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在朋友圈“预制人设”的年轻人,后来怎么样了?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1-04·阅读时长25分钟

184人看过
“一面逃离,一面陷入,看起来是跳出了一种秩序,很快又被另外一种秩序捕获。”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一面逃离,一面陷入,看起来是跳出了一种秩序,很快又被另外一种秩序捕获。”


记者|艾江涛

作为展示橱窗的朋友圈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对行云来说,发微信朋友圈成为一件很有“偷感”的事情。行云是一所重点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研一新生。前段时间,赶在日本签证过期前,她和同学翘课去东京玩了几天,正好赶上东京六本木的冬日亮灯。“从2024年11月底到12月底,在东京塔前的一条路上,有持续整整一个月的圣诞活动,傍晚5点,路两旁树上装点的灯光一下全亮起来,很多人在那儿拍圣诞场景。”由于翘课去玩,这些照片显然不适合在当时发朋友圈。不过,行云在微信草稿箱中保存了东京的定位,计划到圣诞节那天再发,这也让她在无意中赶上了“预制朋友圈”的时髦。
所谓“预制朋友圈”,是指提前编辑好准备在朋友圈推送的素材,然后精心挑选在某个时间节点发送。许多人听说这一新词,是在2024年国庆前,小红书、抖音上的一些美妆博主将其爆炒为热搜话题之后。当时,一位网名叫陈滢的美妆博主挑战在6个小时内,在长沙不同地方,拍摄1536张不同造型的照片,提前编辑好国庆一周的朋友圈内容,由此引发一系列跟风与热议。
插图 :Jessie Lin
与其他人不太一样,行云告诉我,她预制朋友圈,主要是害怕被人发现她的行踪。由于本科读德语,跨专业保研压力很大,行云在保研过程中非常避讳在朋友圈发与之相关的内容,但另一方面在压力大时,她又需要在朋友圈输出,预制便成了一种折中的选择。大四时,她跑到复旦新闻学院旁听,一直等到把所有课程听完,她才把之前拍摄的听课的记录发了一条带有总结性质的朋友圈。“我当时所以囤到最后发,最大的原因还是不太想让跟我同样保研的同学看到后模仿我。等课程结束再发,别人想模仿也没办法。”同样出于一种隐秘的竞争焦虑,行云发现身边一些同学还会在朋友圈刻意混淆自己的行踪,“保研夏令营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某个同学去了北京,会猜测他去了哪个高校参加考核,于是这位同学可能故意发一条定位北京环球影城的朋友圈,让大家以为他是去玩。”
行云注意到一位大三学妹林婧言的朋友圈非常精致,经常用拼得很好看的九宫格图片,呈现着充实精彩的日常生活。师妹告诉她,朋友圈的精致化,与自己入学后的焦虑有关:“刚入学那会儿疫情还没完全结束,一学期只有七周线下课,基本上只能通过朋友圈认识对方。我希望通过朋友圈的印象管理,选择那些特别有成就感或幸福感的事情发送,呈现出自己努力充实、热爱生活的感觉,这样做压力会小一点,感觉也比较合群。”林婧言每半个多月发送一条精心准备的朋友圈,如果那段时间没有发生那么多值得发送的事情,便焦虑地期待着好消息的降临。来自朋友圈的点赞,一度构成她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正反馈。由于每次精心准备,她的朋友圈点赞数一直稳定在300左右。
“我感觉我们都有避免过度暴露的心态,只不过我担心暴露的是那些好的,她担心暴露的是那些坏的。”行云说。
《二十不惑2》剧照
与林婧言一样,很多人希望将自己的朋友圈打造为人设的展示橱窗。
Roel研究生毕业于英国华威大学数字营销专业,目前正在国内找工作。他希望通过自己风格精致的朋友圈,“首先呈现出我是一个审美很高的人,其次我在过着自由洒脱的生活”。Roel喜欢旅游,经常在朋友圈推送自己到世界各地旅游的照片。旅行途中,由于拍摄了大量照片,筛选、修图的任务很重,离开一个城市前,Roel一般选择提前保存好定位,然后就可以慢慢地处理照片,即使离开这个城市了,也能推送在这个城市的旅游美照。
无论怎样,一切都指向更为精致、更为完美的个人展示。可是,真实的生活是这样吗?林婧言会在朋友圈中设置一个很小的分组,里面都是她认识很久的老朋友。在那个分组里,她会展现一个更真实的自我:吐槽论文写不完,谈论失眠,或者对某部电影特别私人的观感。Roel的做法,则是将微博这样的公共平台作为自己的情绪出口,发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吐槽。在他看来,公共的概念,并非指看到的人的多少,而在于这些是不是自己关心的人群。
《欢乐颂》剧照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秦兰珺曾专门研究过微信朋友圈照片,她说:“我觉得每个人都需要一个人格面具。打造人格面具这件事一直都有,只不过在今天变成了人设。对于普通人来说,一个打造人设的重要方式,就是通过社交媒体,在你的朋友圈展现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以此营造各种各样的社交关系,让你觉得有价值的人喜欢你,这些都挺重要的。很多时候对年轻人来讲,如果你没有被它奴役,打造一个人设也是对自己的保护。有一个符合社会期待目光的人设在外面,真实的自己怎么玩都行。”

为人设,“服美役”

从去年11月份起,上海的一些街巷便陆续有了圣诞节的气氛。研究生毕业后,妮可来到上海工作,平时喜欢发朋友圈的她,也开始去小红书上刷有关圣诞节打卡拍照路线的帖子。“推文中,一个穿得很漂亮的女孩站在圣诞橱窗前,你就会觉得特别好,就会隐隐期待自己是否也可以拍一组这样的照片。”12月6日,她和男朋友一起逛了静安嘉里中心有着超大圣诞树的圣诞集市,又在第二天逛了愚园路一排咖啡馆和日料店门口的圣诞布景。妮可特意穿了喜欢的毛衣和裙子,让男朋友给自己拍了一个多小时照,由于人多,男朋友到后面已不耐烦,还和她闹了点矛盾。“我本来打算快到圣诞节再去拍,又担心人多,所以提前拍了,拍了之后觉得现在发好像也不是时候,所以就先攒到圣诞当天再发,于是它就变成了一条预制朋友圈。”妮可说。
为何要在圣诞当天,在朋友圈推送一组提前精心拍摄的照片?“这样就显得我在好好过节。”妮可告诉我,她喜欢过节,“因为节日跟平时很无聊的日子不一样。过节,就可以用一些借口吃好吃的,做一些节日限定的事情……我们这些小女孩喜欢在朋友圈发漂亮照片,也是这个道理。我们不可能每天都打扮得那么精致,平时上班都是灰头土脸的,偶尔那么几天打扮得光鲜亮丽,发到朋友圈,大家都来夸你,就会觉得很快乐。有一个词叫‘服美役’,为了美我们必须要牺牲。
对一些人来说,提前拍摄相关主题的照片,然后在新年、生日这样的节点发送预制朋友圈,不但省心省力,而且具有某种仪式感(武威 摄 / 视觉中国 供图)
拍圣诞照还比较普通,幼儿园教师王茗和朋友玩得更用心。她们在抖音上刷到一条视频,模仿着买来闪粉,试图用拍立得拍出下雪的感觉,然后在圣诞节发朋友圈。“我们在11月中旬就买了各种材料拍照试验。那天我们穿了红色的棉袄毛衣,在脸上彩绘了雪人雪花、圣诞树这样的圣诞元素,然后在师大校园里找了一棵漂亮的松树拍。由于闪粉的颗粒很细,拍立得摁下快门加上闪光会有延迟,为了卡准闪粉落下的时间,拍了很久,也不是很成功。”拍好照片后,急性子的王茗等不及圣诞,就先将自己的微信头像换成了模拟下雪的照片。
王茗说,射手座的天性是不甘平淡,预制朋友圈在她看来非常正常。除了预制圣诞照片,她还预制拍摄自己的生日照片。早在两年前,过25岁生日时,她就为自己提前拍摄过朋友圈的生日照片。“我的生日在12月,但我非常喜欢夏天,于是就在8月份特意约了朋友,手里拿着25的数字气球,在天坛边找了一片修剪整齐的松树林,绿树红墙特别漂亮,拍好照片后等到生日那天再发。”
选择在冬天的生日,发送一组夏天背景的生日照,对王茗来说并不违和,这一切,与她所看重的仪式感有关。她记得,妈妈每天都会在吃饭的圆桌上插一瓶花。疫情防控期间,她用油画棒作画,放在电视柜上的小相框中,并定期更换内容。“春天的时候,我可能画一幅向日葵,秋天的时候换成一幅桂花,过生日的时候,换上一幅生日蛋糕。仪式感,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对美的追求,然后和日常生活不太一样,自己看了会觉得挺开心。”
Roel和身边的朋友,也是好几年前就开始预制好生日朋友圈。“生日确实很特殊,一年也就一次机会。如果当天拍摄当天发送朋友圈,不一定能拍出很满意的照片,况且处理图片的工作量也很大。提前拍摄,省事省力,不用特别赶地在一天完成所有的事情。这样生日当天,你可以更聚焦在聚会本身。”Roel说。
《想见你》剧照
看起来,指向仪式感的预制朋友圈不再在乎朋友圈的即时性,在乎剪辑出一个别人眼里更好的自己。秦兰珺和我聊到背后的深层心理:“预制朋友圈将生活剪辑为一部成品电影,尽管这是一种基于生活本身的剪辑,可8月份拍的,被剪辑到了12月份,它的时空已经错位,只是装修得更好了。我觉得背后更重要的,还是那个问题:究竟是什么,逼着我们必须把最好的最符合期待的东西展现给别人?”
仪式感,看起来很像诗歌降临的时刻,让人在既定的生活中,有一种短暂的脱轨与出神。只是,预制朋友圈的强设定似乎又很快将你拉入另一种秩序,正如秦兰珺所分析的那样:“一面逃离,一面陷入,看起来是跳出了一种秩序,很快又被另外一种秩序捕获。”

“预制人设,这是我的爱好”

小方25岁,她的家人大多在石油行业工作,她在大学读的石油相关专业,毕业后顺理成章地到成都一家石油国企上班。与其他人相比,小方简直是在享受预制人生。她告诉我,自己不光预制生日照,就连订婚、结婚、孕照,小孩满月照,也全部预制,并算好时间发朋友圈。
和男朋友在一起不到一个月,小方看到比自己大一两岁的表哥表姐都结婚了,就有想法了,“他们都有结婚,但我没有,我想要结婚的身份又不想真的结婚,就决定和男友办一个震撼一下”。
小方和男友穿礼服,拍照,请一些不太熟的朋友吃饭,然后发送了一条订婚的朋友圈。半年多后,小方又和男友租了婚车,布置好鲜花,借来别人的结婚证,很认真地拍摄了一套婚礼照片,预制了一场婚礼。后来,当她去照相馆预制孕照时,摄影师告诉她,假肚子比较假,建议她直接修图。于是她找了好几个修图师,精心“拍摄”了孕照。
《玫瑰的故事》剧照
小方说,她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其实是通过预制朋友圈,来预制人设。读大学时,她并不是一个热衷发朋友圈的人,工作以后她觉得大家都太正经,不好玩了,她想成为那个在工作中也可以做自己的人,反而开始经常发朋友圈。为了体验不同的人设,小方有三个微信朋友圈:一个是工作微信号,发送正常工作内容;一个与同事交流的微信号,会在里面发预制朋友圈;还有一个,专门记录自己外出旅游。
在这些微信朋友圈背后,是小方为自己拟定的六个人设:国企打工人,接近自己的工作;无业的阴暗爬行文学写手,每天偷图,改编别人的故事;创业者,投资了一家运动品牌服装店;金丝雀,靠男人生活;县城文学创作者,挣扎求生;木工,自己的理想人设。在“国企打工人”的脚本中,小方写下一些菜单式的关键词:“社畜。活人微死。某种意义上是团宠,有招贵人体质。只喜欢吃肉,毫不吃素。非常有责任心,但情商很低……”
小方告诉我,这些人设与自己的生活相辅相成,它们既来自她的真实生活,又作为目标设定自己的行为。只是,穿梭于不同人设的朋友圈与其他社媒平台,个别时候她也会犯错,比如她在记录旅行的朋友圈不小心分享了一条工作培训的内容,然后忽然意识到自己在这里是无业人设,于是马上删掉。
频繁地预制朋友圈,也会带来人设的坍塌。“在我和同事交流的微信朋友圈里,我预制订婚、结婚、孕照,发订婚朋友圈的时候,大家都信以为真,结婚的时候他们就不信了,因为我没有请婚假,怀孕更不信,但我还是硬着头皮演下去。继续预制,这是我的爱好。原来的人设虽然坍塌了,但是新人设又建立起来了——一个爱玩的人设。所以在职场中我毁誉参半,有人觉得我挺有意思,有人觉得我神经病。”
人们不难理解一个人具有丰富广泛的爱好或多重复杂的人格,只是,为何如此热衷于在朋友圈预制如此多的不同人设?
《凡人歌》剧照
小方说,自己一直有很多奇思妙想,12岁时便在父母陪同下,装成18岁在起点中文网签约写作玄幻小说,后来因为高中升学才停止。对现在的自己,小方坦言:“可能因为我对现在的生活不太满意,不想固定在某件工作上一直做同一件事情。我就想,为什么不能过其他人生,尝试以不同的身份生活,体验不同的人生?”
这似乎也隐喻着现在人的困境,如此丰富,如此美好,如此短暂,如此疲劳。秦兰珺以自己为例,“我小时候很胖,后来减肥瘦下来后,我发现我自信了,周围人对我的眼光也变了,我觉得变漂亮挺好的,无论你是否承认,一个胖女孩和一个瘦下来的漂亮女孩,受到的待遇是不同的。那段时间我对自己非常苛刻,每天必须跑步,即使半夜三更也要去跑,后来心理出了问题。最后还是放弃执念,放平心态。”在她看来,不论是预制朋友圈,还是预制人设,都存在一个度的问题,“追求美好是对的,但这个美好不应该成为单一的标准。在这个社会上,追求美好当然可以兑换出很多实实在在的好处,但你对美好的价值追求本身,不应该被这个好处所裹挟。”
“超累,但是又停不下来。”小方告诉我,自己接下来可能会抛弃一些人设,专注于自己更喜爱的人设。上周,她专门去了一趟北京,跟着师傅学习木工制作。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24年52期,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部分受访者为化名。感谢实习生郭思航、陈林以及李瑜、寇博、阿找、陈奕霖对采访的帮助)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初初 / 审核:小风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预制生活 」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纸刊!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778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