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看懂《笑傲江湖》的“险恶”,才知道令狐冲的含金量有多高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5-15·阅读时长32分钟

64人看过
江湖是非常险恶的。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多年前,大陆第一版《笑傲江湖》电视剧播出之前,我去采访导演黄健中。在北影厂的宿舍,黄导兴致勃勃地跟我说,“你看金庸原著第一章’灭门’,是不是有点儿惊悚电影的味道。福威镖局之中,一会儿死个人,一会儿又死个人,金庸写过剧本,所以这一章很像惊悚片;辟邪剑法怎么耍,独孤九剑怎么耍,这也是悬念,电视观众要看你的武打设计;笑傲江湖曲也是个挑战,我要用管弦乐队”。说到最后,黄导说,“我现在其实也很忐忑,我怕我的戏跟观众的期待相反”。这句话让我心里一惊,是啊,你拍了一个《笑傲江湖》,可我心里有另一个《笑傲江湖》,这可怎么办?等我看到这个电视剧,完了,跟我的期待正好相反。太亮了,太艳了,我心中的《笑傲江湖》阴郁又黑暗。


文|苗炜

《笑傲江湖》1967年4月20日开始在《明报》上连载,到1969年10月12日连载结束,写了两年半的时间。那正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金庸在小说的后记中并不讳言《笑傲江湖》的政治色彩。他说,我那时候每天写社论,对政治的关注自然就反映在每天写的武侠小说里,任我行、东方不败、岳不群、左冷禅这些人,在我设想中不是武林高手,而是政治人物。林平之、向问天、方证大师、莫大先生等人也是政治人物。金庸说,聪明才智之士,勇武有力之人,绝大多数是积极进取的。道德标准把他们分为两类,努力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是好人;只着眼于自己的权力名位、物质欲望,而损害他人的,是坏人。这是一种很朴素的价值观念,我们从小看书,就会区分好人和坏人。

大陆第一版《笑傲江湖》电视剧剧照 (2001年)

明河版《笑傲江湖》,封面是傅山、徐渭、朱耷、板桥的画,里面却没那么美,好人不多,坏人不少。小说中的坏人,很有层次感。东方不败的黑木崖阴森恐怖,他自己像一团迷雾一样笼罩着日月神教,他获得了权力又感受到了权力的异化。任我行这名字就有一股豪气,他在少林寺纵论天下,居然很有魅力。岳不群在小说前三本里是伪装君子做派,最后暴露出来的时候,你得佩服他的心机周密。林平之这样狠毒的角色,奉行的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个等价交换原则是人类社会的一条铁律。我看《笑傲江湖》,越看越黑暗,像令狐冲这样的人,没有坠入黑暗,实在不容易。

魔鬼交换

小说中最有意思的武功,是辟邪剑谱或者叫葵花宝典,翻开第一页,“欲练神功,必先自宫”。作者写小说,要跟读者达成一个契约,读者得相信这个虚构出来的东西有真实性。如果我们跳出契约,大概会觉得,这不是开玩笑吗,这就是恶作剧啊,怎么会有这样的功夫呢?这功夫的首要条件就是挥剑自宫,东方不败、岳不群、林平之,练了葵花宝典或辟邪剑谱,他们的身体和性情立刻发生了巨大的不可逆转的变化,偏偏这门功夫有极大的诱惑力,练了能无敌于天下。
我们看歌德的《浮士德》,浮士德跟魔鬼签契约,灵魂交给魔鬼,换取世间的权力、知识和享受。浮士德和魔鬼有达成契约的基础,我们不练武,不至于碰上葵花宝典,但如果我们有机会把自己的血和灵魂交给魔鬼,换取权力、知识或者金钱和享受,或者回到青春岁月,我们会做何选择?

大陆第一版《笑傲江湖》电视剧导演黄健中(摄于2003年)

我在做“生活圆桌”编辑的时候,收到过一篇投稿,这篇稿子翻开了葵花宝典的第二页,他说第二页写的是,“即便自宫,未必成功”,还有第三页,写的是“若不自宫,也能成功”。这个段子后来在网上极为流行,大家都知道“自宫”和“成功”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但也获知,成功太难了,与魔鬼达成契约也未必能成功,如果不把自己的灵魂出卖给魔鬼,也可能成功,但需要很好很好的运气。

以眼还眼

林家的祖先林远图叮嘱后人,咱们家有辟邪剑谱,但是你们不能练,岂止不能练,根本就不能看,因为你一看,就受不了那诱惑。林震南没练过剑谱上的功夫,他想靠花钱送礼、仰仗他人的恩惠来谋取自己的发展,福威镖局每年都向青城派送礼品,以求能在四川境内开展业务。但青城派掌门人余沧海根本就不搭理他们,余沧海要抢夺辟邪剑谱,这是灭门之祸的来源。林平之从一个富家子变成了流浪儿,他要逃避追杀。根据读武侠小说的经验,我们知道,林平之肯定能报仇。武侠小说要给人提供愉悦。余沧海围福威镖局,今天杀几个明天杀几个,像猫抓老鼠一样戏弄,等林平之武艺练成,杀青城派及余沧海,也在心理上折磨他们。你跑我追,今天杀两个明天杀四个,像猫抓老鼠一样戏弄。这就是“同态复仇”。

什么叫同态复仇?这是原始社会中的一种习俗。氏族部落成员遭受其他部落成员的伤害时,要对后者施以同样的伤害,奴隶制时期的《汉谟拉比法典》有规定,自由民损坏自由民的眼睛,则“应毁其眼”;若自由民折断自由民的骨头,也要折断其骨;击落自由民的牙齿,同样应“击落其齿”。这就是所谓“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如果罪过太大了,怎么办呢?在古时候,死刑可不是到头了,前面还有酷刑呢。凌迟处死,一片片挖你的肉,五马分尸,点天灯,诛灭九族,这都是根据你罪责大小,来增加你痛苦的程度。我们看林平之杀余沧海这一段极为残酷,但可能觉得他没什么大错。林平之的问题在于他杀了小师妹岳灵珊,这是人们对他最反感的地方。

金庸先生在家中(摄于2004年)

武侠小说中的江湖仇杀,都是要“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谁要是不遵循这个原则,谁就不够狠辣。《倚天屠龙记》中,殷素素死的时候跟张无忌说的是什么呢?她说,儿子,你看清周围每一个人的脸,他们害死了妈妈,你不要急着报仇,只是你一个都不要放过。这个遗言实在配得上天鹰教大公主的身份,一个都不放过。
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教授桑本谦写过一本书叫《法律简史》,他说,“法律的底层逻辑可以用数学来描述,它可能是个算法,任何事物的深层逻辑都可能是个算法”。桑本谦教授发现的算法是什么呢?以牙还牙。他说,我把“以牙还牙”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返还法则”,它可能就是民法和刑法的共同源头。返还原则,对刑法来说就是“杀人偿命”,对民法来说就是“欠债还钱”。“返还法则”是一个最简单的算法,法律的历史就是从最简单的返还原则到复杂的法律制度的演化。

大陆第一版《笑傲江湖》电视剧剧照  (2001年)

桑本谦多年前在一所中专教书,他向同事借了一个碗,然后有意无意忘了归还,同事憋了大半年,找上门来说,您借我的碗,该还给我了。桑老师说,这碗我都用了这么久了,你怎么还好意思要回去啊。同事不要这个碗了,他管桑老师借了一把刀,当然,借走之后也不还了。两个青年教师再碰面,桑老师对同事说,借而不还这在法律上构成侵占,我侵占了你的碗,你就侵占我的刀,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就叫“同态复仇”。同事说,我没想复仇,你拿了我的碗,我就找补一下。这句话就像一道闪电,让桑老师明白,刑法上的“同态复仇”和民法上的“等价赔偿”是一回事,他由此联想,刑法和民法共同的源头是什么呢?人类最古老的制度逻辑是什么?
桑本谦引导我们进行一个思想实验。假想我们被投入一个陌生的监狱,环境很危险,犯人会彼此伤害,某些人会采取激进好斗的策略,大打出手;某些人会采取保守的策略,忍气吞声。但大多数人可能会采取一个折中的策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大家都采取这个策略,互不侵犯的秩序就形成了,政治学家霍布斯想象的自然丛林就是这么个状态。这种策略就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或者叫“一报还一报”,或者用《论语》里的话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圣人的话是伦理上的黄金法则,听上去非常温良,“以牙还牙”听上去就狠叨叨的,桑老师用了一个更学术的名词来替代“以牙还牙”,叫“对等返还”。许多俗语,本质上都是“对等返还”,比如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来而不往非礼也”“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不惹事,也不怕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还有“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等。人类有没有能力去创造一个更美好更安宁的社会呢?大家特别善良,有人打你的右脸,你就把左脸伸过去给他打,世界痛打我,我却报之以歌?答案是不可能。因为这样做,社会就成为滋生坏蛋的温床,坏蛋肆无忌惮地欺负别人,非但不受到惩罚,还会受到奖励,坏蛋获得了生存的优势,坏蛋就会越来越多,到最后,好人越来越少,直到彻底消失。

大陆第一版《笑傲江湖》电视剧剧照  (2001年)

东方不败的武器是绣花针,黑木崖上他用绣花针刺瞎了任我行一只眼。左冷禅要做五岳盟主,他跟岳不群比剑,岳不群刺瞎了左冷禅。林平之报仇,但他被木高峰的毒药所害,也变成了眼盲之人。令狐冲在药王庙用独孤九剑,刺瞎了15名刺客的眼睛。小说的第三十八章叫“聚歼”,左冷禅、林平之等瞎眼人还想复仇。这个小说中出现的“眼睛”,就像在重申“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原则。小说的结尾,日月神教上恒山,任盈盈送给少林派一套梵语的《金刚经》,送给武当派一套《太极拳经》、一把真武剑,这都是当年被日月神教抢走的,现在拿回来归还,送礼物就是示好,日月神教向少林派武当派示好,跳出冤冤相报的链条,你跳出来,这个故事就结束了。

权力关系

有一个思想实验非常有名,叫电车难题。一辆电车失控,司机没法停下来,但可以让电车转向。前面有五个工人在施工,电车会把五个工人撞死,另一条轨道上有一个工人在施工,司机可以转向,撞死一个人来挽救五个人。问题来了,如果你是司机,你怎么选?很多人会选择转向,撞死一个挽救五个,这个做法是以效率为导向的。接下来是“公平版”的电车难题,还是一辆电车失控,司机没法停下来,前面有五个工人在施工,电车没有其他轨道,但轨道上方有一个桥,桥上有一个人在看风景,如果你站在桥上,把那个看风景的人推下去,就能阻挡电车前进,可以挽救五个人的生命,你怎么选择?是推还是不推?绝大多数人选择不推,这个做法被认为是公平导向的。为什么都是牺牲一个人挽救五个人,大家更认可改轨道撞死一个,而不认可从桥上推下去一个呢?我们看桑老师怎么从法律上回答这个问题。
桑老师说,仔细比较这两个版本的问题,就会发现其中区别很大,第一是决策人发生变化,本来只是司机决定谁死谁活,“公平导向”的版本却让局外人掌握生杀大权,这是权力的扩张。第二是受害人发生变化,本来只有另一个轨道上的工人有可能被牺牲掉,但在“公平导向”的版本中,一个局外人可能被从桥上推下去,这是危险领域的扩张。无论权力扩张还是危险领域扩张,都会引发人们内心的恐惧。你本来平平安安过日子,哪儿有危险就躲着,但允许局外人杀局外人,旁观者杀旁观者,这就麻烦了。你去医院看病,医院里有五个等器官移植的病人,把你杀了,救那五个人?这是一个多恐怖的世界。“效率版”电车难题,司机来决定,无论死的还是救的都是现场的工人,这是相对封闭的场域。法律的一个功能是“事故降级”。换言之,是要两害相权取其轻,这个底层逻辑,我们再用一句俗话来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是法律要考虑的事。

大陆第一版《笑傲江湖》电视剧剧照  (2001年)

《笑傲江湖》中的第一个高潮段落是刘正风要金盆洗手,但嵩山派弟子拿着五岳盟主的令旗来了,命令刘正风不能举行仪式。左冷禅不让刘正风退隐,是因为他知道刘正风和日月神教的曲洋结交。刘正风会辩解自己和曲洋是私人交情,是基于音乐而建立的友谊,但左冷禅完全从政治角度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你刘正风是南岳衡山的,是我们五岳剑派的,和魔教势不两立,在这个敌我关系的大背景下,不存在个人友谊。我们在读金盆洗手这一段的时候,能感受到“权力的扩张”,衡山派的事或者说刘正风私人的事,要听左冷禅的,随着权力的扩张,危险领域也就扩大。
有一本书叫《政治权力的概念》,其中写道“权力就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保证在一个由集体组织构成的系统中,各个单位在根据有约束力的义务与集体目标的关系而授予这类义务以合法地位时,能够履行这些义务,并在拒不履行义务的地方,有一种由消极情境制裁来实施的推断”。我们稍微解释一下这句话,权力在集体组织中运行,这个集体组织是有目标的,每一个身处其中的单位和个人都是有义务的,你要履行这些义务,权力就是要让你履行这些义务的,如果你不履行,权力会对你实施制裁,而且你始终知道,只要你不履行义务,就会受到制裁。五岳剑派就是个“集体组织构成的系统”,衡山派、华山派是其中的“各单位”,他们的集体目标是对抗魔教,刘正风“拒不履行义务”,费彬等人实施的是一种“消极情境制裁”。我们还要意识到,权力总是向某些人行使的!而且不是以掌权者和从属者之间的意见一致为出发点,你跟领导想的一样就听领导的,你跟领导想的不一样,就不听领导的?不可能。权力有等级划分,还有随之而来的利益分割。刘正风想跳出组织,认为他有交朋友的自由,那也太小看权力系统了。

《笑傲江湖》电视剧剧照  (1996年)

左冷禅的理想是什么呢?是合并五岳剑派。这里面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矛盾,一般来说,一个人想加入某一个团体,不管你是加入一个教会,还是一个政党,或者某个专业团体或者社会团体,这是你的权利,这种团体的数目和种类多少,也是社会民主及宽容度的衡量标准。但集体主义者是要减少这些团体的数目的,什么华山派泰山派,我们合并在一起叫“五岳剑派”多好啊。大家都在一个派里多亲近,这种集体主义的论调最能蛊惑人心。左冷禅后来在嵩山搞并派大会,这个会是在封禅台上开的,封禅台是皇帝祭天用的,本来就有权力传承的意思在。
左冷禅开会前有把握吗?有。他派费彬去阻止刘正风金盆洗手,结果费彬被莫大先生杀了,按照“以眼还眼”的原则,左冷禅应该杀莫大先生啊。但在这个大会上,左冷禅和莫大先生进行了一次交换,你杀了我师弟费彬,我不予追究,但你必须支持我当领导。这也是一种“等价交换原则”,“以眼还眼”服从于等价交换。下一个被收服的是泰山派。泰山派分裂了,师叔跟掌门人意见不一致,师叔们被左冷禅降伏了,要么是收了左冷禅天大的好处,要么是被人抓住了要命的把柄,所以他们废掉了自己的掌门人,跟从左冷禅。也就是说,开大会之前,左冷禅已经有三票赞成了,自己嵩山派一票,用师弟的死换了莫大先生一票,收买了泰山派一票,五派中有三派站在他这一边,已经是多数派。他没想到的是,华山派岳不群也同意合并。
岳不群是政治高手,他遵照你制定的规则来,然后按照你的规则成为领袖。岳不群说的话,很有蛊惑力,大家都团结在一派中,徒弟令狐冲也算是重返师门了。在集体主义者看来,个人有什么权利或价值的想法是一种错觉,人只有作为一个集体的成员,例如国家、民族、种族或社会阶级的成员,才能有价值和权利。华山、嵩山都太小了,合并成五岳剑派,我们这个集体才更大、更有力量。

《笑傲江湖》电视剧剧照  (1996年)

有一本书叫《反叛领导力:革命进程中的承诺和魅力》,作者叫詹姆斯·唐顿。书中说,“追随者在试图找到某种缩短其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或发现一种积极认同的途径的时候,给领袖披上一层神圣化的外衣,似乎他们的权力有一种超越的来源,以此使领袖的权威合法化。把领袖视为上帝的代言人或视为历史选择的决定命运前程的人”。我们看任我行重出江湖之后,鲍大楚、桑三娘等人迅速归顺,他们的苦闷、内疚、危机感和忧虑在臣服于一个有超凡魅力的领袖时才得以舒解。当然任我行也不能只靠魅力来领导,他要用三尸脑神丹来控制这些手下,鲍大楚、桑三娘等人,吃了三尸脑神丹,就完全臣服于新领导了。跟着一个领袖干,能缓解自己的焦虑,他们不用在江湖上寻找自己的位置了,他们跟着领袖干就好了。他们希望带头大哥是一个有侵略性的人,或者说有进取心的人。领袖有侵略性,追随者有安全感,领袖太磨叽,追随者就会产生怀疑。日月神教教众后来吹嘘圣教主光照天下,泽被苍生,古往今来的大英雄大圣贤都不如任教主,孔夫子武功不行,关公的智谋不行,诸葛亮的剑法比不过他们的教主,他们一统江湖之后,要把孔庙孔夫子的像搬出来,要把关帝庙里关老爷的像搬出来,他们要拜圣教主!把领袖神化,才更易服从。

大陆第一版《笑傲江湖》电视剧剧照  (2001年)

我们可以再做一个思想实验,假设有两个山头,一个山头上有老虎,另一个山头上最大的动物是刺猬,如果你是一只兔子,你选择去哪个山头呢?这个实验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权力,用哲学家的话说,权力是某些人对他人产生预期效果的能力,你让我干什么,我就会按照你的要求去干,这就是你对我有权力。你是支配者,我是被支配者,我选择服从,就能改善自己的处境,不被你伤害或者你得让我得到好处,要么是胡萝卜要么是大棒,威逼利诱,才能创造权力。权力关系是一种交易,我卖掉了自由服从你,你得给我好处,哪怕你给我的只是安全。暴力最强者之所以有最大的权力,是因为大家都要用服从换取他的克制。两个山头,有老虎的那一个,说明这片山林的生态环境好,生活在这里的野兔是幸运的,被老虎吃掉,是小概率事件,如果山林中的优势物种是刺猬,说明那里的生态环境很恶劣,还是赶紧逃离的好。人们不一定像令狐冲那样有叛逆的天性,但可能具有一种服从的天性。卢梭说,获得第一个服从者需要一番斗争,获得一百万个就顺理成章。

漠不关心

德拉克罗瓦有一张画叫《萨达那帕拉之死》,就挂在卢浮宫,画的是亚述王朝末代帝王萨达那帕拉的宫廷景象,敌军就要攻入城中,萨达那帕拉下令屠杀其嫔妃、爱马,毁掉珠宝,画面中的嫔妃赤裸身体,侍卫在割喉、杀马,国王冷静地躺在床上,床边放着一个球形瓶子,里面是毒药,国王对眼前所发生的惨像漠不关心。
大陆第一版《笑傲江湖》电视剧剧照  (2001年)

如果要画一张东方不败刺绣的画,会是什么样子?如果任我行、令狐冲、向问天和任盈盈这四位高手肃立在他身边,伺机攻击,会是什么样子?该怎么处理杨莲亭?地上是不是躺着童百熊的尸体?东方不败对童百熊是漠不关心的,他说,既然莲弟要杀你,为什么你不让他杀了?他对日月神教内部事务没兴趣,他只关心杨莲亭一人,正因为如此,任盈盈攻击杨莲亭,才让东方不败露出破绽,任我行等人才有机会杀掉东方不败。一个住在深宫之中,与外界缺乏联系的大统领,下属无从猜测其喜怒哀乐,一个冷漠的大统领是不可战胜的,只能等着他死。

美学选择

风清扬作为岳不群和华山派的批评者出现,他教导年轻人要反复检验你们的那点儿经验,明白自认为已知道的事物,实际上丝毫不知。令狐冲的剑法迈上新境界之后,他的种种做派就受到了岳不群的怀疑和排斥,他没有偷辟邪剑谱,但他的思想太活跃了,一个人思想上的活跃是极难隐藏的。一个人一旦怀疑支配他周围人的观念,或要反对他们所持的信仰,他又坚信着他自己所推证的真理,那么,要教他于言语态度中不表露出来,那是不可能的事。
华山派到洛阳王家避难,王家子弟从令狐冲身上搜出了琴谱,怀疑是剑谱,这是一个美学的差距,不懂音乐的人无法理解“笑傲江湖曲”,他们把谱子送到绿竹巷去,让绿竹翁和任盈盈过目。令狐冲学琴这段,是武侠小说少有的安静段落,金刀王家是非常势利眼的一家人,要躲避这样的势利和粗俗尘世,就要学琴。令狐冲最开始学的是《碧霄吟》,虽有数音不准,指法生涩,却洋洋颇有青天一碧、万里无云的空阔气象。这个曲子是向天空升腾的,要脱离开庸俗的洛阳城。
马尔库塞说,艺术和文学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能改变人,文艺能够满足自我发现的渴望,满足生活意义的渴望。令狐冲学琴,学了《有所思》,学了《清心普善咒》,可以调节心情,可以修复他的内伤,还让自己受伤的心平复。我们可以用一首浪漫主义诗歌来描述他学琴的感受:“我已经学会观察自然/再不似少年时不假思索/常从无声处听见悲怆的乐曲/我能感觉到/有什么常以崇高思想的喜悦/使我心动/一种庄严的意识/意识到融合无间的某种事物/存在于落日的余晖、丰盈的海洋/清新的空气蔚蓝色的天空和人类心灵/一种动力,一种精神,在推动着那一切/有思想的事物和思想的对象/通过万物,运行不息。”
大陆第一版《笑傲江湖》电视剧剧照  (2001年)


学音乐,学艺术,有什么好处呢?就是要重新认识耳与目所感受的世界,从审美中辨认出自己的思想支柱,认清自己的灵魂,变成一个更严肃的个人主义者。令狐冲在黑木崖,看到任我行接受教徒的朝拜,高喊口号,泽被苍生、千秋万载,这就是个人崇拜啊。他纵声大笑离开,就是反感这做派,这既是一种道德的选择,也是一种美学选择。有一位作家说过,一个人的美学经验越丰富,他的趣味越坚定,他的道德选择就越准确。我们看小说中的“梅庄四友”,一个喜欢画,一个喜欢书法,一个喜欢围棋,一个喜欢音乐,他们看不惯黑木崖上的权力斗争,所以讨了个差使,隐居在梅庄。喜欢围棋的黑白子,胜负心最重,所以先牺牲掉。任我行复出之后,喜欢书法和绘画的老三老四,愿意追随任我行,但喜欢音乐的老大黄钟公自尽。书法和画作是实体的,有更强的财产属性,所以丹青生和秃笔翁愿意跟随任我行,音乐没那么强的实体性,引领人向上,所以黄钟公会自杀。这就是更高尚的道德选择。《笑傲江湖》这本书里,喜欢音乐的人,品行都更好。
“梅庄四友”有自己的缺点,向问天利用了他们的缺点。那就是利己主义,他们不会放过对自己有利的事物。托克维尔说:“在人心的所有恶之中,专制最欢迎利己主义。只要被统治者不互相爱护,专制者也容易原谅被统治者不爱他。专制者不会请被统治者来帮助他治理国家,只要被统治者不想染指国家的领导工作,他就心满意足了。”我们看左冷禅和岳不群,他们不关心五岳剑派合并后,手下人是不是真心服从。只要给你们好处,你们关心自己的利益,不会反对我。这就够了。

大陆第一版《笑傲江湖》电视剧剧照  (2001年)

江湖是非常险恶的,你要选择一个大BOSS,服从这个大BOSS,从这种服从中获得利益。江湖中的武力是确保利益分配的,人际关系不是受情感的支配,而是被利益分配的法则支配,秩序取代了真理,权术和精明代替了智慧,感情的自发性丧失了,代之而起的是虚伪,人们的相关性完全被等级化所控制。令狐冲的努力,就是要在上尊下卑、道貌岸然、等级森严的江湖秩序中赋予个人最积极的含义。这是一个道德选择,也是一个美学选择。我们看小说结尾,令狐冲和任盈盈合奏笑傲江湖之曲,这是刘正风和曲洋合作的曲子,他们为了这首曲子而死,令狐冲和任盈盈就是要让这首曲子传唱下去。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初初 / 审核:雅婷


招聘|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5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977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