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9-07·阅读时长19分钟
这个暑假,我认识了一位来自国内,在美国一拖二“鸡娃”的妈妈。她的大女儿在国内的国际高中就读,这次特意飞过来,参加耶鲁大学开设的夏校(summer school);小儿子读小学三年级,报了当地的一个夏令营,每天嬉戏玩闹。我儿子和她小儿子同营,每次接送时,我们能会聊上几句,慢慢相熟起来,也不由得关注起她女儿的夏校来,这也是近几年颇受中国家长欢迎的一类暑期学术项目。
一
她大女儿参加的那个夏校项目,2001年就开办了,2012年更名叫耶鲁全球青年学者(YYGS)。专门面向各国高中生都可以申请,项目时间两周,共约2000个名额。据其官方网站显示,近两年录取率在10%左右。价格方面:申请费、学费、住宿和课程材料费一共6600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五万),三餐、往返机票全都另算;生活必需品自备,再顺手买几件耶鲁的校徽T恤、包包、手机挂件等周边,这意味着,两周花出去十万块轻轻松松。
如今,在社交平台上,对“海外名校夏校”的介绍,铺天盖地都是“藤校敲门砖”“闭眼冲高含金量项目”这样的标题,点进去却全是中介广告。在很多的宣传里,甚至把夏校包装成了进入常春藤或Top20高校的捷径。
但如果家长到高校官网上看看就会知道,所有的学校几乎都在严正声明,“参加本校夏校和申请录取不挂钩”。
不过我认识的这位妈妈倒是坦言相告:她很清楚,“夏校=名校通行证”的神话早已经过时了,她坚定地把孩子送来,原因很朴素:让孩子吃点苦。
她说自己的女儿从小被精细饲养,衣食住行和吃喝拉撒都有家长、祖辈和保姆打理。读高中的孩子了,连被子都没叠过几次。而名校的夏校,宿舍是老楼,还没有空调,风扇得自备;每层十来个孩子共用一个卫生间,洗澡得排队;食堂饭菜大多是白人饭,以吃饱为主。虽然夏校会给学生们配生活指导员,但这些大学生或研究生兼职人员,可不会提供保姆式照料,生活中的细琐事孩子只能自己想办法。她觉得,这种半自主又微微带苦的体验,能锻炼独立能力。
况且,她女儿走的是体制外升学路线,不打算参加高考,未来是必然要留学的。夏校成了一个天然的过渡平台:项目导向式的小组学习、展示、公开演讲训练,还要自己打理生活并应对突发状况……加上名校title,多少也能预演一下留学生活了。她还坦言,自己家庭里,学术资源有限,夏校至少提供了一个“外包”解决方案:花钱让孩子接触优质学术资源和国际环境,家长还不用操心太多细节。所以即便价格不菲,她也认为很值得。
像耶鲁这样顶尖名校开的夏校并不少见,之前在国内最火的三家分别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CTY、西北大学CTD和杜克大学TIP。“能参加夏校的人都属于有钱人”,这是旁人的第一感觉——也是事实。但夏校最初的创立并不是“高奢”产品定位。
夏校最早出现在美国19世纪末, “哈佛大学暑期学校”(Harvard Summer School)成立于 1871 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暑期学校之一,面向教师和大学生,强调学术交流与专业提升。创立夏校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给教师、学者和优秀学生在暑假提供继续学习和进修的机会。
到了20世纪,随着教育普及和学制固定、加上学生暑假时间拉长,夏校逐渐演变出两条路线:通向学术研究和精英教育的暑期学术项目,面向普通学生的补习和学分修读课程。进入到现代,欧美学校的夏校在多样化和市场化方面做的越来越成熟:在大学,它可以是上课修学分、去其他高校交换、在实验室做实验的暑期项目;在中小学里的夏校(夏令营)常用于补课、语言学习、兴趣和特长的培养项目;对非本国的学生,它们开设国际夏校项目,强调跨文化交流和科研训练——这也是最受中国家长青睐的一类夏校。
《2022中国留学白皮书》显示:在出国留学前参加过海外项目(冬/夏令营、夏校、短期交换等)的学生比例高达48%,并且这个比例已连续8年上升。也就是说,将近一半计划留学的学生群体已经将参加夏校或游学当作常规操作。家长们都期待,夏校能在外语、思维方式、简历、社交圈和未来申请上,替孩子们补上一些“看得见”的亮点。
二
去年暑假,我的一位朋友把儿子送去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夏校,主要目的就是提升英语、体验海外课堂。对她来说,无论何种课程和学习方式,都不如让孩子在纯英语环境里英语浸泡几个月效果更好。不过事与愿违的是,她的孩子刚落地校园就发现,身边到处是“乡音”。
一个项目30个学生,北京2个、上海4个、香港4个,杭州和山东各一个,共计12个中国学生;剩下的学生分别来自印尼、马来、韩国、印度、以及美国本土,其中印尼、马来、美国本土过来的学生里,又有一半是华人,也就是说,整个班上,“含华量”过半。她的孩子后来告诉她,课堂之外普通话无障碍交流、小组讨论里普通话和英语穿插使用、讨论不清楚的地方干脆全中文“秒懂”。她以为是“英语强化营”的夏校,实际上成了“北美普通话同乡会”。
夏校受人诟病的另一点在于:课程太水。
我认识的一位妈妈,儿子是国内一线城市重点中学的生物竞赛生,有来美国读本科的打算。为了“探路”,就让孩子申请了一所排名前十的美国高校夏校生物类项目,想提前进入生物领域的学术世界。但正式上课后,她儿子发现,一个班级几十人,是高中几个年级的学生混班上。学校为了平衡大家的水平,授课内容非常浅——浅到什么程度呢?在她儿子看来,还不如在学习网站上追网红生物老师的网课,人家不光讲得又快又深,还免费。如果一定要说此行不虚,就是他感受到了国外的老师很nice,懂得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坚定了他两年后留学的决心。
当然,学校也不能让家长们只拥有付款凭证和美好回忆。所以许多夏校都会给参加者一封推荐信。但这种几乎人手一封的推荐信,含金量能有多高呢?
本质上,夏校已经成了一些美国高校的“盈利项目”。美国暑假漫长,有三个月的休假。大学暑期闲置的宿舍、教室、人力要盘活;夏校可以帮助高校把品牌变现、顺手做生源营销;第三方中介、旅行社在从中赚取相关利润。可以说,整条产业链条完整,且收益清晰。
举个最直观的例子,美国很多高校的图书馆,哪怕放暑假也不闭馆,甚至24小时开设的自习室也如常开放,灯火通明并冷气充足,保安和管理员照常上岗。想想看,偌大的图书馆,平时为两百人供电是一回事,假期里只为几十个人开同样的配置,成本立马就飙上去了。但你又不能让每个来学习的学生在假期额外付费。要把这笔账补回来,总得想办法开源,于是参观、游学、夏校自然成了变现的渠道。
根据USA Educational Tourism Market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的教育相关旅游服务出口价值达到502亿美元,占全部服务出口的第七位。尽管没有专门针对夏校的数据,但作为教育旅游和国际学生大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按比例粗略估算,假定教育旅游市场约25%来自夏校和短期学习项目,那么夏校及类似项目每年可能带来100亿美元以上的经济活动。“夏校”名为“校”,但已然是资本做大做强的一块蛋糕。
当教育与产业挂钩,滑向生意、谈及利润是必然趋势。既然是产业,对消费者来说,就出现了性价比的问题。一些高校可能也意识到了,比如芝加哥大学两年前推出了Summer Student Early Notification项目,称只要参加过该校推出的八个夏校项目之一,在申请芝大的本科时,就更有时间优势,录取概率也更高。
它透露出来的信号,是美国高等教育资本化的必然趋势:学校通过夏校提前锁定优质生源,同时增加收益。说到底,美国的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一门生意。根据College Board 的数据,2024–2025学年美国四年制公立大学的平均费用约3万美元/年、私立高校高达6.3万美元/年;研究生硕士阶段的平均总成本约为4.4万美元/年。算一下留学一年,要烧进去20-40万人民币不等。
与此同时,因为留美求职这些年一直是地狱模式级别,每年海归也越来越多。2024年,有八成留学生回国求职,是2018年的两倍;回国就业的行业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教育/培训、咨询服务、互联网/电子商务。“花费上百万的海外名校生,回国最好的工作是留学中介”,这个闭环让不少家长和留学生本人意难平。因此,截至2024学年,美国高校在读中国留学生人数为277,398人,远低于四年前的372,532人。
留学的性价比饶是如此,何况是“副产品”夏校。如果斥巨资跑到地球的另一边,追求的是只是学术成绩,和考试里的那些知识点,那暑假还是留在原地上辅导班和刷题吧。
排版:球球 / 审核:雅婷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发表文章5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46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