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季广茂
2019-09-16·阅读时长7分钟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季广茂,欢迎和我一起走进“20世纪十大思想家”。我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授,这一讲,我要跟大家讲一讲弗洛伊德。这一讲的第一节,先讲讲精神分析的独特魅力。
何谓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的独特魅力,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对人性的敏锐洞悉和对社会的深刻体认。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精神分析学派的缔造者,精神分析运动的引领者,也是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家之一。倘若没有弗洛伊德,我们或许至今都无法洞察人类内心深处隐藏的秘密,无法理解人类的行为和活动。
我们先来介绍下弗洛伊德这个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弗洛伊德,全名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他是奥地利人,1856年生于现属于捷克的弗赖贝格(Freiberg),1860年举家迁居维也纳。后入维也纳大学学医,1881年,也就是在25岁的时候,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年,进入维也纳全科医院(Vienna General Hospital)工作。后来开办私人诊所,专治神经类疾病,然后一直在维也纳生活、行医,直至希特勒1938年入侵奥地利,他才在万般无奈之下离开维也纳,前往伦敦。因为他是犹太人,他的很多亲人,包括至亲、妹妹,都死于纳粹集中营或纳粹的铁蹄之下。他也很不幸,1939年因患癌症在伦敦去世。
三次思想革命
弗洛伊德的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人们通常把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与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并称为西方现代思想史上的三个革命性理论,而这三个革命性理论分别导致了三次思想革命。
▲哥白尼画像
在哥白尼之前,西方人认为,上帝创造了人类,并把人类置在宇宙的中心,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就是所谓的“地心说”。但哥白尼在1543年发表了著作《天体运行论》,提出了“日心说”,并以“日心说”取代了“地心说”,也使人类失去了宇宙中心的地位。这是对人类自信心的打击。
但即便如此,西方人相信,人类依然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但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的《物种起源》认为,所有生物都来自共同的祖先,人类只是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不断进化的产物,是动物的一种,即所谓的“高级动物”,而不是上帝的宠儿,不是上帝创造出来的。
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反驳
即便如此,人类依然是自己精神世界的主人,是理性的存在,能够完全控制自己的思想、行动和命运。西方著名思想家笛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也就是说,人类只要思考,就证明人类是存在的。而人类的思考对人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人类能控制自己的思想,故而能够控制自己的存在。但弗洛伊德彻底粉碎了这一假象,因为在他看来,人类的精神、思维是分裂的,因为人类是由无意识或本我控制的,无法拥有纯粹且清晰的意识。人类不再是理性的、意识性的存在,无法控制自己的思想、行动和命运。
▲笛卡尔画像
弗洛伊德的这个说法极其革命性,极具冲击力。其革命性和冲击力甚至大于哥白尼的日心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不仅属于治疗精神疾病的医学(它只是在最初时用来治疗精神疾病,现在作为一医疗方法,基本已被放弃),不仅属于现代学科体系中的心理学(“元心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是一门人生哲学,因为它对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彻底刷新了我们对人性的看法,因而对后世,特别是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极为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意识”是“无意识”控制的木偶
弗洛伊德认为,从心理运作的角度看,人类不仅存在着意识,而且存在着无意识。两相比较,无意识的力量远远大于意识。意识受制于无意识,是由无意识控制的木偶。无意识充满了活力,也为人生提供了动力。
弗洛伊德认为,从伦理发展的角度看,人类不仅存在着自我,还存在着本我和超我。本我是不计后果的本能性的冲动,它固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超我追求伦理完善的方式与本我追求本能快感的方式完全相同、好无差异。从这个角度说,他们是一丘之貉。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童年为我们的整个人生奠定根基,有什么样的童年就有什么样的一生。但人一出生,就充满了性驱力,并追求感官(包括性感官,但不限于性感官)的满足,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向前发展。倘若得不到正常的发展,如果出现中断或异常,那人生必定进入误区,并终生品尝由此造成的苦果。
弗洛伊德认为,性欲不仅事关生理,而且事关心理;不仅影响肉体,而且影响精神。不幸的是,在性欲的问题上,人人都不正常,个个都是变态,如果说什么不同,那也只是,有人是“现实的变态者”,有人是“潜在的变态者”。
总之,精神分析对人的看法非常悲观,可以这样概括:
第一,人皆变态。因此,它颠覆了“正常人”的观念,消除了“正常人”和“变态者”的界限,认为人人都“变态”。
第二,人皆坏蛋。传统上,我们认为,我们本质上都是好人,只是偶然流露出恶劣的本性,但在弗洛伊德看来,本质上,我们都是坏蛋,而不是好人。白天展现出的我们光明的那一面是假的,深夜我们展示出的那一面才是真实的。
比如,我们做梦,梦见自己杀人放火,但一觉醒来,我们认为自己本质上是好人,只是在梦中变成了坏人;但弗洛伊德提醒我们,我们本质上是坏人,只是在白天装成了好人。梦中的我们才是真实的我们,白天的我们是假装出来的。
第三,人皆魔鬼。弗洛伊德认为,我们都是魔鬼,我们拼命掩饰、压抑自己的魔性,装成好人,但总有一日,被压抑的魔性会以某种形式回归,并给个人或社会带来灾难。
坏的人可以组成好的社会
颇具悖论意味的是,精神分析虽然对人的看法非常悲观,但对社会的看法并不特别悲观。因为在它看来:
第一,人皆变态,但由变态人组成的社会未必是变态的社会,它可以是正常的社会,甚至是美好的社会。这是如何可能的?
这是可能的,但有一个前提:这个社会能够制定好的制度,为社会成员提供“合法”的手段,供其以合法和合理的方式,释放“邪恶的本能”(如性本能),满足自己的邪恶欲望,比如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最低限度的经济保障制度,这些都是很不错的制度。因为有了这些制度,就可以为成员提供合法的手段,让成员以合理、合法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满足自己的本能。
因此,在精神分析看来,社会的进步不能寄希望于“改造人”,因为人是无法改造的,坏人不可能改造成好人,况且我们天生都是“坏人”;社会的进步不能寄希望于降低人的反社会的本我驱力,因为本我驱力是无法降低的,除非阉割或用其他医疗手段把人弄残废。社会的进步只能寄希望于,以合理、合法、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形式,满足每个成员的本能需求。
第二,人皆坏蛋,但这并不意味着,既然我们是坏蛋,那就无所谓善恶,可以作奸犯科,可以十恶不赦。
因为在社会当中,我们毕竟还要受道德、伦理、民俗和法律的约束,让坏人时时刻刻装成好人的样子。所以,“一个装了一辈子好人的坏人,就是好人。”装得久了,善行就会成为人的第二天性。
这就像荀子说的那样:“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但要注意,荀子说的伪不是虚伪,是后天培养出来的第二天性。就是人天生是性恶的,但是装好人装久了,好人就成了第二天性。
第三,人皆魔鬼,但我们可以以合法的形式释放自己的魔性,比如以想象的形式施暴,获得想象性的满足,而不是真枪实弹地施暴,获得实体性的满足。想象性的满足,以实现“替换满足”(substitute satisfaction)。
但总体看来,弗洛伊德对人和社会的看法还是比较悲观的。
人性之恶
当然,许多宗教也强调,人之初,性本恶。不仅如此,人类罪孽深重,如基督教。也有哲学家认为,人类身上存在着强烈的反社会倾向,如尼采就是这么看的。但与基督教的神学立场和尼采的哲学立场截然不同,弗洛伊德没有提供任何宗教性的慰藉,或具有救赎功能的意识形态,没有提供永恒天堂那样的美好前景,也没有做尼采式超人的迷人展望,没有使人摆脱困境的宏图大略。所有这些东西,精神分析都没有提供。所以,我们朝思暮想,但所能期盼的,是微不足道的自知之明,是在各种相互对抗的驱力中达致微妙的平衡,维持一个基本还算正常的人性和社会,尽量不要脱轨,不要堕入深渊。
除此之外的希望,都属于奢望。正是由于这个缘故,阅读弗洛伊德的著作,总是使人看不到太多的希望。弗洛伊德似乎也致力于此,不给你任何虚伪的承诺和希望。
尼采也有这样的问题,阅读尼采也总是令人不安,甚至到了惶惶不安的地步,想他自己说的,他要把房子建在维苏威火山的山坡上。
迷人的悲观主义的魅力
弗洛伊德要人们面对人们根本不想面对的东西。他要向人们展示,我们究竟是怎样的人,我们究竟是怎样的不可救药。他要我们放弃自欺,不再自欺欺人,要怀疑我们曾经深信不疑的东西。
或许,这正是精神分析的独特之处,因而在某些人看来,也散发着迷人悲观主义的魅力。时至今日,弗洛伊德已经去世整整80周年,但他的影响力不仅没有消退,反而日久弥新,部分的原因或许也在这里。
好的,本节内容就到这里,本节音频涉及到的音频和图片可以到文稿中进行查看,下一节我将为大家介绍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
如果您喜欢本讲内容
可以随手保存下方海报
分享至您的朋友圈
发表文章6篇 获得22个推荐 粉丝90人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