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植物的智慧

作者:贾冬婷

2019-04-23·阅读时长8分钟

8401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236个字,产生11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英国皇家植物园的“兰花节”上,植物园艺家汉娜·巴顿正在展示兰花。“兰花节”上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3600多种兰花

北京的春天是被植物叫醒的。

进入3月,当人们还裹着棉衣瑟瑟发抖时,嶙峋的枝丫上已经悄悄吐露新芽,把天空和地面层层叠叠地染绿了。让你雀跃的第一朵花或许是迎春,或许是玉兰,或许是早樱,没几天,又被如紫色云霞的满树丁香迷醉,拍下一朵象征好运的五瓣丁香上传,才发现朋友圈里已经是各色春花争奇斗艳了。

但是大多数时候,植物并不那么为人注意。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如同空气、水、阳光,不可或缺,但被熟视无睹。除非季节变换,花开花落,才会掀动心情的起伏。就像那树开得正好的丁香花,你可能不知道它的第一朵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如何被一阵风或一场雨影响,什么时候落花,什么时候结果,更不清楚它是什么科什么属,和谁有亲缘关系,它在漫长的进化史中如何被改变,又如何改变着大自然。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亲近植物?如何和植物建立更深一层的联系?这也是4月29日即将在北京开幕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以下简称“世园会”)要回答的。这场以植物为主角的感官盛宴,试图重新认识人类文明与地球生态之间的关系。

我们已经习惯了“人是世界的主宰”,却忘了植物历史远远早于人类文明史,大多数树木的寿命也远远长于人类。算一算,地球有45.5亿年历史,最早的菌藻类植物有32亿年历史,统治今天植物世界的被子植物有1.5亿年的历史。在只有4000年历史的人类成熟的农耕文明到来之前,植物使地球从褐色变成蓝绿色,而不足300年历史的工业文明又使地球从蓝绿色变成了灰褐色。

当人类需要更智慧地生存时,一个问题产生了:“植物可否成为人类的老师?”于是,世园会主场馆之一的植物馆直接把主题定为“植物,不可思议的智慧”。

不同于传统中展示植物奇观的“水晶宫”,世园会植物馆的玻璃温室是隐藏在3156根悬垂金属“根须”背后的。在植物馆总建筑师、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王辉眼中,这个造型源于滋养植物的土壤。想象一下,如果将地平线抬升,就会显露出神秘、丰富、顽强、智慧的根系,这是通常情况下看不到的自然,却可以让人联想到自然。植物馆由万科集团负责建造和运营,作为馆长的万科高级副总裁丁长峰告诉本刊,人们看植物时总是看到花,看到叶,不会看到根系,但能够使植物顶天立地、顶风冒雨的力量,正源于摸不到、看不到、想不到的根系。以“根系”为意象作为体验“不可思议”的植物世界的序曲,也是希望开启另一种看待植物的视角。


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植物馆夜景。这一建筑设计仿若千万根植物根须

19世纪初,伴随着“地理大发现”,建造观赏型植物温室开始在英国贵族花园中盛行。借助工业革命带来的钢材和玻璃技术,植物温室营造出一个潮湿酷热的热带环境,来展示各种奇花异草,拓展人们狭隘的视野,唤醒新的世界观。园艺家约瑟夫·帕克斯顿(Joseph Paxton)雄心勃勃地将植物学家刚刚在亚马逊流域新发现的“维多利亚王莲”请到自己建造的玻璃温室中,诱使它发了芽,开了花,还让自己的小女儿坐在一片莲叶上,展示了叶片纤维的强大支撑力,也让帕克斯顿产生了效仿“王莲”构造来设计温室的灵感。他将莲叶放大数倍,为1851年世界博览会创造出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玻璃建筑——水晶宫,展品中就包括一株蜡制的“维多利亚王莲”,聚合了这种壮观植物的天然力道。《伦敦新闻画报》的记者评论说:“就在前一天,我碰巧在植物园里看到王莲开花,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比这件仿造品更为逼真传神的了。蓝白相间的睡莲环绕着花芽,宛如宫女们在侍奉着一位女王。”

文章作者

贾冬婷

发表文章79篇 获得34个推荐 粉丝1347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三联人文城市奖总策划。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植物的智慧

自然如何疗愈心灵

765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1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