩高跷是个技术活,我总担心上面的人会一失足掉下来,但从来没有过,他们一直都平平稳稳,得心应“脚”。跑旱船是个体力活,特别是扮演船娘的演员,要负担着整个旱船的重量闪转腾挪,翩翩起舞,在大寒天里不一会儿就满头是汗。大头娃娃最受孩子们喜欢,想来憨态可掬的大头娃娃和无锡的大阿福,台湾的电音三太子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中华传统民间风俗的领“头”代表。
小时候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着过年,过年有很多美味佳肴,有很多娱乐热闹,有鲜艳漂亮的衣服,还有随处可见的笑脸。孩子们可以使出力气尽情玩耍,玩炮仗,打陀螺,走冰冻,堆雪人……大年间“童言无忌”,大人也不会揍小孩,孩子们可以无忧无虑玩个痛快,这是春节赐予孩子们的特有福利。
小时候快乐忙碌的春节,如今却渐渐成了一道关卡和任务。城镇化变迁和市场经济大潮的深度席卷,乡土中国渐渐失去了往昔的模样,年味也越来越淡。
如今老家过年依旧要吃包子,但很少有人自己亲自动手蒸了,都是花钱让专门做这门生意的点心铺代蒸。点心铺的师傅蒸出来的包子个个精致漂亮恰到好处,不黄也不粘,但却少了儿时记忆中的滋味。那种滋味是一家人欢欢喜喜,热热闹闹,投入心力,寄予希望才换来的,花钱订制的产品终极无法给予。
时代的潮流无法逆转,但很多传统和文化的基因是无法剔除的,中国人对家族血脉的认同,对家庭幸福的注重,对美好生活的祝福,是万年流传,代代相承的。如今过年有新的方式,新的活动,新的热闹,但我依然最怀念那白雪皑皑,青烟缭绕,充满人间烟火气的乡间旧年。
发表文章4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2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