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70后的我,学会做一个“退场”的父母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2-23·阅读时长22分钟

191人看过
作为父母,我们的爱也要与时俱进。

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文 | 读者:若蓝


我们70后成长于一个特殊的时代,我们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封闭到开放的过渡。我越来越发现,我的价值观和工作观念,往往与子女有着天壤之别。在子女眼中,成功可能意味着自我实现和追求梦想;而在70后父母看来,稳定和体面才是生活的基石。
春节,这个本应充满温馨与和谐的家庭聚会,却常常成为代际冲突的爆发点。春节期间,我看到一个视频,目前已有10W+的点赞。视频中一个素颜女孩,哭诉着春节回家后与家人的种种不愉快。春节家中来了很多亲戚,这个女孩依然日常按惯例,在那个时间点开直播。这时,他父亲走过来说:“现在不是搞这个事情的时候,天天搞也没看你搞出什么名堂”。
因为当着很多亲戚的面,女孩显得很难堪,但她仍用平静而倔强的语气说道:“我需要搞出什么名堂?”最后,大家都陷入沉默。女孩说她没办法去跟父母说,今年通过自己努力,在社交媒体平台上都涨了几万粉,广告报价提高了几百块钱等。因为父母亲对孩子成功的评判标准永远都是,你有没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她说在家里永远都没有人认可她的价值,永远都是在一个不配得的环境中成长。没想到视频下方的高赞评论居然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要少回家,回家的同时自己要有离开的实力。
做为与这个女孩父母同龄的70后家长,我非常理解她父亲的所做所为。尽管,我不会像他那样当众批评自己的女儿 ,但春节期间家里来了很多亲戚,你却还在那里搞直播,显然有些不合时宜。或许这种情况,放在任何一个父母身上都会生气的。或许,这是隔代的认知差异,如同无形的鸿沟,横亘在两代人之间。作为70后的家长,我们理解女孩父亲的担忧和期望,却也感受到新时代的冲击和挑战。如何在保持传统价值观的同时,接纳新的思想,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烟火人家》剧照

70后的父母和孩子之间,关于就业上的这种冲突似乎尤为明显。记得有一次,因迎国庆搞活动要排练节目。晚上,我在外面排练间隙,拿出手机看了一下,闺女说她在纠结国庆要不要回来。我说你要是想出去玩就不要回来了。然后,她显得很开心,跟我说暂时不准备离职了,到11月份再说。我就发了一句:现在就业环境不好,不要轻易辞职哈。发完我就排练去了。
没想到排练结束后,打开手机,全是闺女的轰炸信息:怎么张嘴又是说教呢?别的父母会说你高兴就好,有自己的安排就行。我不欠说教,你这样以后我也不想跟你分享了。我们俩不要聊人生规划,你不了解现在的就业环境,只知道听别人说句大环境不好,就不管对方所处的环境如何,工作状态如何,一味地劝人不要离职。我也不懂你到底想要啥,我现在上班精神状态都不正常了,你还要劝人别辞职。我真想不明白,你为什么非要让人难受,我就想活得尽兴点有那么难吗?
面对一连串的责问,我一时语塞,整不明白,我就这一句话为何能将她逼疯。

《今生是第一次》剧照
希望孩子能有个稳定工作,不希望他们经常辞职。这应该是每个为人父母的期望吧。因为我们就是这么挺过来的,一份工作干到退休。记得90年代工作不好找,后来,子承父业,我进了一家制造型企业。刚进去时做的是车工,跟着师傅后面学习操作车床,常常会被骂哭。第一次单独上岗时,车刀高速卷起的铁削经常会飞到我的脸上,瞬间,皮肤上就会冒出一股青烟。被烫伤的疤痕需要很久才会淡化。后来,又换岗做数控切割机,几个刀头并齐地在钢板上切割,一不小心,冒出的铁水就会喷溅到我的眼镜上。每次下班回家洗头,盆里全是黑色的铁渣。那时候我也常常回家哭鼻子,但从没想过辞职。就这样一路坚持着,直到退休。或许,我能坚持下来,很大原因是我们那个年代,就业机会有限。所以,在当下,我不奢求孩子不辞职,但也不能一遇到阻力就选择逃避。如果前面有更好的选择,那当然可以另当别论。
人到中年,我们一直小心翼翼地与子女沟通,却仍难免引发误解和冲突。我们希望他们稳定,他们却渴望自由和探索。我们用自己的经历去劝导,他们却觉得我们不理解他们的困境。或许,解决这种代际冲突的关键,在于理解和尊重。我们应当尝试去理解子女的选择,尊重他们的梦想。同时,子女也应尝试去理解我们的担忧,尊重我们的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跨越这道鸿沟,实现代际间的和谐共处。

《熟年》剧照


年前,听一个朋友吐槽:她有一天在网上刷到采访年轻人过年给不给父母红包的视频。被采访者都说不管多少肯定会给,小时候父母给我们包红包,长大我们要给父母包红包啊。想到快到而立之年的儿子,还从没给过她压岁钱,她就将视频转发给了儿子,并用开玩笑地口吻说了句:今年过年你给我红包啊。
没想到此言一出却捅了蜂子窝。上纲上线的信息铺天盖地:人家爸妈托举给买车买房;我这苦哈哈打工,你就别打我的主意了;你也不是动不了,也不是没退休金;我在大城市生活压力大,工作压力也大,我的日子不像你想得那么滋润......听后头大的朋友只得说:好吧我以后不说了,我不需要你的钱,过好自己。然后,她儿子又不依不饶地说:你看吧,我说我压力大这些话,你就完全不关心我怎么压力大,你只觉得我凭什么应该这么想你,你只觉得我又发疯了......
或许,红包引发的伦理危机,暴露出传统孝道的通货紧缩困境。当70后仍用实物经济时代的亲情汇率结算时,年轻人已在数字货币体系中重构情感账户。社交媒体创造的虚拟亲密,正在解构"在场即关怀"的传统伦理。

《难哄》剧照


70后的我们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者,我们既传统保守又不乏现代开放,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一样能保持着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可在数字原住民的眼中,为什么我们却总像个土老冒,显得那么无知和狭隘。
我有时在刷短视频时,看到一些自觉对孩子有用的信息就喜欢转发给她,以示提醒。因为做父母的总会无时无刻牵挂着孩子的安全。可孩子们却似乎并不领情,刚开始,她会给我发来回复信息:我又不是小孩子;你怎么什么都相信;到后来:以后不要给我转发这些视频了,我也不会点开看的。她后来对我转发的视频视而不见,我便识趣的不再转发。
有时是真的想让她看看视频中的内容,比如新骗局、比如不安全食品、比如打车安全等,我就发到家庭群中,至于她看或不看,就不得而知了。现在我很少给她转发视频,也很少打扰她。除非她先找我,我才会很有分寸地与她聊天,生怕一不小心,哪句话又会引爆导火索。其实孩子长大了,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学会的或许应该是退场。各自安好,互不打扰,甚好。
想想我和闺女曾经也是无话不说的朋友。记得她上高中时读的是寄宿学校,每个周末回来都会给我带回一封她亲手写的信,那三年,那些信件表达的是她对我的爱,更是她繁重学业的解压器。后来,大学毕业,她一个人前往大城市找工作。慢慢地,她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除了一年三节。近两年,她先后养了两只比熊,时间长了,毛孩子也就成了孩子。一年到头,她极少回家,除了过年回来住上两夜。有时,在手机上看到监控里的毛孩子可怜样,她还会心疼得大哭。有时,我觉得毛孩子给予她的情绪价值,或许比我更多。

《180天重启计划》剧照

社交媒体上,有人发帖说:“吃过年夜饭,就算大年夜也要赶回自己的窝。”此帖引发很多年轻人的共鸣。这首先或缘于代际沟通的问题。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和父母辈在观念上有很大不同,比如婚姻、职业选择、生活态度等。回家可能会面临催婚、催生,或者被比较,这些压力让年轻人感到不适,宁愿自己待着。
然后是独立性和个人空间的需求。年轻人越来越重视个人空间和自由,可能觉得在自己的窝里更自在,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不用被家庭的传统规则束缚。特别是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回家可能需要面对更多的社交压力,反而更累。
经济因素也是一个方面。年轻人可能在经济上更独立,有能力自己租房或买房,不需要依赖家庭。同时,回家可能意味着额外的开销,比如交通费、礼物等,经济压力让他们选择留在自己的地方。另外,工作压力也是一个因素。很多年轻人工作繁忙,假期可能想好好休息,而不是长途跋涉回家。特别是春节期间的交通问题,人挤人,耗时耗力,可能让他们觉得不值得。还可能涉及到家庭关系本身的问题。有些家庭可能存在矛盾,关系不融洽,回家反而带来很大心理负担。

《小巷人家》剧照
家,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可能不再是温暖的避风港,而是压力和束缚的来源。他们追求独立和个人空间,渴望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不被家庭的传统规则所束缚。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经济独立的结果,更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体现。传统家庭观念的减弱,个人主义的增强,让年轻人更注重自我实现和个人发展。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年轻人不再需要家庭,不再需要爱。他们只是需要一种新的方式,一种能够让他们感到舒适和自由的方式。所以,作为父母,我们的爱也要与时俱进。
作为一个70后父母,我还是期待能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期待社会能够更加关注代际间的理解和尊重,为两代人提供一个更加宽容和包容的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属于我们的位置,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排版: 乔木 / 审核:然宁

图片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征稿要求

本刊对投稿的真实性有严格要求,个人故事必须为本人亲身经历,真实可靠,保证作品中不存在任何虚构内容。对于文章内容,作者应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图片、视频均可),且愿意接受核实(如职场类话题中将被核实本人真实职业信息、行业、公司等)。稿件需能打动人心,或者具有现实意义,逻辑严密,文笔流畅,以第一人称叙事,字数不低于5000字。

征稿长期有效,投稿发邮件至「zhuangao2@lifeweek.com.cn」,将投稿与【作者投稿原创承诺书】一同上传至附件,并在邮件主题标注【标题+字数】

详细征稿要求请点击👉【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长期征稿

稿件示例
图片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图片

大家都在看


图片

图片
图片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909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