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今天·阅读时长22分钟
9月份新上映的挪威电影《爱的暂停键》,也在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拿下好几个奖项。
如果只看中文片名或简介,你会以为又是一个老套的关于婚姻破裂的故事。但实际上,这是一部在女性主义意识上非常先进的作品。
感情破裂只是一个诱因,影片借助极其专业的心理治疗,探索了一个女人的内心成长之旅。
和近年来大多数揭露女性困境的电影相比,该片没有仅仅批判问题:社会结构的、男人的。而是将关注点放在女性自身,并温柔地提醒——对于目前的困境,我们是不是也要承担一些责任?
女人不再只是受害者。
另一方面,它也没有简单粗暴地将性别对调,依然沿用一种非常父权的方式——用权力压制,用「强」来对抗。
而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游戏方式,能不能通过爱自己来解决女性内在的痛苦,也通过爱和他人建立关系。也因此,该片的英文名可能更准确些:《loveable》。
虽然这一方案不是所有观众都接受,但至少为困在婚姻中「歇斯底里」的女人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女人为何歇斯底里?
影片开头就呈现了婚姻中真实地让人「窒息」的一幕——
丈夫Sigmund出差在外,女主Maria手忙脚乱地一个人照顾着四个孩子。这是她的第二段婚姻,前一段婚姻中有两个孩子,又和Sigmund生了两个。
Maria已经筋疲力尽,但每个孩子都不满足。等到Sigmund回到家中,两人因为孩子的问题陷入争吵,Maria积累的所有情绪开始爆发,是那种非常典型的画面——妻子歇斯底里、大喊大叫,丈夫则一脸木然、沉默不语,让不少女性观众都代入了自己。
Maria的处境让荧幕外的观众共情,却无法得到丈夫和女儿的理解。
她似乎陷入一个无解的两难境地,一方面,她承担了最多,情绪被耗尽,因而发泄自己的不满,努力为自己争取空间;另一方面,家人却因为她的情绪问题受伤,想要远离。
这也是历史上女人「歇斯底里」问题的症结所在。
「歇斯底里」一直被认为是女人的某种「神经症」,当一个女人不再顺从地接受父权制安排的角色,对不公平的家庭分工表达不满,人们会说,「看,她歇斯底里,她有病了」。直到1980年,「歇斯底里症」才在临床上不再作为一种精神疾病的诊断。
但实质上,歇斯底里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女性创伤,这种创伤的本质是「失权」。
这里的「权力」并非对他人的控制,在父权制社会中,偏见、刻板印象以及压迫都构成了制造去权的社会力量,它们不仅发生在宏观的社会环境中,也出现在家庭内部,并进一步内化成了自我的一部分。
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失权」的处境中,情绪自然会崩溃。情绪本身不是问题,而是一个信号,说明当下所处的环境对个体来说并不舒适,甚至超过了个体能承受的极限。
和近年来大多数揭露女性困境的电影相比,该片并没有停留在这一步,导演表达了对这一女性共同困境的理解,但更想做的是找到解决方案。
虽然情绪情有可原,但这样(以给周围人带来痛苦的方式)能否让对方改变?更重要地是,这能否得到女人真正想要的?如果外界就是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怎么办?
歇斯底里的女人,出路到底在哪里?
感情破裂的困局,
成为女人的内心成长之旅
导演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向内走,自己为自己赋权,将一场感情破裂的困局变成一个女人的内心成长之旅。
关系陷入僵局后,Maria决定和丈夫接受伴侣治疗(心理咨询的一种形式,由伴侣双方一起进行)。后来丈夫中途决定离婚,退出了心理咨询,Maria只好一个人继续进行。
她一开始也感到困惑——我是受害者,凭什么让我来反思?影片在这里的设置非常巧妙,借助剪辑技巧,让观众和Maria跟随咨询师一起重新回忆了她和丈夫相处的细节,同样的画面,却有了完全不同的视角。
尤其是开头丈夫出差回来的一幕,Maria看似高兴地迎接丈夫回来,但实际上一直以一种微妙地方式(通过眼神、语言、动作),让丈夫感到内疚和难过,甚至那个一开始让观众以为温馨的拥抱,Maria也是漫不经心的。
导演试图通过这种前后强烈的对比呈现一种亲密关系中的「情感现实」——事实真相极其复杂,人在不同时刻,对同一段记忆的回忆,可能不尽相同;我们以为的受害者,可能还是某种程度上的施暴者。
也正是通过这种视角的转换,Maria没有停留在受害者身份中,而是跳出关系的泥潭,放弃和对方纠缠,选择和自我周旋。事实上,这正是一个成年人决定为自己负起责任的关键一步。
关于Maria对自我的探索,除了心理咨询室内的场景,其实我更喜欢她和母亲对话的场景。很多女性观众表示这一幕让人情感不适,恰恰是因为它太真实,太深入,唤起了不少人和母亲相处的创伤体验。
Maria的母亲也是单亲妈妈,经历了丈夫的酗酒、离婚。母亲付出了一切,因而无法再在情绪上给予女儿更多照护。女儿因此受伤,无法爱自己,更不会爱他人,不得不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重复母女关系的困境,变得像母亲一样。
两人都委屈,都痛苦,都想从对方身上获得理解而不得。某种程度上,这是母女困境的本质——母女之间的对抗和冲突,其实是创伤在女性之间的代际传递。
这也是该电影的主题之一,尽管这两年谈论原生家庭被很多人反感,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当我们想深入理解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这其中,母女关系尤其重要,它几乎成为女性长大后建立一切关系的模板和投射。
作为个人成长类电影,主人公内在的转变常常是电影的高潮所在,导演也为此做了极为有说服力的铺垫。
在一次心理咨询中,Maria精疲力尽,被离婚的事情搞得焦头烂额,咨询师看出了她的疲惫,主动「邀请」她休息一会。
这是Maria不熟悉的体验,在同母亲和丈夫的亲密关系中,以及和自己的关系中都未曾获得的——需求被看见、被尊重,被放在第一位。
也因此Maria终于敞开心扉,观众第一次来到她内心最深处,看到了极为脆弱的部分。她不再是那个歇斯底里的妻子、脾气暴躁的妈妈、咄咄逼人的女儿,只是一个极其渴望被照顾和关爱的小女孩。
Maria将这种新的体验带入和自己的关系中,内在的转变由此发生。于是这次咨询结束后,出现了影片中最高潮的一幕,导演通过一个对镜自白的长镜头,展现了Maria如何从恨自己到爱自己。
这一幕的情感浓度非常强烈,也是电影中为数不多有配乐的镜头,导演选取了《登山家)(Mountaineers)这首歌,歌曲从一个非常黑暗的地方进入,结尾渐渐出现光明,宛如新生——恰恰是Maria前后的心境变化。
一种全新的游戏方式,
但不是所有人都买单
但这样一份关于女性内心最深处情感的坦诚剖析,不是所有人都买单。
这部电影是挪威女导演Lilja Ingolfsdottir的长片首作,用了整整七年时间,导演在映后接受《看电影》杂志的专访中谈到:
「我这部不好找(投资),是因为投资方,尤其是女性投资方,认为我在负面地塑造女性。她们认为Maria不够讨人喜欢,脾气不好,拍出来会影响到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但导演坚持故事的原貌,七年内剧本的改动都很小,坦言「希望Maria成为一个复杂、多层次、有缺陷的现代女性」。
以前,在诸多男导演们的镜头下,女性常作为工具人角色,被作为观赏品凝视,这种「物化」是一种矮化。但走向另一个极端,将女性「神化」,依然是某种程度上的矮化。
能够直面内心深处的阴影,发现自己的弱点并与之对话,恰恰是把女性当作了一个真正拥有主体性的人。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观众对女主的这种反思和内在和解表示不满,认为是否是一种自我PUA?是一种软弱?明明她是家庭中「失权」的一方。
这的确是近年来不太受欢迎的一种女性主义叙事。在今年的女性脱口秀演员中,人们最喜欢的是极度「自我」与「自信」的女性,是反派受到惩罚并因此改变的「爽文」,最好势不两立,不要和解。
去年很火的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坠落的审判》也是这种,面对孩子失明的家庭悲剧,女主野心勃勃,以自我为中心,不惜掠夺丈夫的写作灵感,努力发展事业拉住了自己,而丈夫在痛苦中越陷越深,最终选择了自杀——人们想要看到这样的「女强男弱」。
在解决女性的处境问题时,人们潜移默化接受了父权制下被教导使用的方式,像一个男人那样,用「强」来对抗,Maria一开始也选择用「暴力」的方式为自己争取权力(歇斯底里就是某种情绪暴力)。但对关系来说,这并不奏效。在丈夫犹豫是否要坚持这段婚姻时,Maria彻底崩溃了,甚至当众扇自己耳光。
「歇斯底里」并不意味着真正的强大,表面的强硬背后,很可能是一个极其脆弱、缺乏安全感的自我。
这也是该片在女性主义意识上先进的另一处表现,它没有停留在「我不玩你的游戏了」,或简单地将性别对调,而是脱离父权制的大框架,试图创建一种新的游戏方式——
不用权力压制,不以剥夺对方权力的方式为自己赋权。而是拥有爱的能力,通过爱自己来解决女性内在的痛苦,也通过爱和他人建立关系。
爱很柔软,看似退后一步,却拥有比歇斯底里更强大的力量。给出信任,虽然表面上暴露了自己的脆弱,实际上却是主体拥有权力的体现。
电影结尾,Maria回到家中,女儿依然恶狠狠地攻击着她,并声称要搬去爸爸家。Maria没有发怒,而是选择「尊重女儿的需求」——试图用她学会的方式去斩断创伤在母女之间的代际传递。
面对妈妈的温柔,女儿一下子就哭了,扑进了妈妈的怀里。和之前的Maria一样,她也只是一个用强硬遮掩恐惧的小女孩。
Maria约丈夫见面,袒露了自己的脆弱,并称如果丈夫想要离开,她愿意尊重对方的需求,哪怕她依然想留在这段关系里。
先前的歇斯底里换来的是丈夫的恐惧和逃离,如今她的善意让丈夫也放下了防备,称自己也有很多问题,接下来要慢慢去处理。
当感受到被爱(被尊重、理解和信任),每个人都会因此被「赋权」。
这或许也是电影英文译名《loveable》的由来——可爱的,让人喜爱的,拥有爱的能力的。
这种解决方案充满女性特质,但它又不局限于女性本身的问题,而适用于所有人——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各种各样的创伤长大,成年后究竟如何直面内在的阴影和恐惧,如何和另一个个体(包括伴侣和子女)重新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这也是每个个体在自我成长的路上都无法逃避的课题,不分性别和国界。
参考:《看电影》导演专访:筹划7年好片的秘密,被她俩和盘托出
排版:球球 / 审核:小风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发表文章52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59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