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当我们看向日本的时候,看到的是什么?

作者:李菁

2020-04-09·阅读时长7分钟

108654人看过

发刊词 | 当我们看向日本的时候,看到的是什么?

22.6MB
00:0016:25

(点击图片,跳转至本课详情页了解更多信息)

大家好,我是《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李菁。凛冽寒冬之后,2020年的春天如约而至。和往常一样,每个月我们都要推出一档精品课,这个月也不例外。往期精品课中,我们曾在万年历史长河中遨游,也曾在无垠的思想中驰骋。而这一次,我们将回到现实世界,去看看最熟悉又最陌生的“邻居”——日本。这个4月,我们虽然无法“身动”,却可以“心动”,就让我们随着《透视日本——从京都到“二次元”的10次文化巡礼》音频课,一同踏上通往日本的列车吧。

不久之前,就在“新冠肺炎”疫情最严峻的时刻,日本捐助赠武汉的医疗用品伴随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诗句,打动和鼓舞了很多人。同时,我们也为两国文化和情感的相通而动容。 

《三联生活周刊》曾在2016年和2017年分别策划了两期主题为《日本风物记》的封面,围绕着“微、秘、素、哀”和“幽、静、物、异”八个审美意识角度去解读日本。这两期刊物,都持续受到读者的喜爱。

设计大师黑川雅之曾说过,日本人为了美而活着:“日本人拥有的,是整个身体对美的敏锐感觉,并以此作为生存的基本标准。”这样的日本,也许是在我们想象之外的。

对于日本,我们感到越是了解,越是不解——曾经我们以为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日本,却处处体现着与我们的迥异。日文中的汉字为什么和我们原本的汉字不但读音完全不同,甚至很多含义也早已不同?为什么日本人酷爱生食、冷食?为什么他们钟情于太鼓、铃、三味线这种单调的清音,而不是华丽的和弦或者宏伟的音乐呢?……

我们去日本越来越方便,对曾经充满隔阂的日本也越来越熟悉。据日媒报道,2019年中国大陆赴日本的游客总数,占了访日外国游客总人次的30%。我们为日本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和便捷的购物场景所吸引——如此相通却又如此不同的日本文化,为何如此触动我们? 《透视日本——从京都到“二次元”的10次文化巡礼》这门课程的策划宗旨,并非意在让日本人教我们学文化,而是试图解答:当我们在看向日本的时候,看到的是什么? 

日本美术史家辻惟雄说,“如果能够出现又了解日本又了解中国的学者,才有可能把这两个国家文化的联系说清”。我想,著名日本思想史学者孙歌老师也许是最为接近的人了。在这堂精品课中,孙歌老师为我们做了【总序】,她以“精致的日本文化与暧昧的日本人”两个意象为题,尝试理解这个与我们一衣带水的民族,体味他们独有的感悟、困惑和思考,并进而尝试进入他们的历史,作为他者,体验他们的挫折与重生。 

▲ 2020东京奥运会及残奥会主场馆:国立竞技场

2020年东京奥运会,原本是我们从去年开始筹备日本文化精品课的一个重要背景。回顾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那是战后日本人重塑世界形象和自信的关键时机,从这里开始,日本社会飞速发展,这也是我们理解当代日本的一个转折点。实际上,日本在1940年、1964年、2020年有过三次举办奥运会的机会,然而1940年因为战争原因停办,以及今年在疫情之下的延期,让日本的奥运梦再次充满了变数。早稻田大学博士,日本建筑学会正会员,现执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的郦文曦老师,将围绕日本奥运会场馆【建筑】和几代设计师的创新与传承,串联起日本社会经济背景和城市发展变化,从而体现日本与日本文化的性格。

作为现代日本的缩影,东京充分展示了一国首都的优越感。但是,想要观察日本文化中的一贯性,【京都】是个更合适的窗口。明治维新的一大改革,是抛弃了京都这个传统的政治中心。在京都的近代化过程中,如何一面把一个已经迁走的故都保持繁盛与精美,另一方面还得吻合现代的需要,而不是一味地哀叹过去的好时光?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日本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外国研究员韩昇,将带领我们漫步京都,体味纯粹的日本。 

▲ 京都光云寺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文学形式,自奈良时期发展至今,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力。俳句中蕴藏的美学概念,体现了日本文学与文化独特的审美追求,也与其他民族的审美意识,特别是与中国文化有所相通。作家李长声长居日本多年,在他的讲述下,我们将体会到俳句的独特魅力。 

日本是一个重视礼仪的国家,并且十分重视上下级关系,【茶道】的礼法也不例外。寻其根源,有人认为这是接受了中国儒教的长幼尊卑的思想。其实,这背后有更深层的思想渊源。北京大学日语系教授滕军老师研究中日茶道文化多年,让我们跟着滕老师一起,学习源于敬畏的日本茶道礼法。

▲ 日本茶道

日本讲究“禅茶一味”,茶道的很多规则,其实是【禅宗】思想的外化。禅宗文化对日本文学、茶道、饮食、寺院庭院渗透着诸多深远的影响,是日本人显性生活方式里内含的精神源头,甚至造就了日本“断舍离”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张文良,将与我们一同探究禅宗是如何做到适应日本的宗教土壤继而本土化,在当代仍产生较大影响力并且进入西方思想界话语体系的。

除了禅学,【美术】也是被日本吸收和内化的领域之一。《日本美术史》作者、著名美术史家徐小虎形容:“日本文化就像一个牡蛎,张开外壳接受海中各种外物侵入,再将来自大陆的那些沙砾转化成珍珠”。日本有历史记录以来的艺术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中国艺术的传入和影响,但对于日本来说,在外来美术的影响下千变万化,却又永守不变的本质。徐小虎老师将通过对于日本美术的多面性进行分析,探讨其中日本的美学特征,以及日本人“不歌颂永恒,只追求瞬间乍现的美感”的民族性格。

《源氏物语》绘卷 12世纪初期

在我们熟悉的日本【电影】之外,其实日本影视人不断突破平台局限性,在电影、电视和流媒体平台之间游刃有余,最终逐渐形成风格多样、尺度得体、平缓自省的新派日本影像。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主任编辑支菲娜,研究日本电影多年,她希望从影像包容度的变迁角度,触及日本电影和电视剧美学风格走向及其背后的政治、社会、人文、技术、国际化动因,并解析21世纪以来日本电影在华传播状况及其深层文化因素。

在【文学】方面,日本文坛涌现出一批文人以及不同文学流派,构建了别样的日本文学图景。日语文学研究者、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许金龙老师,将梳理和呈现日本近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与特征,同时以大江健三郎的作品思想以及其独特成长史的分析,洞见日本新时代文学代表的内核。


▲ 弹奏三味线

在传统和西方因素双重影响下的日本【音乐】,在融入了书、影、音作品之后,对人们的音乐审美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比如那些不得不说的日本音乐大师——久石让、坂本龙一、岩代太郎等人,伴随日本电影、电视、动漫等文艺作品向外延展,形成了日本音乐文化的独特语境。毕业于北京大学日语系,现居日本的音乐人程璧,将会透过日本音乐文化折射出的文化气息,探寻日本音乐如何融入国民的生活。在对日本民族音乐进行聆听理解时,在音符与音符的迸发之间,同样也镌刻着日本民族所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中独有的美感与审美体验。

从传统文化走到现世人生,最后一讲,我们将进入一个虚拟世界——【二次元】。“二次元”由动画、漫画、游戏和小说组成,从20世纪50年代漫画师手冢治虫的崛起和日本打造“东方迪士尼”开始,虚拟的“二次元”文化逐渐成为日本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林品,也是很多人熟悉的“cosplay达人”。通过回溯日本二次元的发展源流,林品将试图解答:“二次元”文化为何会在现当代爆发那么强的生命力?日本提供了怎样的文化土壤和社会环境?又是怎样将二次元文化向外输出,成为国家文化的独特名片,并且融入世界性的话语体系?

▲ 虚拟偶像 初音未来

以上,就是中读精品课《透视日本——从京都到“二次元”的10次文化巡礼》的全部旅程。在原本的策划中,前3讲我们围绕日本人的性格、东京与奥运会以及京都三个角度,对日本的现实世界进行观察与阐述;第4讲至第9讲,所讨论的俳句、小说、茶道、禅宗、电影等等,是将现实世界加以升华的文化符号;而最后一讲,我们将进入一个完全虚拟的世界——二次元。 

但是由于奥运会的延期举办,我们也将关于奥运与建筑的内容,放在课程最后更新。怀揣着对于明年的美好期待,一端回溯古典美学,一端看顾现代生活。当我们感概为什么日本能将这两极有机融合或者加以平衡,而我们却时常被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割裂感所困扰时,或许能从中获得些微的启示。 

当我听完老师们的备课内容之后,感觉说出了一个“异”字:日本是一个自古以来没有科举制的国家,没有士大夫阶层。茶道的形式感如此强,强调的是平等的精神交流。禅宗简单的能进入世俗观念和大众生活,俳句的幽默和市井精髓,很多文化符号在我们今天看来有意思,是因为吻合了今天我们社会发展特质。古典日本向现代日本的嬗变中,电影、音乐、二次元越来越被年轻人喜爱并被深刻的影响。文化生生不息,古今中日,风月同天。今天来巡礼十讲日本文化,悦目更是赏心,帮助更深地理解日本人和风物,也思考我们的当下。 

我是李菁,欢迎进入《透视日本——从京都到“二次元”的10次文化巡礼》精品课,希望你有所收获。

分享下方海报

与更多人一起

聆听山川风物

感知古今日本

文章作者

李菁

发表文章206篇 获得118个推荐 粉丝11215人

文字工作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透视日本

从京都到“二次元”的10次文化巡礼

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0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