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这届中产小孩,正在被“消费型快乐”毁掉?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8-12·阅读时长17分钟

235人看过
孩子其实天生自带“快乐生产机”,只是很多时候被我们家长硬生生“关机”了。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静思

前阵子,我们全家出去玩了四天。出发前,我和老公生怕一个三岁、一个八岁的娃玩得不尽兴,兢兢业业做攻略、安排行程、订宾馆,前后忙活了两天。最终,我们敲定的行程是:坐沿海小火车看风景、去大学感受书卷气息、品尝当地网红水果挞、打卡古建筑、还去一家全是特色菜的餐馆挑战一下孩子们从来没吃过的美食、最后再去细软如银的沙滩来了一场“白人式度假”……

《陪你一起长大》剧照

在我心里,这是一趟老少咸宜、劳逸结合、吃喝玩乐全方位覆盖的满分旅行。行程顺利、孩子们绽放过满足的笑容,而我和伴侣全程没吵架,也没人累瘫,完美!

当然,这是我个人的一厢情愿。到家后,我问老大儿子,这次旅行最喜欢哪个项目,他说在宾馆的泳池玩水,尤其是他教会了一个新认识的同龄小孩自由泳。我当即内心拔凉,带泳池的宾馆家门口就有啊,你要觉得这个有意思,我们何苦舍近求远?

更让我破防的是,儿子又补充到,其实去外面旅行也挺累的,还花钱玩了一些不喜欢的项目,不如去找小区里的小伙伴玩得开心。

这届家长太难当了:你不带孩子出去玩,有人说你不托举孩子让他们见世面;你带孩子出去玩,孩子“吃干抹净”后还有可能不领情;更让人难受的是,还会有人说家长给孩子的“消费型快乐”太多,让孩子丧失了“创造型快乐”的能力……

《奶奶的家》剧照

暑假期间,毫不夸张地说,各地经济的半壁江山都是由孩子撑起的,所到车站、机场、宾馆和旅游景点之处,都是娃。这届家长,乐衷于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到陪娃玩耍这项事业中:假期旅行从不落空,孩子小小年纪看遍世界美景,尝遍各地美食;即便是平时,也会办了各种会员卡,每周末泡在游乐场里,每次逛商场都不空手而归、玩具家里堆了一个又一个,新买的总是在路上。

这样大手笔的消费,孩子就会快乐么?是的,他们真快乐。钱花了、世面见了、娱乐项目玩了、美食吃了,能不快乐嘛。只是,一旦脱离了用金钱堆积出来的消费环境后,孩子很容易感到空虚和无聊。外出归来、回到家后,仍然只会投身到手机和iPad的世界里才能收获短暂的快乐,身处现实世界里的每一分钟都会让现在的孩子感到无所事事、心浮气躁。

这就是最近育儿圈热议的“消费型快乐”后遗症——没有人“投喂”快乐后,孩子们就像没电的机器人——连玩耍的动力都不足,丧失了自己动手、用心获得快乐的自驱力。而后者,与“消费型快乐”对应的“输出型/创造型快乐”,是这届孩子很缺乏的一项能力。

《蒂莫西的奇异生活》剧照

种花种菜、游泳健身、全神贯注地画一幅画、努力拼好一个乐高、或通过练习终于学会一首曲子、完成一个小故事的创作……只要是让孩子自己通过动手、动脑,并在这个过程中进入过心流状态去完成的事情,都算是“输出型/创造型快乐”。

就像我们这趟旅行,儿子最开心的,不是海边的美景,也不是炫目的美食,而是在宾馆泳池里游泳——更准确地说,是他亲手教会了一个同住的小朋友学会游泳。这里有他的付出、他看到了结果、体验到了成就感。所以,这才成了他整个旅程中最亮眼、最难忘的片段。

为什么在当下,孩子的消费型快乐变得越来越多,而创造型快乐正在锐减?

首先,我们的孩子自由、不受干预的“自娱自乐”时间越来越少。

家长把孩子的时间排得满满当当,各种补习、兴趣班、被安排的活动塞满了孩子的分分秒秒,在户外与同龄人间的自由玩耍大幅减少。甚至,就连带孩子出去度假、旅行,很多孩子也无法获得一个彻头彻尾的自由玩耍时光,作业、练习册、卷子仍旧不离手。一生都在做题的中国孩子,在西藏、马尔代夫、去乌鲁木齐的火车上、飞伦敦的经济舱里都在做作业。

我好友前段时间带四年级的孩子去泰国玩,在飞机、酒店、湄南河等轮渡的码头上,都留下了她女儿写作业的身影。我问好友,就不能让孩子痛痛快快玩几天,回去再写么?就像咱们小时候,暑假作业不都是放在最后一周才开始披星戴月地赶出来么?

《天才基本法》剧照

好友说,一方面,学校不允许,有些作业要每天完成后打卡;另一方面,现在这个卷疯魔的教育环境,还有几个“没心没肺”的家长敢让孩子在暑假把卷子和作业丢在一旁只是疯玩的?没有在暑假给孩子安排私教、补习班和网课,他们已经算是非常松弛的家长了。

几十年前的孩子可以在院子里疯跑、造秘密基地、捉迷藏到天黑;现在的孩子一天到晚被补习班、兴趣班排得密不透风,生活就是在跑行程、完成任务清单。长期缺乏自由玩耍,孩子就少了自己想法的练习场。美国心理学家Peter Gray 博士的研究显示:过去几十年儿童自由玩耍显著减少,这与儿童/青少年焦虑、抑郁等问题上升有相关性。

除此之外,现代资本市场这双无形的手,给我们的生活挖了一个又一个消费的大坑。

在美国,约有 一半家庭每月至少去一次家庭娱乐中心(Family Entertainment Center),这些包括室内游乐场、室内卡丁车、迷你高尔夫等项目,平均每人花费约 50 美元/次。此外,超过65%的这些中心推出了忠诚度或会员套餐,鼓励家庭反复消费。

虽然没找到国内完全对应的数据,但中国室内乐园数量已经超过10万家,2023年中国家庭/室内娱乐中心市场规模约为200.49亿元,预计到2029年,中国市场将以11.54% 的速度稳步增长。这些数据已经足够说明在“用消费换快乐”这件事上,家长们正越来越积极地冲在第一线,而一旦快乐和“买东西”“去消费”牢牢绑在一起,孩子就很难再从自己动手、动脑的过程里获得满足。

《小淘气尼古拉斯的假期》剧照

最后,“避免无聊”的社会偏好越来越被强化。

在这个功效至上、追求效率和结果的世界里,大人已经无法心安理得地接受“无聊”“发呆”。我们早已失去了和“无聊”和平共处的耐心——发呆?走神?坐着啥也不干?光想想就觉得浪费生命。于是,家长们在潜意识里也不喜欢孩子无聊。

当孩子开始表现出无聊、坐不住的迹象时,我们往往用玩具、屏幕或安排活动来即时安抚。在闲来无事的下午用积木随便搭一座城、把一本漫画看上三遍、无所事事时在房子里上蹿下跳学动物叫,这些我们儿时的行为已经在现代孩子身上越来越少见。我们的孩子没学会“耐受无聊”,更没学会把无聊变成创意。

“消费型快乐”就像垃圾食品,吃的时候你也会心满意足,但作为垃圾食品它本身并不会提供营养给我们的是身体;而输出型快乐好似炖肉,过程慢得让人抓耳挠腮,但香气一出来、端上桌下肚后,能让人回味很久。

我和很多家长一样,之所以倾向选择“消费型快乐”,很多时候是图省事,想花点钱外包,能把疲惫的自己腾出来。但这个暑假,我有了些不同的感悟。

《纯真年代》剧照

孩子其实天生自带“快乐生产机”,只是很多时候被我们家长硬生生“关机”了。就像我家小区有几个和我儿子同龄的孩子,家长也普遍佛一些,这个暑假,大家各自从夏令营回来后,家长们都选择放手让孩子们在小区自由玩耍。我发现,只要家长少安排一点、放手不管,孩子们自己就能自己玩出一整套“娱乐产业链”。

几个八九岁的小男孩凑在一起,天气太热时,就宅在某一家,讨论Minecraft里的剧情,商量怎么盖一座有陷阱门的空中城堡;或者扮演《海贼王》里的角色,相互挥剑“约架”;还有,用乐高胡乱拼一个奇形怪状的机械,还会在过程自导自演一出拯救地球的戏码。如果天气适宜,他们会在院子里骑自行车、打篮球、荡秋千、扔水球,乱定游戏规则,只要大家凑在一起,无家长干涉,随时随地都是快乐。孩子们的主动性、创造力、社交能力,在这些看似“瞎玩”的过程中被全程调动得热火朝天。

当然,在这个消费场景无处不在的时代,我觉得也没必要把“消费型快乐”妖魔化。低年级的孩子,带他们去旅游、看电影、逛游乐园,不只是为了孩子的开心,说实话,也是为了家长的快乐。毕竟,带着娃坐摩天轮看夜景、在电影院吃爆米花、在海边踩浪,家长自己也能从中偷到一点幸福。

《欢喜一家人·人生小事》剧照

关键是家长别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成“全职陪玩NPC”——剧情永远围着孩子跑。那样不仅累,还容易在孩子“无感”的评价里让自己寒心。

在带孩子体验“消费型快乐”的同时,如果家长能把自己觉得有趣的地方说出来,和孩子浅浅聊聊。比如,为什么这顿饭好吃、为什么这场表演精彩、为什么这片海滩特别……这样,快乐就不仅仅是一个雁过无痕的短暂刺激、以及家长瞬间秒空的钱包,而会在孩子心里种下一点笑意和暖意。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球球 / 审核:同同


招聘|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39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