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文旅团回顾 | 六天五晚,与三联同行,冬游多彩贵州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12-27·阅读时长13分钟

59人看过
六天五晚的山水人文之旅

“来,跟我们一起跳一哈子舞吧。”来贵州之后,这是我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

 

一大群人自由舞动的场景,可能发生在在层层叠叠的吊脚楼周围、在村寨的空地、在村超的草坪,或在每一条寻常的马路。比起旅游旺季夏天,冬日的贵州,似乎更适合逃离城市的人们,去深入体验大山里丰富的生活样态。

 

正如本次文旅团的讲解员郑工所说,“这个时候来贵州,不是人流最多的时候,但恰是如此,你更能感受到一个绝对真实的贵州。”

 

三联贵州冬季文旅团,正是选在这个时节,在三联特邀讲解员和非遗传承人们的带领下,一行12名来自五湖四海的三联朋友团聚集在一起,共同探索贵州的山水人文。



从贵阳出发,看“红飘带”——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品尝贵州特色美食酸汤火锅、从地标甲秀楼开启citywalk,然后一路向东,从近距离体验村超,到走访苗寨侗寨,在卡拉村和石桥村亲手触摸与感受,将民俗文化可感地在手中复现……



随时随地过节,

有多快乐?


来贵州的两天内,我们一行人就在这个全中国最快乐的省份,过了两个节。


行程第二天,我们来到榕江参加本季度最盛大的一次村超。走下大巴往外走,一幅红底白字的巨型广告牌赫然出现在眼前:“贵州两大热点:A.榕江村超看球,B.贵阳某某楼盘买房。”


“要不要一起来点糯米饭?”顺着村超拉拉队的牌子进入场地,便有一对贵州父子热情邀请。正前方的大屏幕上播着流行音乐现场视频,四周挂满了精神状态超前的横幅“人生就该有追球”,还有被称为“乡村版迪士尼”的民俗表演巡游,以及富有贵州当地特色的舞狮和大歌表演,甚至有阿姨带着家里的两口锅,组成了最简易的喝彩专用“钹”……场子成了各种元素融合混搭的神奇空间,现代和民族的音乐在场上达成了奇妙的和谐。


村超现场,当地表演团在巡游


日落时分,球赛结束,晚霞和大屏幕的亮光却把球场点亮。没人关心比赛赢输,大家只知道,全场最高潮,才刚要开始。


我们来到内场,和歌手黄征以及全场成百上千名观众站在一起,合唱着超燃的《奔跑》,团里的年轻女孩儿嘉怡和cici冲上去和他击掌——这是演唱会不曾享受的零距离面对面体验;穿着苗族服饰的当地人,还围成了一个大圈跳起了苗舞。被这种集体情绪所感染,团里的每个人好像都一下子“燃”了起来。


三联朋友团和穿着贵州服饰的当地人一起跳舞


传统的,现代的,民族的,潮流的,在这个瞬间,奇妙地融合在了一起。精神状态领先的贵州人,好像早就明白了“混搭”的魔力——把所有真实的东西聚集到一起,就能碰撞出1+1>2的效果。


三联朋友团里的团友来自全国各地,中年居多,有几个团友出差频繁,走过很多地方,但她们说,自己已经很久没有真正的旅行一次了。从平时忙碌的生活里抽离出来,我们一行人在球场上重新打开了感官。在团里一个年轻女孩的带领下,不同年龄段的团友们都和当地演出人员蹦上了苗迪;比赛的奖品“小香鸡”成了团友们的拍照道具;村超的解说员韩乔生也成了彩蛋,和他的合影,成为了每个人这趟行程相册里珍贵的底片。


三联朋友团和韩乔生的合照


和三联朋友团团友们手拉手一起转圈时,有一种久违的纯粹的感动,在胸腔里弥漫开来。城市的狂欢,仿佛都是有门槛、有代价的,人们聚在一起,似乎都是为了找一个出口;而在这里,不需要任何理由,人和人之间没有缝隙,目的只有真实地交换快乐——快乐不需要被刻意地制造,只需要调动感官,多巴胺立等可取。


三联朋友团和当地表演人员合照


在贵州,玩是永远的关键词,而节日,就是集“玩”之大成所在。据不完全统计,贵州全省各民族共有1400多个传统节日,光是国家级“非遗”节日及与节日紧密相关的项目就有22个,同类数量为各省之首。而精神状态超前的贵州人,不光沿袭固有的传统节日,还在创造最有“贵州范儿”的新节,比如村超。


看完村超的第二天,大巴路过人群聚集的街头,我心里暗猜是不是又遇到贵州人在过什么节了——果然,下车一看,幸运地偶遇了一年一度的侗族大歌节。


简易的舞台、熟悉的红白相间的条幅,穿戴整齐侗族服饰的当地人,在路边支起零食和水果摊子助兴。我们抓着卖贵州米粉的阿姨问了问为什么要办侗族大歌节,获得的回答依然是用“贵普”说出的简单俩字:“好耍。”


侗族大歌节现场


看台上的原创曲目都和自然、情感有关;这也和晚上侗族大歌传承人介绍我们的一致——大歌不仅仅是歌曲,更是侗族人的日常生活表达。比赛打分机制也很有意思——分数永远都在8.6往后两个小数点徘徊,参赛队最后的比分都只差零点零几分,而这微弱的比分差距,也让我们重拾了观赛的乐趣——无论哪个队上台,我们和台下的观众都要比谁的加油声更大声,底下的观众们仿佛也在举办“比响大赛”,那一个小时,成为了我们难能的回归孩童时期纯粹的奇妙时光。


不同于“生活在别处”的说法,贵州人的生活好像就在此处。在各类节庆载歌载舞的贵州人,似乎都有随时释放自己情绪的能力。


穿着贵州服饰的当地人在载歌载舞


几个70后的团友说,这次选择冬日来到贵州,就是希望去找一些城市找不到的、常规的旅游景点也感受不到的真实的东西。她们真的找到了。在这里,她们学会了通过不加修饰地尽情表达自己,把每一个瞬间变得浓墨重彩。而狂欢过后,也引发了我们每个人对日常生活更多的反思——


当“丧”和“佛”成为城市生活主流情绪的当下,贵州节庆的“燃”背后的赤诚和勇气,好像变得有点陌生。当我们回归城市生活时,比起一定要抵达某个目的地,是不是如何更好地拥抱真实的自我,才是更重要的事?



在苗寨与侗寨之间,

体会狂欢后的宁静


狂欢结束之后,我们团里的一行人安静下来,潜入冬天静悄悄的黔东南少数民族部落。大山就像褶皱的藏宝图,苗族侗族聚集的一个个村寨是盲盒。贵州真正的生命力,在于山地里各个民族的故事。


抵达岜沙苗寨前,我们对这个“中国最后的持枪部落”的印象,还停留在“净土”“神秘”“原始”等关键词上。


寨子实行自治管理,一寨之长又称为寨老。在岜沙苗寨寨老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穿越树林,穿过层层叠叠的禾晾架、谷仓群、吊脚楼,然后进入藏在森林中的芦笙坪。刚到这里,就观赏了当地人欢迎游客的全套表演,包括镰刀剃头、鸣枪、表演婚嫁习俗。


三联朋友团正在体验“镰刀剃头”


走过村落,和寨老聊天,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芭沙人生命轮回的观念:当有孩子出生,父母就会为TA种下一棵树;TA去世后,寨里的人会把这棵树砍下来,做成棺木;再在相同的地方种上一颗小树,迎接新生命的诞生。没有坟头、没有墓碑。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当地人早就用习俗,演绎了自己的生命哲学。


而侗寨带来的体验,则更加立体。侗寨依水而建,穿越层层叠叠翘立的屋檐,能看到侗寨鼓楼纹理细腻的脊梁,肇兴侗寨的五座鼓楼,代表五个团,分别叫做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不难看出中华伦理的发展史,也贯穿了侗族发展史。


一进入侗寨,就能看到鼓楼的杂色长凳前,几个古稀老人靠着墙沉浸在阳光里,中间是熊熊燃烧的火堆,木楼古旧,黑瓦深沉,梁上挂着尚待风干的腊肉。到了晚上,篝火点燃,村民们围着篝火、穿着盛装,唱起了侗族大歌迎宾——这就是侗寨人的日常。


三联朋友团在鼓楼和当地人一起烤火


驱车离开肇兴侗寨1小时,我们特意赶往了面积不大,但因“百年人口零增长”而显得神秘的占里侗寨。这趟旅程经过了肇兴村的好几个寨子,其中不乏名声在外的标志性侗寨,但这个一小时就能走完的寨子,竟成了我此行记忆最深刻的地方。


进入村寨,混着草药香的是一排排整齐的禾木架;随处可见当地的老年人在摘草药、刺贵绣;每家每户楼上都挂着金丝鸟笼,是占里特有的“符号”。寨子的“精神状态”也出乎意料:村头挂着“励志超市”的牌匾、鼓楼的梁上画着各类文学作品的Q版人物形象,还有寨子里标志性的牌匾“崽多无田种,女多无银两”、“无儿无女一身轻”。


占里侗寨的牌匾


这里没有任何商业痕迹,甚至还保留着最纯正的侗语,像是一个世外桃源。


寨子里的生活,有着自己的节奏。阳光洒在村民们闪闪发光的侗族银饰,和河里羽毛丰满的鸭子身上,而我们也这么“入乡随俗”地坐着晒太阳,偶尔和手上正捣鼓不知名药材的当地奶奶“聊聊天”,彼此语言完全不通,但我们也乐在其中。侗语的音调起伏很大,听他们说话,也仿佛像在唱歌。离开热闹的节庆氛围里,我们在静谧的寨子里,慢慢享受着难能的沉静。


 三联朋友团和当地老人在聊天



用五感,

体验立体的贵州


在导游、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的足迹从贵阳市一路蔓延到黔东南,每个细节都在感官里被放大。


从贵阳本地人、讲解员郑工处得知,贵阳是一个迁徙大户城市。从几万年前到现在持续流动至贵阳的人们,最终被酸汤、辣椒和好酒统一了口径,被湿润的气候改造了面貌,贵阳的城市朴实又爽辣的精神气儿,也慢慢明显了起来。


吃完贵州特色的酸汤鱼、糯米饭和丝娃娃为“启程大餐”后,我们在贵阳市老城区以甲秀楼为起点,开始了一场citywalk。郑工说,“这400多年的名楼不是凭空建在了流水之上,而是因为河中心有一块形似鳌状的天然巨石,正是有这鳌矶石做楼基,才奠定了甲秀楼科甲挺秀的文化地标的地位。”


夜幕中的甲秀楼


初到贵州,我们的味蕾是被贵州美食的第一张名片——贵州酸汤调动起来的。走在街道上,那种独特的酸辣味道,从街角和楼宇的餐馆中飘出来,涌入鼻尖。这次旅途的饭桌上,每次都会有一锅酸汤,发酵的酸、若隐若现的辣,还夹杂着一丝明亮的木姜子香气,构成了三联朋友团对贵州菜的印象。


贵州的酸汤鱼


当然,行程中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牛瘪火锅,这道异食界的硬菜。牛瘪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要提前几天就只让牛吃干净的青草,把胃排空,在在宰牛的当天,还要给牛喂食大量的中草药,然后在宰牛之后迅速取出牛的第四个胃,挤出还未完全消化的草药和胆汁,变成草绿色的火锅汤底。


最后,我们还体验了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去感受少数民族的非遗文化:不再是单纯的看,而是从指尖感受具体的文明传承。在丹寨县的石桥村,我们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学习打纸浆、印刷、把想印的图案刻在纸上,做成一张漂亮的纸。古法造纸的非遗传承人,喜欢从生活中就地取材当作灵感,用各式各样染色和图案的纸做成石狮子、手账本、灯罩。


三联朋友团正在跟非遗传承人学习古法造纸


有人评价贵州说,“贵州所有的文化都投射在日常里。”贵州的美食、手工艺品、传统技艺等,都体现了当地人对日常生活美学的追求。这是旅行接近尾声时,我们对贵州的又一个新发现。


三联朋友团在非遗传承人工作室的合照


还有在剑河初次体验贵州特色药材温泉、在“红飘带”沉浸式体验“飞越贵州”、学唱侗族大歌……在这次行程中,多感官的体验,让贵州这个山地大省的自然气候、民俗风情,都变得更加立体。


六天五晚,这次旅行把贵州原汁原味的生活浓缩呈现在我们面前。如同行程开始前郑工所说,这是一次最真实的很“三联范儿”的旅行——在人流量不是最多、没有太多商业活动的季节,深入贵州的在地生活,当6天的山民;同时,这也是一次超出团友们预期的体验——虽不同年龄段、但志趣相投的团友们在一起,深入感受节庆里的民俗文化,体会贵州人朴素、纯粹的精气神,交换对于旅行、生命的思考与感受。



最后一天,我们从黔东南回到贵阳城区,每个人身上都带了些大山的气味,被冲淡了“班味”的我们,从大山充足了电。这也许就是贵州带给我们深远的影响:用深藏在山水之间的宁静与力量,滋养我们的心灵。


而这也正是贵州最底层的魅力所在——它用自己的精气神教会每个人拥抱最真实的自己,安静而坚定地前行。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监制丨沈艺超

文旅策划|行走的直播间

微信编辑&作者&设计排版丨熊清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775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