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EP02 郑钦文是一个新的「鸡娃」模版吗?

作者:吴丽玮

10-20·阅读时长12分钟

36人看过

EP02 郑钦文是一个新的「鸡娃」模版吗?

30.5MB
00:0022:12

大家好,我是《三联生活周刊》记者吴丽玮,今天由我为大家来“拆”新闻。这期内容想跟大家一起来拆解的,是一个跟体育和教育相关的话题。

如果要列举最近最受关注的体育明星,郑钦文绝对能排到前几。2024年8月份,郑钦文在巴黎奥运会上夺得了网球女子单打的金牌,创造了历史,这之后,你就能时不时在网络上看到两类报道:一类是讲网球在国内的关注热度有多高,比如10月北京结束的中国网球公开赛,票房总收入超过八千万,达到历史新高;另一类话题则是围绕她的成长经历,比如《豪赌2000万,郑钦文背后的“残酷”家庭》《“顶配”郑钦文的金牌底色:2000万元成就亚洲第一人?》这些文章曾在朋友圈刷屏。这些文章都指向了一个思考:在金钱上有更多的投入,是不是就可以复制出一个郑钦文?郑钦文的爸爸如此强势,几乎是“虎爸”的代名词,他的培养经验,是不是一种“鸡娃”的新模板?

郑钦文夺得巴黎奥运会网球女子单打金牌(图源:郑钦文微博)

我从2022年就开始写郑钦文的报道。那年郑钦文19岁,她在法国网球公开赛上一路过关斩将,战胜了前法网冠军哈勒普,闯进了16强,最后惜败于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斯瓦泰克。当时我们近距离接触了郑钦文在不同阶段的教练,以及她的家人、朋友,对于她的成长经历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这期内容,我想结合之前做过的关于郑钦文的报道,和大家一起来思考孩子教育模式、甚至是职业选择上的问题。在我们看到的这些“望女成凤”叙事中,有哪些因素被大家过于放大的?还有哪些因素很重要,但是在媒体报道中被忽视了?希望这些内容能帮助到大家更加真实地看到孩子的成长。

很多媒体都说到,是因为郑钦文爸爸的选择和个性,塑造了今天的郑钦文。我们不妨先梳理一下,在培养郑钦文的过程中,她的爸爸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郑钦文的爸爸非常强势,同时也很有决断力。在郑钦文刚会爬的时候,她爸爸就要求她比别人爬得快。后来郑钦文打网球输掉比赛时,她爸爸又会不留情面的,气得直接在场边打她。

郑钦文刚读小学没多久,她的爸爸就替全家做出决定,要让郑钦文从湖北十堰老家的学校退学,让她的妈妈辞职陪女儿去武汉,找更厉害的网球教练,进行全天训练。后来郑钦文从武汉去了北京,可以说是追随着李娜的发展路径在走。在疫情之前,郑钦文又去了欧洲,后来在欧洲长期训练,参加比赛。郑钦文在欧洲的日常开销和网球训练费,郑钦文的爸爸曾经跟湖北队一位教练提过,一年差不多要花300万。我们可以推测,在郑钦文成为成年职业选手,跻身世界前列,拿到比赛奖金和商务代言之前,这么多年培养孩子打网球的费用,基本上都是靠郑钦文的爸爸做生意,或者说都是这个小家庭自己来承担的。

这里也想和大家补充说明一下,网球一直以来是一个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的项目,目前国内的很多家长是通过社会机构,也就是自费培养的模式,让孩子去学打网球的,这与很多在体制内从事体育项目,或者在体校学习训练的这种模式不太一样。选择这条道路的家庭,的确需要花费比较大的财力,来支撑孩子的训练。而像郑钦文爸爸这样,自己为孩子择教练,要求孩子放弃学业甚至去海外,努力成为职业网球运动员,既是更高的目标,也需要追加更多投入。

而这是不是证明,这种看上去比较极端甚至是豪赌的亲子教育方式,其实就是有效的呢?是利大于弊的呢?

我也是一个家长,在培养孩子的特长方面,也面临着这样的困扰:如果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就去逼迫他去学一个特长,是否能有比较好的结果?就比如说学钢琴吧,有的孩子是被家长逼着去学的,说自己很讨厌钢琴,被逼着考完了钢琴八级,后面家长不再强迫了,但孩子会说他从今以后再也不会碰钢琴了。在很多普通家庭里,强迫孩子去学,或者过于严厉,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在家长朋友中,我听到过不少类似的反馈。如果孤注一掷,像郑钦文这样,从小就确定要走职业网球之路,万一失败了,是不是风险很大?所以我其实会去告诫自己,尽量避免做类似严厉、决绝的事情。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一个孩子的成长和他未来获得的成就,到底是由什么因素主导的?就是家长去强势地决定吗?

我们继续说回郑钦文的例子。当时随着采访的深入,我采访了郑钦文从小到大的五任教练,经过和他们的沟通我意识到,在她爸爸强势介入女儿未来的这个因素之外,还有一个特别容易被忽略,但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郑钦文本人对网球是极其热爱的。

她去武汉之后的第一个教练和我说,郑钦文当时的网球技术是比较欠缺的,但是她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打球有激情,脚下非常积极。后来她去北京跟着国际教练团队进行训练后,教练也和我提到,郑钦文在场上是非常想赢的,仿佛永远都不会累。我也采访了她现在的教练,西班牙人佩雷·里巴,他说最初见到郑钦文印象最深的就是她的那种“饥饿感”,这是在西方形容运动员的一个很好的词汇,说明这个运动员是非常渴望得分,是永远全力以赴,永远不会放弃的。

说到这一点呢,我就想到了钢琴家郎朗和斯诺克运动员丁俊晖,他们几个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爸爸都很坚决,逼着他们放弃一切,去训练各自的项目。但是需要大家注意的是,他们最终获得了这么高的成就,并不是光靠家长的外因,而是他们自身就有很强的自驱力,因为对从事的项目有非常高的热情和热爱。我们在这里划个重点:热爱,以及自驱力

除了热爱之外,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时,还会考虑另一个因素,叫做天赋。如果能让孩子从事一个他喜欢的,并且是他擅长的项目,那岂不是就很完美了吗?

听起来很有道理,那么问题来了,郑钦文打网球的天赋高吗?或者说,在她童年时期,是因为她表现出了很高的天赋,所以才让她的爸爸这么义无反顾地,去让她走职业路线的吗?

我当时在武汉采访了带过郑钦文两年的教练余丽桥。她也是李娜的启蒙教练,帮助了李娜很多年。郑钦文的爸爸去找余丽桥教练,当时也是慕名而去的。余丽桥教练就跟耿直地说,郑钦文在童年时代没有表现出多大的天赋,但是她也跟我说,虽然她直到现在依然在一线进行青训,培养小队员,但她始终总结不出来网球天赋到底包含哪些,因为网球是一个非常综合的项目,既要求速度,又要求耐力,协调性也要好,还要力量大,她不是觉得郑钦文天资不好,而是她觉得,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能看出她的网球天赋,几乎是不可能的。哪怕就是李娜吧,李娜跟着余丽桥训练了那么多年,也是直到很后来,她才发现李娜调整重心和步伐节奏的能力比其他运动员强。除此之外,她也举不出李娜更多的关于天赋的例子来。

郑钦文和李娜在澳网比赛期间的合影(图源:郑钦文微博)

所以我们怎么能以这个孩子是不是有网球天赋,作为打不打网球的依据呢?很多其他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也都是同样的道理,能够在一个领域获得突破的决定因素有很多,比如说运动员的身高、肌肉、爆发力、耐力等等身体条件之外,心理因素是不是也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不是也能算作天赋的一部分?


比如苏炳添,从外形上来说,他肯定不是短跑运动员里特别出众的,但是我的同事陈晓曾经采访过苏炳添的启蒙教练,这位教练发现苏炳添有一种保持镇定和专注度的能力,这让他的肌肉在奔跑过程中保持放松的状态,更长远一点说,专注和安静也是他后来能站上百米飞人决赛跑道的一个关键因素。

所以,在青少年时期,就要明确地去判断说,孩子在某一方面是不是有天赋,是不是适合,这可能是很武断的。不如就交给热爱,孩子喜欢什么,就尽所能去支持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自驱力的来源”,这些话可能都是老生常谈了,但是兴趣和热爱难道就不会是天赋的一部分吗? 

到这里我们小结一下,前面讨论了强势的“虎爸虎妈”策略,能否让孩子更容易地通向成功——结论是不一定,即使是奥运冠军、行业顶尖的钢琴演奏家,他们的成功也是糅合了热情、性格特质、以及一些精神能力的因素,绝不是“鸡娃到成功”这样的单箭头归因。

那很多人都会想,我并不敢奢望自己可以培养出郑钦文啊,如果我没有让孩子成为职业运动员的目标,那我还可以让孩子长期进行训练吗?如果进行训练,是不是必然就会挤占学习和生活的时间,这两者之间可以获得一个平衡吗?我想接下来跟大家聊一聊,应该怎样去培养孩子特长的问题。

还是拿郑钦文来举例子。

郑钦文大概在10岁左右的时候,她的爸爸又把她送去了北京一个叫“匠心之轮”的网球俱乐部里。很多熟悉李娜的球迷可能都知道,李娜在复出之后,就是在匠心之轮俱乐部跟着著名的教练卡洛斯·罗德里格斯训练,这位教练曾经培养出女网顶尖选手海宁,他也帮助李娜在复出之后拿到了2014年澳网的女单冠军。

罗德里格斯当时在匠心之轮组建了一个国际化的教练团队,我采访了这个团队里当时主管郑钦文的一位教练,我觉得他对于训练理念的讲述是让人非常受启发的。

首先是训练强度的问题,和我们中国传统观念里的“水滴石穿”不太一样。在他的训练理念里,青少年的训练时间是需要严格控制的。比如说你今年12岁,你一周的体能训练再加上专项练习,总时长就不能超过12个小时。否则孩子会因为接受能力有限,渐渐对所从事的项目产生厌倦。同时,他们也不建议青少年时期去参加过多的比赛,尤其是不应该让青少年去参加高级别的比赛。因为发力太早的话,短时间内看上去成绩很好,但是会影响运动员后期的训练状态。

不管是不是要往专业方向上去培养孩子,这个观点都是很值得借鉴的,尤其是在训练和学习产生冲突,感到纠结的时候。

在这里,还有一点我想强调一下,作为青少年的训练强度跟成年职业运动员的训练强度一定是不一样的。那些最优秀的运动员,无论何种项目,都需要投入辛勤的汗水,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郑钦文在17岁的时候奔赴欧洲训练和比赛,遇到现任教练佩雷·里巴,这位教练告诉我,在两人正式合作开始前有两周的试训时间,他故意给郑钦文安排了从早上7点开始的高强度训练。尤其是前四天,训练强度故意设计得特别大,但是郑钦文一声不吭,全都完成了。里巴这才觉得心里有底了,如果郑钦文能够按照这个节奏继续训练下去,她一定会成为世界顶级球员的。

除了训练强度的问题,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很重要。在采访中,匠心之轮教练团队举过一个例子:因为郑钦文是一个不知疲倦,渴望训练的孩子,所以她会对教练中止她的训练时间感到不满意。比如说规定了要打几个球,最后一个球郑钦文没有打好,她想再打一个,但是教练是不允许她这么做的,郑钦文甚至会被气哭。教练这时会告诉她,她现在要做的不是继续打球,而是要去思考,为什么这个球没有打好,没有做到全力以赴。回去想,想好了,等下午上课的时候再来继续打。

需要注意的是,独立思考并不是不沟通,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很重要。郑钦文的这位外籍主管教练就跟我说到了他们在观察中国孩子时发现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就是中国的孩子太听话了,教练说什么,就练什么。但是网球比赛十分特殊,比赛时是没有教练在旁边指导的,场上的变化全靠自己快速判断,做出反应,面对压力时也只能自己一个人扛,因此它也被誉为最孤独的一项运动。

郑钦文刚去匠心之轮的时候,英语不好,跟教练交流需要找翻译,所以她很不爱说话,教练组因此找她谈过很多次话。有时候出去参加比赛,比得不好,郑钦文闷闷不乐,有情绪起伏,但就是不说话。这时候教练不会逼她,而是让她冷静一下,第二天再找她谈,觉得问题出在哪里,场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她自己把感受说出来,由她主导,去制定接下来的训练计划。

独立思考,并在培养这种能力的过程中勇于沟通,表达自己,对于运动员提升训练效率、增强阅读比赛的能力,都是有很大帮助的。如果我们能够从郑钦文的成长中关注借鉴这几点,哪怕不以走专业运动员作为培养目标,也可以让孩子在特长学习中获得心理上、心态上的成熟。

对于青少年阶段的培养,还有一个家长们很关注的话题,就是如何平衡训练与学业。在这一点上,有一个比郑钦文更加合适的例子,就是谷爱凌。虽然这是一个普通人很难企及的高度,但我想她的训练经历里,也可以让我们获得一些启发。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后,《三联生活周刊》曾经做过一期关于谷爱凌的封面故事,我在当时负责采访她的几位私人教练,其中一位私教告诉我,当时谷爱凌已经提前从高中毕业,正在用一年多的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冬奥会的准备中,虽然训练时间很宝贵,但是谷爱凌从来不会放弃自己对睡眠的要求,她每天早上10点以后才开始训练,训练一整天再去健身房,之后再回房间处理大量的其他事务。一整天多头处理各种任务的前提是每天9-10小时充足的睡眠,保证了她一整天的高效和充沛的体能。

谷爱凌在北京冬奥会赛场(图源:谷爱凌微博)

另一位在她北京冬奥会期间的私人教练讲得更加具体,他向我回忆道,谷爱凌这种像机器一样精准的表现,是因为她具备一很多人种视觉化训练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在脑海里反复演练一个动作,用想象的方式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他说,谷爱凌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有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间,把一个完整动作的各个环节,都在脑子里清晰地梳理一遍。这让她清楚地知道每一个技术是怎么生效的,也知道该向哪个方向去努力。在高中还没毕业时,谷爱凌每年滑雪的时间比职业选手少很多,很多人一年至少会有200天待在雪上,但是谷爱凌只有每年雪季60天的滑雪时间。

虽然谷爱凌的超强能力并不太能够复制,或者我们可以说,她这是一种天才的表现。但是就如郑钦文一样,这些优秀运动员的成长模式里,有3点是我们普通人也可以借鉴的:科学规划训练时长而非一味苦练、独立思考、以及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能够在特长培养中,领悟到这些能力,对于孩子的日常学习来说,我相信也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最后我想跟大家聊一聊,投入了很大时间精力在一个项目后,该如何看待孩子所取得的成绩。当孩子到了高年级之后,他们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紧张,很多家长都会把精力集中投入在更有价值或者是更有性价比的兴趣爱好上,这时候很可能会产生一种想法:我已经投入了这么多,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结果的话,作为家长和孩子到底能不能接受?

我觉得有这样功利性的想法是非常正常的,但是作为体育项目来说,它本身是具有很大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所以家长要有更充分的了解,并做好心理准备。

运动类项目的风险是非常大的。比如伤病、身体条件的限制,像篮球要求身高,女子花滑要克服青春期身材的变化。我们常常通过优秀运动员的报道来理解如何培养运动员,但他们只是少数很幸运的人,我们没法看到的,没有被媒体报道的其实是大多数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黯然离场的人。

此外,在对待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上,到底能够获得些什么?家长可以有更开放的心态,做更多的准备

这里我想补充一个郑钦文“队友”的故事。郑钦文在武汉和北京训练时有一位队友,叫韩江雪。女孩的妈妈就跟我说,她白天跟郑钦文在一起训练,晚上回家之后,还会请私教来补习数学、英语、物理这些科目,弥补她不能去学校上学的缺憾,所以那几年其实是过得非常辛苦的,但最后也获得了一个很好的结果。韩江雪虽然没有像郑钦文这样在职业网坛一直走到了最顶尖的位置,但她后来被南加州大学录取了,学的是国际政治专业,还拿到了全额的奖学金。我今年夏天的时候还看到一些媒体的报道,韩江雪还在美国参加了一些职业比赛,我觉得她现在的这种状态非常好,当年那些付出并没有磨灭她对于这个项目的热爱。

虽然对于很多人来说,后面这条成长之路的投入其实也相当大,但这样的路径也许更适合非天才的普通人去参考。

最后,我想为这期内容做个总结。当郑钦文这样的体育新星出现时,她的成长经历中那些与众不同、有话题性的部分一定会被放大,在舆论场中被广泛传播,但这种热议也往往会给大家带来更为片面的印象,从而忽略了成功背后更为复杂的因素。

郑钦文的成功,不是靠“鸡娃”完成的,在家庭大力投入的背后,是她自身对于网球运动的极度热爱,这也是一种会被我们忽略的“天赋”。在青少年体育培训中,我们也要意识到合理的训练强度与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同时,运动类项目极具风险和不确定性,在为孩子进行人生规划时,家长保持更开放的心态,广泛获取信息,会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与人生选择。

欢迎转发与分享
每周五与我们一起「拆」新闻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吴丽玮

发表文章10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49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拆」新闻

给大家的全年资讯内参

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