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疲惫的中年女性,最懂“花小钱哄自己高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9-23·阅读时长19分钟

93人看过
空调WiFi西瓜、没有人喊“妈妈”,已然是中年人的幸福。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静思

好友今年40岁,她的偶像最近有一部新戏上映。我人在海外,她非常周到地给我发来了海外观看渠道。我说,我这里有某某网,可以同步收看国内的热剧。好友坦率地回了句:倒是不错,可惜你不能帮他刷热度了!

《背着善宰跑》剧照

“刷热度”这个词我认识、但又很陌生。它和“夜店”这类只散发年轻荷尔蒙气息的词一样,出现在一个中年人的生活里,显得有些扎眼。我以为好友对偶像的爱止步于此,没想到是绵绵不绝。她晒出一张近期的财务支出,这个典型的金牛座女生几天的工夫已经为爱“烧”掉了3000元。我大为震撼:你这是真爱啊!你给你老公都没一次性花过这么多钱吧?

好友说:做数据、买商务都要钱,为了偶像我心甘情愿。末了,她又补充一句:我知道自己很“癫”,但偶像能让我情绪平复。

老舍曾说过:“生命入了圈,和野鸟入了笼,一样的没意思。我少年的时候是个野驴;中年,结了婚,做了事,变成个贼鬼溜溜的皮驴;将来,拉到德胜门外,大锅煮,卖驴肉。我不会再跳出圈外,谁也不能。”每一位步入婚姻和育儿圈子的中年人,都是入野鸟入圈变野驴的过程。在生活的炖锅里文火慢煮,忍受煎熬时,如果真能抓住什么让自己“情绪平复”的东西,奢侈一把也认了。

《好东西》剧照

好友“斥巨资”通过追星来平复情绪,可能在中年人里算是剑走偏锋。但,这届中年人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情绪问题——如果爹妈、伴侣和孩子给不了自己情绪价值,那就通过花钱来抚慰、犒赏,甚至“重养”一遍自己吧。

两年前,我48岁的表姐离婚未遂后,就“重启人生”开始了“重养”一遍自己的剧情。

从小到大,表姐就是典型的乖乖女。在家里,她懂事听话、从不顶嘴;在学校,她是老师眼里安静不惹事的好学生。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她没纠结,父母让报什么她就报什么,最后选了离家车程半小时的师范大学。毕业后顺理成章考编,进了区里的小学,当上了稳定又体面的人民教师。铁饭碗,寒暑假,都齐全。

婚姻也走的是标准流程、顺风顺水:父母朋友介绍对象,男方是门当户对的体制内人士,见了三次面、谈了半年恋爱,订婚、结婚一气呵成,双方老人都满意。婚房距离双方父母家都只有十几分钟车程,五年生了俩娃,四位老人轮流帮忙带娃,夫妻俩工资虽然不算高,但节俭过日子,加上老人们时不时的帮衬,也能过上四口之家、四平八稳、四季旅游两次的“模范中产”生活。

《致1999年的自己》剧照

转折出现在大儿子上初中后。青春期叛逆像飓风一样袭来,表姐天天被气得心口疼,浑身冒出一堆小毛病。可这还只是开胃小菜。向来没什么作为但贵在稳妥的伴侣也中年叛逆起来,沉迷炒股,家里二十万积蓄套牢,还借钱补仓,结果又亏得一地鸡毛。大概是在A股市场空虚,伴侣又发展出了“新爱好”——给女主播打赏,每个月的工资没少送人。

表姐想过离婚,可四位老人纷纷出面劝说,理由听上去无懈可击:还有六年老大就高考了,你现在离,孩子怎么办?就算离婚后你们一人带一个,经济上能扛得住吗?亏得还不是孩子?股票嘛,不割肉总有涨回来的机会。你把他银行卡的钱都管起来,只留一点零花钱,他还能折腾出什么幺蛾子?

就这样,乖乖女表姐又一次选择了顾全大局。感情上貌合神离,经济上精打细算,为了孩子的学业,她一咬牙就是12年:先熬到老大高考,又熬到老二高考,前后刚好一个本命年的轮回。她的人生几乎按下了暂停键。没旅游过、没添过一件新衣服、去饭店吃饭屈指可数,而且人均消费不超过50块。

《小巷人家》剧照

直到把老二送去大学,表姐决定“重启人生”。她提出离婚,但对方不同意、法院也不给判,她干脆也不再纠结,直接付诸行动,提前办了病退、开启全国巡游模式。小姐妹有空就组团,没空她就一人背包出发。祖国的大好河山,她几乎都踩了一遍:去过川藏线、爬上过玉龙雪山,去年还走出国门穷游了一次新马泰。前四十多年生活成习题集的表姐,现在开始执笔书写起“重养自己”的剧本。

在大众印象中,中年人应该是节省,甚至抠抠搜搜的代表。上有父母要孝敬、下有孩子要教育、中间还有自己的医保和社保要承担。所以,这些年无论是消费还是育儿,都在刮“降级的风”。可是,总有一些委屈满满的中年人想通透了,人到了中年,重养自己,让自己的心情舒服、情绪安定,不是任性,是必须。把个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胜过无数人间正确又正义的大道理。

其实,有时候你都不需要走追星、旅行这些“斥巨资”的路线,单是一段突然从天而降的自由、花一点小钱,都能让一个中年人“重新活一遍”。

《安娜》剧照

前段时间的夏末,某个周五的傍晚,我难得把手头的工作提前完成,不需要加班。当天,老公出差在外,儿子又去朋友家sleepover,不需要我操心。周末的夜晚已婚已育的女性突然“单身”,世上比这快乐的事情不多。

我没有打算约谁,只想把这个夜晚留给自己。凡是被柴米油盐、日复一日琐事磨过的中年女人,大概都明白,这样的独处是多么难得。

往常下班,我总是匆匆赶回家,把全部精力投进孩子和家务里。可今天不同。我故意绕了点路,像是给自己设下的一次小小逃逸。走出熟悉的轨迹,心里涌起一种久违的期待——想做点“出格”的事。于是,我在街角的小店里挑了几瓶果酒,颜色澄澈,光是看着就让人心驰飞扬;又顺手打包了一份海鲜烧烤和小龙虾,那是夏天最热闹的味道。然后,去了那家新开张不久的甜品店,挑了一个小巧精致的水果蛋糕,白色奶油打得细腻,上面点缀着几颗新鲜的浆果,像一件不舍得拆开的礼物。还顺道去对面的小店逛了逛,试了几副耳环、买了一顶颇具热带风情的凉帽,镜子里映出自己陌生又熟悉的脸,好像中年的我在遥望二十来岁时轻盈、自由的自己。

到家后,我奢侈地泡了澡,换上宽松的睡衣,在脸上敷上一片冰凉的面膜;小龙虾和海鲜被仔细摆上盘子,红油映着灯光,闪着诱人的色泽;再倒上一杯果香馥郁的冰酒,酸甜之间带着一丝清爽的凉意,找出一直想看但无闲暇观看的那部旧电影;最后,再切开一个熟透的大西瓜,红瓤饱满、汁水溢出,甜香味近在咫尺。

《忘了我记得》剧照

人到中年,精力被无数琐碎牵扯:工作的压力、孩子的成长、家庭的羁绊。日子过得飞快而重复,每个人都在忍耐着惯性的推搡,强忍着不要失控和发疯。属于自己的时间,就像甲方给你的报价,永远压到最低,让人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可今晚不同,没有工作的疲惫、没有带娃时无休止的消耗、没有应酬里强颜欢笑的应付,更没有伴侣之间鸡零狗碎的摩擦——一个中年女性终于拥有了全部的自己。

空调WiFi西瓜、没有人喊“妈妈”,已然是中年人的幸福;如果还舍得用一顿甜点、一片面膜、一杯红酒、一场话剧,或者几件熨帖但并不昂贵的衣服这些小小的自我款待来讨好自己——正如老舍写道“生命也许就是这样,多一分经验便少一分幻想,以实际的愉快平衡实际的痛苦”——日子才好过下去。

近年来,花点小钱来为自己的情绪买单的“情绪经济”异常火爆。什么叫“情绪经济”?简单来说,就是把消费的重点,从功能转向感受。买一杯咖啡,并不是为了提神,而是为了在拥挤的早晨给自己一个喘息;点一份深夜甜点,不是因为饿,而是想犒赏一下坚持到深夜的自己。它买的不只是商品,而是一种温柔的安慰、一段可被掌控的小幸福。

网上甚至出现了情绪经济的细分赛道,比如“盲盒经济”“香薰经济”“小甜品经济”以及“解压玩具经济”。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品类,却因为能在瞬间抚平人心的褶皱而快速蹿红。大家都懂,滋养情绪是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偏偏经济下行,大笔支出让人心慌,于是,那些价格不高、却能立刻点亮心情的“小玩意”,就成了许多人的出口。

《这个不可以报销》剧照

校园里带着调侃意味的“考不上就拉黑”“卷死不偿命”的文具和挂饰,是学生释放学习焦虑的方式;办公室中那些幽默又自嘲的“禁止蕉绿”“吴用工”桌面装饰和工牌,是打工人缓解日常压力的小把戏;而中年人一次垂钓、夜晚点着香薰蜡烛的精油泡泡浴,以及酒店几小时的钟点房静静发呆,是我们讨好自己情绪的方式。

当然,最治本的舒缓情绪、“重养”自己还得是“承认我就不是那块料”——俗称,接纳自己。

刚到海外时,我和一对韩国小夫妻做邻居,男方来美国读博士、女方陪读。因为签证原因,妻子无法在外工作,只能选择继续读书或者“闲置”。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东亚人,虚度光阴是最大的禁忌,男方在求学、提升自我、成为更优秀的自己,而自己如果原地踏步,就像是在退步一样。

于是,她为自己制定了一整套求学计划:计划读一个会计类硕士,一方面与过去的专业背景相连,另一方面希望在美国也有职业发展的可能。练口语、考语言、查找附近的学校、甚至去旁听一些课程。那时候,她总是背着沉甸甸的书包、拎着饭盒泡在图书馆一整天。发了狠地要证明自己身处异国自己也能开出优秀的花儿。

《玫瑰的故事》剧照

后来我们搬了家,与韩国夫妻失去了联系。直到很久之后,在超市偶然相遇,彼此聊起近况。她坦言,考完语言考试后,就停下了求学计划。她说,当年在韩国,为了上大学,她复读一年才勉强考上,而会计专业也是在银行工作的父亲挑选的。当时她就学得很痛苦,工作也很痛苦。如今,好不容易离开了“韩国疯卷”的环境,自己为什么还要重蹈覆辙?

她自己真正想要的,不是继续在学业上逼迫自己,而是顾好家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烘焙甜品,让家人和朋友享受美味。随着第一个孩子的出生,她开始一边带娃、一边精进烘焙技术。在当地韩国人的群里,她出售自己的甜点,后来还入驻本地的韩国超市和亚洲超市。虽然只是小买卖,但她在心安理得中心想事成,这难道不是一次成功的“重养”自己?

网络上到处都在鼓励中年人,人到中年不放弃,不能停下变成更好的自己的脚步。但究竟什么才叫“更好的自己”?并不是在那些热闹腾腾的赛道上——学习、健身、阅读、考证、社交——上逼迫自己上线营业、对自己洗脑这才是更好的人生蓝图。真正的“更好”,可以是精进,也可以接受自己的局限:承认自己不擅长学习、不喜欢健身、不愿意考证,不必对所有标准化的成功模板心生焦虑,然后选择去做那些让自己心安、让自己的生活有温度的事情。

《骄阳伴我》剧照

重养自己,就是把曾经“浪费”掉的时间和精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还给自己,去活完接下来的分秒。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球球 / 审核:雅婷


招聘|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50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