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全中国最魔幻的飞地,被这部纪录片拍明白了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今天·阅读时长7分钟

71人看过
魔幻飞地

燕郊可能并不想上热搜,还老上


它持续被符号化,说是中国三大著名飞地之一,人称北京睡城。


它地处河北、天津和北京的交界,却曾因“三不管”而出名。站在燕郊的潮白河边,你能清晰看到北京的高楼大厦,一脚油门的距离,却隔着省界和检查站。它曾被谣传会划归北京,多年后谣言破碎,因此曾狂飙的房价,也因辟谣而颓废。


人们常用“魔幻”来形容它。



连你的手机信号,都喜欢在潮白河上空徘徊,不肯降落:时而显示河北,时而显示北京。


在燕郊的常住人口里,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都和北京有着难舍难分的关系。白天,他们穿过潮白河大桥的进京检查站,这座小镇陷入冷清空旷;晚上和周末,随着“候鸟”归巢,街道瞬间变得人声鼎沸、车水马龙。



有人觉得,燕郊吃尽了两头的红利,“在北京工作,在燕郊买房”,就能把人生彻底落地;



有人受困于模糊的身份,抱怨中带着期待,“它也不给划过来,真烦人。”


但有一些想法是确定的。《小世界》摄制组在燕郊拍摄了很多天,我们发现,许多人就是在靠“我仍在北京”撑着——即便燕郊是河北。


以前大家对北漂成功人生的畅想,是毕业后留下,拿高昂的薪水,用房子与户口扎根,成为“新北京人”。而那些生活在燕郊的人,自然就成了这种成功叙事之下的“失败者”,人们觉得,在燕郊生活,很有可能是一种被迫的退守。


就连燕郊的广告牌上,都写着:向右北京,有我天空。



去了北京才有天空吗?今天,社会纪实系列片《小世界》的第三集,想给你看一个热搜之外的、怡然自得的燕郊。


燕郊的潮白河畔,云南大姐把捡菌子的习惯带到了这里,潮白河畔的草地,成了她搜寻乡愁的根据地;



有大哥在这里给人按摩,“十块钱十分钟,其实我都超时间,挣不挣钱无所谓,主要在这里心静、舒服。”



在这里,时间是用来浪费的:躺平、露营、打太极,铺个野餐垫,草坪就变成了棋牌室包厢。



做完这集纪录片,我们发现,燕郊没有魔幻。燕郊只有活生生的人的故事,有很多人情和真实。关于燕郊的这一切,我愿称之为:燕郊喜剧。


点击观看正片⬆️⬆️⬆️


热搜里,去燕郊生活,代表着长距离的通勤、拥挤的大巴车和无法在大城市留下的窘迫。以上这些不能说不存在,但对于更多“燕漂”而言,这里的生活也有滋有味地进行着。


《燕郊喜剧》里,一些动人的镜头让我们印象深刻。


有人在工作日的潮白河畔放风筝,他在北京奋斗半生,突然发现都30多岁了,还没放松过自己。来到燕郊,才懂得什么叫做生活;



有位妈妈因为孩子上学的问题来到燕郊,她说,“在北京有时候给孩子的作业,一部分是给家长布置的,在燕郊的就没有了。”你可以说她是自洽,但也的确是逃离了内卷;



更有甚者,早已把整个生活从北京搬到了燕郊。“一河之隔,能有什么区别?”一位把事业和房子都安置在燕郊的老北漂说,“以前总觉得自己是‘北京人’,现在反倒觉得,燕郊才是归宿。”


燕郊就像是老家跟北京之间的过渡带,拥抱了那些“回不去老家,进不去北京”的人,让他们的生活,得以在这里平稳落地。


在北京呆了10年后,在燕郊买了房子的大姐,说老公有时通勤的时间长达5个小时。北京解决了他们的工作,燕郊托举了生活。“燕郊没有什么工作的,我所有的活都是北京接的,我们所有的东西,都和北京有关。”



或许是因为燕郊给了他们一条看得见的退路,这里的人的精神状态,都格外领先。


有人自带吊床,挂在树上躺着晒太阳,铺个野餐垫就可以原地露营、烧烤;河边,有人太极云手,河里,有人浪里白条。



燕郊超前的精神状态,还体现在这个演员小哥身上——他在传说中北京与燕郊的分界线上,反复横跳。


曾经是电子厂的质检员,整天盯着屏幕找噪点,后来突然觉得:"这算什么人生?"现在,他在燕郊的出租屋里对着镜子练台词,自学表演。他告诉我们,他刚演完一个电影的先导片,但电影的名字不能说。



小哥想得通透极了,“我觉得人计划未来是一个最愚蠢、最愚蠢的想法,因为人不可能左右得了未来。”



巧的是,这部纪录片里提到的几乎所有人,都曾出现在燕郊的一家电影院。


影院叫星罗影院,主人是周姐。2015年,她卖掉北京的房子,在燕郊开了这家影院——房租低,人口密集,让她相信这里能淘到金。


和那些年踩中时代风口的燕漂们一样,她确实赚到了钱,也烦恼时代的风一去不复返——这家小影院见证过电影黄金时代的狂欢,周末的售票口排起长龙,影厅里笑声鼎沸,“当时特别红火,礼拜六礼拜日像春节似的,场场都满。”


也捱过疫情时期的至暗时刻,银幕亮着,座位却空着,“我急得头发都白了。”



今年,《哪吒2》作为电影行业的奇迹,让久违的热闹短暂回归这座电影院,也成了周姐的救命稻草。


“哪吒救了电影院一把,我就指着《哪吒2》赚钱。春节时期赚的钱,把我前几个月的亏空补回来了。”


然而当《哪吒2》退场,周姐的电影院又再次陷入沉寂。



这位长发大哥,也在燕郊起起落落。他从高中开始就做小生意,大学赚到了第一桶金。而就在前几年,大哥在燕郊房价的最高点入手,买了十几套房。


后来,房价下跌。大哥心里苦,只能安慰自己,“盈亏同源,在这上赚过钱,也亏过钱。事情已经发生了,只能接受试着改变。时代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大哥跟燕郊已经纠缠出了感情,但下面这位小伙,坚定地不留在燕郊。他来燕郊工作,是因为无法留在北京,“我不想留在燕郊,如果能留在北京,那我愿意留。”



但有一种好事,是你的朋友和你一起搬来了燕郊。



这些认真在燕郊生活的人,也见证着这里的变化,“现在路修得更好了,比以前更宽了,生活设施都比以前好多了。在哪里能生存下来,哪里就是美好的。”





当我们的镜头一次又一次捕捉到燕郊人的生动与真实时,我们渐渐确定,生活是流动的,它没有一种答案,也存在太多可能。


向右北京,真的能有我天空吗?或者说,真的只有北京,才能有我天空吗?


那位来自云南的女士,她靠自己的努力走出了大山,她来到了北京,用在北京赚到的钱在燕郊买了房——而她小时候的想法,仅仅只是“翻过那座大山,我就觉得自己很厉害了”;



一位在燕郊商场当保安的大爷,年轻时在沿海打拼,当过高管,他的一生都在为家人能过得更好而努力。“92年就去了广东珠海,自己的人生的第一站,因为我走出来之后,就是要去打拼。”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这四十年经济快速的发展中,不停迁徙。


有人为了迁徙不断试探,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有人为了下一代,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轨迹


燕郊是一个缩影,它聚集了一些敢于跟世界招手的人。



今天这个关于燕郊的故事结尾,有周姐和电影院的彩蛋:



今年,是中国电影的120周年。暑期档的热潮渐起,三联生活实验室电影频道共同发起了一场讨论——这个世界能不能没有电影院?



五十七岁阿姨在县城开电影院
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
种下自己的电影梦
她看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
独独缺席了孩子的成长
她记得影院里的欢笑与泪目
成就她在黑暗中劈斩孤独的力量


“这个世界不能没有电影院”
聚焦电影院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以影像为载体
探索电影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以光影为语言
寻找电影照亮生活的点点希望



社会纪实系列片《小世界》开分9.4,上线之后,即登腾讯视频纪录片社会榜第一名



完整内容,可点击以下链接观看:



三联生活实验室社会纪实系列片——
《小世界》

第三集《燕郊喜剧》已上线,欢迎大家搜索、观看。

【今日话题】

你最想在哪里生活?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31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