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茅奖得主阿来新作《大河源》,一场跨越山河的文明溯源之旅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5-13·阅读时长9分钟

54人看过
对黄河源的一次深情礼赞,更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深刻思考。
黄河母亲的青春传记
黄河在中国人心中,是什么形象呢?她是母亲,孕育生机、养育文明,她伟岸而古老,满面沧桑,她的水始终浑黄,还曾一度干涸。她历史上多次改道,有时会发脾气,降下灾祸。
她使人热爱,有时也让人感到厚重、悲壮:“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
但我们知道,没有哪位母亲生来沧桑。我们的母亲,都有过自己的青春。
黄河母亲,她也是从一眼清泉启程,从远远的天边,一边流淌一边成长。
空间上,高原之上的河源区,便行走着她的童年、少年和青年;
时间上,她经过上百万年的发育和生长,到1万年前基本形成,她的幼年和青春期,壮阔而悠长。
她的青春,本身就是史诗。她的青春,值得有人作传。
那么,谁有资格作这样一部传记呢?
有这样一位作者,他和黄河一样,生于高原;他热爱自然,了解自然,对自然知识的把握,堪称博物学家;他热爱行走,三天不走就腿痒;他也热爱美酒,每次行走都自带琼浆;他的文笔堪称教科书级别,带有史诗的厚重、开阔和韵律感,而且得到了中国文学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的肯定;他的代表作《尘埃落定》,不但畅销近三十年,而且已经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史,堪称汉语魔幻现实主义的扛鼎之作。
他就是阿来,茅盾文学奖得主、《尘埃落定》作者、“植物的好朋友”。
在新作《大河源》中,阿来以诗人的笔触、学者的严谨、行者的热忱,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关于黄河源头的立体画卷,带我们展开了一场美景动人、美文感人、知识饱人的纸上旅行。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诗意笔触,勾勒山河壮美
阿来的文笔一向有口皆碑,不但入选语文课本,还多次成为考试素材。他总能用最细腻的笔触,把所见所闻表述得如临现场。《大河源》集中体现了这一优势。
比如在描写措日尕则山经历暴雨,他写道:“风从天上撕扯下来那么多云雾,一下就把山头和一行人包裹起来。”短短一句话,把雨来之急,高地微气候的变化无常,渲染得淋漓尽致。
骤雨说到就到,雨势多大呢?阿来写:“紧接着,雨也来了。雨水不是从上往下,而是随强风一道横扫过来,冰凉,强暴,抽打在脸上。
“横扫”“抽打”,读起来都让人觉着冷和痛。
转瞬雨过,车也驶出了云团:“阳光重新降临大地,青草间的雪霰开始融化,几只云雀出现,站在顶破草皮的裸岩上,张嘴鸣叫,大地重新发出了声音。
刚才阅读时的肃杀感,一下子得到释放,雨过天晴的豁然开朗,阳光似的一下子照在读者心头。
不仅善写壮阔景色,阿来也有着显微镜似的细腻观察力,比如他写山梁之上,清晨的草丛:
蜗牛爬过,黏稠的体液留下条条痕迹。蜘蛛在高草间结了网,清冷的早晨,蚊虫还没有出动,网上张挂着的只有晶亮露水。
作为“植物的好朋友”,他对高原植被的描写同样细腻动人,他写绿绒蒿:
它们稀疏分布,扎根在薄薄的砂土中,狭长的叶子上有刺,抽出的花茎上包裹着茸毛,其间也突出一枚枚尖刺,茎端是一朵硕大的、蓝如梦幻的花朵,比头顶的天空蓝,比远处的湖水更蓝。
简洁的语句,赋予植物鲜活的生命力,让我们看到了高原上生命的坚韧与美丽。
阿来用诗意的语言,将黄河源的每一处风景都化作了灵动的诗篇,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个具体而微的大自然,一个许多层次的大自然,既有壮美与神奇,也有可爱可亲、活色生香。

多元知识,构筑认知宝库
《大河源》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座知识宝库。阿来以渊博的学识,将地理、历史、生物等多领域知识巧妙融合,这是一种极其考验文字公里和知识储备的写法。
在讲述黄河的形成过程时,他从地质变迁的角度出发,详细解析了板块运动如何塑造了黄河源的山川地貌,其中很多都是少为人知的“冷知识”,比如:
河流的形成,和一般的理解有所不同。不只是上面的水向下冲刷,反而是下游的水向上,一点点掏空土与石,一点点向上侵蚀。当然,上游潴积的水也会向下开掘通道。上面的水和下面的水相向而行,久久为功,日积月累,终于打破了山的阻碍,开辟出一段段峡谷,形成河道。
好一个翻山越岭、波澜壮阔、坚定不移的双向奔赴!
而且,有两句古诗,恰好对应了黄河形成的这两条路径: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千多年前诗人的歌唱,有意无意间竟包含了河流形成的道理;‘黄河之水天上来’,一千多年前的诗人更是写出了黄河下行的辽远与壮观。
你看,不但普及知识,还教给我们记住知识的“口诀”!
历史文化方面,阿来对唐蕃古道、宗日文化遗址等历史遗迹的讲述,有着穿越时空的临场感。他笔下各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如独特的仪式、民俗、节庆等,也把黄河源区文化的多元与包容,展示得令人心醉和向往。
他写牧民聚集起来,修建羊毛的热闹场面:
放翻羊,挥动剪刀,咔嚓咔嚓……剪完这家人的羊,再剪另外一家。其间,歌声笑声不断。现在,剪羊毛还添了一种新工具,电推子,贴着羊皮推进,嗡嗡作响。羊毛成卷地落下。脱完毛的羊,站立起来,在凉风中摇晃几下身子,从颈项到尾巴,留下道道整齐的剪子印,松快地跑去了栏外。又有几只未脱毛的羊被摁倒。
那些“理完发”、突然感到浑身发冷,但又一身轻松的绵羊,实在让人不禁莞尔。
这些丰富的知识和见闻,不仅可以拓宽视野,更让我们对黄河源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可以说,游览河源区,不带一本《大河源》,几乎等于白走一趟!换句话说,暂时没空去河源区,读一读《大河源》,也约等于一番深度神游。
引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大河源》的内涵,远远超出了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的简单记录,它更是一部对时代问题的深刻反思之作。
阿来在书中回顾了生态问题的产生,也忠实记录了我们在生态保护上的努力和成果。
同时,他毫不避讳地记录了沿途所见的不合理现象:
施工路段两边,为什么要竖那么多标语牌,要密集地插上成行的彩旗。不是一百米两百米,而是数公里长。标语牌需要金属材料和木料,彩旗又需要多少纺织品,也不觉得是一种浪费。彩旗被风撕扯破碎,吹散在草原上,还造成污染。这些年来,人们已经注意到野外太多的经幡,太多抛撒的风马纸,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已经有所节制。但一个现代化的道路工程,却在这样的细节上缺乏节制与环保的考量。
还有一些问题,非常具体和现实,比如退牧还草,其正面效果非常明显,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稳步增长,但也产生了新的疑问:
我要跟牧人讲大道理,野生动物多,也是一种良好生态。牧人有些固执,这里的保护区,不是要保护黄河吗?保护黄河就要保护草原。这个我们知道。但把牛羊赶走,把草让给野驴野羊,照样吃草,甚至吃掉更多的草,不是也没有保护到黄河吗?
当然,许多事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产生新的问题,也一定会有新的答案,毕竟,我们是这里的主人:
漫长的历史上,从内地来到边疆的人,无论是将军、戍卒、信使,还是贩夫、流民,都是游民心态。从建立了曲麻莱老县城的那一代人开始,却把他乡作故乡,中国人在中国国土上,才渐渐滋长起主人翁心态。
这是我们自己的土地,我们一定会让她更美、更好。

接续精神根系,获得无穷力量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阿来一直在路上,除了身体到灵魂,他还带着酒,一直在行走、求索、思考、分享。
他的《大河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远离喧嚣、回归自然与内心的窗口。
书中有黄河源的宁静与壮美,让疲惫的心灵得到治愈;这本书让我们重新跳出人类中心的狭隘观念,“超越有神论的信仰,超越无神论的主义”,进而学会敬畏自然、尊重生命。
“人与大地,大地与人,本就是互相依存。” 这部作品不仅是对黄河源的一次深情礼赞,更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深刻思考。
书中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内涵,能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注入强大的力量;作为黄河母亲的青春传记,这本书又能帮助我们接续血脉,更加理解我们的来处,也就必然更能看清我们的未来。如同神话中的大地之子,双脚越是亲近大地,就越能获得无穷力量。




好书推荐

《大河源》
作者:阿来
果麦文化出品
团购价:44元(原价:88元)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5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978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